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星艺术节:一场艺术圈的“海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9 01:3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曹俊杰
评委现场举手投票、自由报名无门槛、全国近千名艺术家报名参加,一场类似“超女”海选的模式在艺术圈有了新的模板。
11月23日,为期半年多的第二届新星星艺术节在上海颁奖,分别颁发出“年度绘画新人奖”、“年度雕塑新人奖”、“年度新媒体艺术新人奖”、“年度摄影新人奖”。
有趣的是,这个迥异于“全国美展”等体制内艺术评选的活动,却受到了众多文化艺术圈知名人士的积极响应,包括何多苓、隋建国、岳敏君、张永和等在内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组成大赛的评委团。
“坊间最公正的一个评选”
11月22日,从全国四个参赛大区“西部区”、“华东区”、“华南区”、“华北区”选拔出来的100位艺术家的300件作品,摆放在九位终审评委的面前。这之前,近千位参赛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过了各个赛区长达半个月之久的初审筛选。
这些终审评委中,有已知名的艺术家何多苓、岳敏君、张洹、高小华,也有电影导演彭浩翔,甚至是建筑师张永和,还有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他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现场举手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艺术潜力股”。
自由和独立,是报名参赛人员与评委之间的关联。海选摒弃以往艺术院校或美协所举办美展挑选作品的裙带关系,甚至把参赛者门槛降为零——只要认为自己有独特的艺术创作潜力,不管是不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者,都可以参加。
这场类似于19世纪印象派画家们离经叛道地独立在巴黎官方艺术沙龙之外进行青年艺术家展览评选,就这样在中国轰轰烈烈地上演。
“这是坊间最公正的一个评选。”艺术家、评委之一的何多苓评价说。评委们面对作品进行投票,有时甚至不知参赛者来自何方、师承何人,为了保证公正性,大赛组委会甚至把作品的创作者进行了匿名。
在这种不带任何参考性的情况下,各路评委单单根据艺术作品的审美、技术、所代表的潮流进行自己的考核判断。而评委们也深信,他们选择的艺术家是具有未来性的,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这种伯乐惜马的友好氛围中,青年艺术家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通过各种人脉才能挤进展览、画廊甚至是市场。
“文学圈因为有了‘新概念’作文大赛,才会涌现韩寒、张悦然等新锐作家;音乐圈因为有了‘超女’,才给了李宇春、张靓颖们机会。而在艺术领域,却一直缺少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艺术家能够自由发挥。”大赛主办者、“艺术场”董事长曾琼介绍说。
旨在给年轻人更多机会的这场海选的影响力正在扩大:在去年结束的第一届新星星艺术节上,有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报名参加,而今年的参赛人数已经翻倍,除去美院毕业的职业艺术家,也有一些非艺术专业的青年艺术家报名;去年80%的参赛作品是架上绘画,今年则在摄影和综合类艺术创作上有了更多人参与。
给艺术一个新的参照系
区别于娱乐圈,艺术圈由于具备市场收藏的导向性因素,权力金字塔一直是非常稳固。各大美院和美术馆、美协系统、画廊策展人机制,把持着这种艺术市场售卖的导向性。
往往是艺术院校出身、参加过的展览简历、策展人推介,构成了艺术家们制定价格的关键标准,而那些流落在二三线城市的青年艺术家,很少获得这些关照,使得作品在艺术市场或艺术圈内都长期属于籍籍无名的状态。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海选,能给青年艺术家一些期待,让他们保持创作的热情和真诚,而同时也期待能够改变艺术圈这种‘小圈子化’、人脉关系的氛围现状,让普通大众能了解到这些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曾琼说。
曾琼本身并不是一位艺术家或经营者,曾任某国际化妆品牌在中国的高管,只是对艺术一直保有热情。作为普通的中产阶层艺术品消费者,曾琼意识到针对普通大众所能购买起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认识,还是购买渠道,都非常欠缺。而这往往对成长中的青年艺术家又非常重要。
“市场造成艺术作品的复制性、流水线作业的产业链,资本炒作通过拍卖行翻云覆雨,这就是现在的当代艺术界的现状。但是我们就真的只有这些东西了吗?”曾琼发问。
新星星艺术节就这样应运而生,尽管在艺术圈而言,在操作或评选过程中显得并不专业,甚至很多评委和参与者认为,这种海选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方式,但同时,又带有那么一点革命性。
就像30年前被称作当代艺术启蒙的“星星美展”一样,新星星艺术节一出生就被赋予了一种这样的精神内涵:能够引领和改变一些现状。
去年,“艺术场”大奖得主、年轻的艺术家曾朴就体验了一回当明星的感觉——今年大奖空缺,由于评委们觉得没有突出的能够代表终审评委们所希望鼓励和倡导的带有当代艺术探索和价值的作品,决定空缺。
曾朴和同伴们长期群居在成都一间狭小的画室中,为了争取能让作品走出画室而坚持着物质匮乏的生活,这样的露脸机会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机会。获奖之后,曾朴开始受到画廊和市场的更多关注。
“给艺术一个不同的参照在今天看来显得特别重要,当代艺术有它的市场和商业价值,但也有对现存秩序怀疑的价值,对已存在的东西不信任的价值,我觉得这才是当代艺术更重要的取向。”艺术家汪建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