谈判失败≠“世界末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9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王丽颖
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全体缔约方会议(COP17)在南非德班召开,全球194个国家的代表参与讨论防止全球变暖的议题。这是《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前召开的最后一届气候大会,各方期待此次会议能确立下一阶段的全球减排框架。
或又是一场口水仗
两年前的哥本哈根峰会和去年的坎昆会议都在一片争议声中结束,导致外界对今年德班气候大会的期望值降到了最低点,因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让各国的注意力不再聚焦在气候变化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崔新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会议的主题也不外乎两点:其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到期前,商讨出一个替补方案;其二,发达国家必须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计划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这两大问题在近几年的气候峰会上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一些发达国家打算废除《京都议定书》另起炉灶。美国在本次会议上将拒绝在“绿色基金”计划上签字,他们不想每年再拿钱支持发展中国家改善气候变暖状况。本月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表示,美国会利用本次会议继续强调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风险,但发达国家不可能独立挽救这一危机。此外,美国面临2012年总统大选,也直接影响着该国的减排计划。
为此,崔新生判断,这次会议注定不会有好的协商结果出现。减排是个全球化的命题,发展中国家必须参与新秩序的建立过程。现在的问题是,全球在减排计划上出现“两大阵营”,想建立新的减排规则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协商过程。
发展中国家唱主角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上海期货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春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班会议如果达不成有约束力的承诺,一些国家的减排动力会下降。而从当前局势看,世界各国矛盾加剧,不信任感增强,会议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可能性不大。世贸组织(WTO)多哈谈判没有取得进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虽然外界对德班会议成果的预期并不高,但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表示,中方对德班会议抱着“适度乐观”的态度。苏伟透露,在德班会议开幕前的两天,中国和77国集团进行了多次磋商,就此次会议相关议题协调了立场,在很多问题上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德班会议上,他们将重点推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取得积极的、有意义的成果,也希望在资金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取得进展。
不过,即便德班会议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在苏伟看来,也不会是“世界末日”。他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单纯靠哥本哈根、坎昆或者德班会议可以解决的。“如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往前走,这本身就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