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青岛文化的蓝色灵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提起青岛,不能不说她美丽的海滨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扎堆儿的名人故居,众多的文化、教育设施和报刊媒体,和奥帆基地留下的荣誉和财富……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将青岛打造成了一个令人倍感陶醉的城市。不仅如此,在实施国家级蓝色经济区建设以来,青岛的文化又被赋予了跨时代的内涵———发展龙头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集团;推进文化与工业、文化与旅游结合,创造新发展模式;实施“国际对接”战略,建成我国重要文化产品出口基地……一条蓝色文化产业集群带,已在青岛雏形初现。
丰富海滨资源 孕育蓝色文化产业
游走在蜿蜒曲折的青岛滨海步行道上,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接二连三地映入记者的眼帘:栈桥、海军博物馆、小青岛公园、鲁迅公园、海底世界、汇泉广场、中山公园、八大关风景区、五四广场、奥帆中心……它们不仅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海滨风景画廊,更是一条黄金旅游线。
对于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来自青岛职业撰稿人王呈祥可谓如数家珍,他曾在文中写道:栈桥是青岛的象征,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市南区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中,素有“长虹远引”、“飞阁回澜”之美誉。而位于鱼山路和福山路交会处的小鱼山,与前海栈桥的回澜阁遥相呼应,南临汇泉湾,北有八关山,山上建筑因势谋景,借景造型,围绕“海”的主题,突出“鱼”的特色,将亭台廊阁有机结合起来,使自然美、建筑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南方不远处,就是葱绿的“小青岛”,她就像一只盘旋的海螺,在沙滩上逶迤,岛上树影婆娑、绿荫哝哝,一座白灯塔亭亭玉立,与岸边的红瓦绿树交相辉映。新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五四广场。1919年5月4日,为保卫青岛而引发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青岛也为之沸腾,五四广场就是为了纪念这一运动而建造和命名。广场分南北两部分,北面部分主要以绿地和喷泉为主,南面广场有一座主体雕塑《五月的风》,是由旋转而上的线条组成的红色火炬造型,是青岛新的标志性旅游景观。五四广场的西邻是音乐广场,它是国内最大的音乐休闲广场之一,由树阵区、偏心广场及软雕塑区、椭圆广场区、音乐观海台及地下购物商场组成。广场中心建有软体雕塑“音乐之帆”,帆下有一张巨型仿真钢琴,供游人弹奏娱乐……
纵观过去,青岛经历了大海的雕琢,承接了历史的垂爱,是黄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放眼未来,青岛将秉承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八大滨海文化产业群,打造富有特色的蓝色文化产业带。
据青岛市委宣传部介绍,青岛依据区位优势和本地实际,围绕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三大城市文化品牌,确立并重点发展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纳入市级培育的100个重点文化企业着重扶持,纳入市级每年确立的10大文化产业项目着重推动,纳入市级确立的八大优势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着重发展,实行政策支持、项目立项、专项资金支持三优先,初步形成了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文化产品研发制造、出版发行印刷、动漫游戏、文化节庆会展、文化旅游业等八大滨海优势文化产业群。目前,青岛市八大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年均达到21%以上,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性产业。
文化建设是一个城市的“气”与“神”,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根。为了继续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青岛市可谓煞费苦心。
青岛市委宣传部告诉记者,首先,青岛市实施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实践了建设品牌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发展特色文化街、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区等6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以建设品牌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为重点,着眼于构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各有侧重、设施齐全的产业基地群,先后建设了青岛动漫创意产业基地、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创意100产业园、2.5产业园、1919创意园、青岛达尼画家村、即墨印刷产业园等26个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形成了文化创意、影视传媒、出版发行印刷、文化用品研发制造等八大文化产业集群。
在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园区)过程中,青岛市一方面采取“腾笼换鸟”模式,把企业破产改制后待改造的工业老厂房,进行重新设计包装,发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也为旧城改造、老厂房重新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青岛在建和新建文化产业大项目有77个,总投资额达820.82亿元。
除此以外,青岛积极发展特色文化街,繁荣文化产业。打造了青岛文化街、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啤酒文化街、1388古典文化街等10余条特色文化街区,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规模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建设品牌城市,着力打造文化产业产品、服务和节会品牌,初步构建起文化产业品牌体系。一个属于青岛的滨海文化产业品牌初现。
青岛市委宣传部表示,青岛重点培育了达尼画家村、世正乐器、创新科技、“满汉全席”、创意100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品牌,“公信文化”市场、“书海情深”、“海誓山盟”等文化产业服务品牌,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等文化产业节会品牌,形成了初步的文化品牌系列。在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评选中胶南达尼画家村荣登品牌之列,成为“中国文化制品七大品牌”之一,填补了我市文化产业制品国家级品牌空白。加快培育文化演艺品牌,打造天天演演艺节目。高水准地打造了一台展示青岛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时代特征的大型歌舞《蔚蓝青岛》,形成《蓝色畅想》、热海港湾演艺城、北京嘶喀啦等四台大型文艺演出,在文艺演出品牌化、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人才企业集聚 攻坚文化体制改革
自1929年至1938年十年间,是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这个时期,青岛的文化、教育、科研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青岛已成为现代文人、墨客、教育家和科学研究人员群英荟萃的地方,成为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和重庆的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在《孤岛现象———试论20世纪30年代文化名人聚居青岛》一文中,作者王铎写道: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派员从北洋军阀手中接收了青岛,将“胶澳商埠”改为直属南京政府的“青岛特别市”。此时的青岛,已将即墨的一部分和崂山全境划入市区,城市规模比以前有所扩大。建置的不同,区划的扩大,掌权者又是一些具有新思想的民主主义者。他们脱离了封建旧军阀的桎梏,顺应了时代潮流。故青岛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口岸,真可以算得上是各种思潮相互涌动,百废待兴的一座现代城市。当时,国民党南京政府刚刚建立,全国各大城市由于刚从军阀手中夺回来,旧军阀打倒了,新军阀又产生了,故军事摩擦不断,势力范围还需要重新划分。而青岛就不同了,它一直牢牢地控制在东北军的手中。从1897年德国人在青岛登陆,经过了短暂的日德战争,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青岛的社会状况基本趋于平静。所以,青岛即被许多文化名人视作是一个远离战争的“文化孤岛”,连鲁迅一度也曾想来青岛养病。
从1912年清帝退位后,青岛就成了满清遗老遗少和封建文人的避难所。当时的一本讽刺小说《桃源梦》,就是将青岛比作是现代的“桃花源”。连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也将他的“天游园”放在了青岛。所以说青岛的文化底蕴从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二是青岛多年来遭受外国列强的殖民统治,外来文化可谓深厚。像英国的《泰晤士报》(青岛版),德国的《青岛德文报》,日本的《青岛新报》,在别的城市里是见不到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青岛不是一座封闭的城市,它可以从多种渠道接触到西方的一些先进东西。三是在青岛的德、日、俄、英、美、法和丹麦等国商人很多,青岛又是中国当时洋货的重要集散地、输出港。在青岛除了能享受到天然的风光之美外,还有种身处异国他乡的感觉,接触到一些西方的事物。这一点,在老舍、梁实秋的回忆文章里多有记述。
如今的青岛,更是集聚了各路文化产业专家人才。青岛市委宣传部表示,“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我们把培养人才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来抓。”据介绍,青岛目前已经建立了青岛市文化产业人才专家库、优秀经营人才库、懂经营会管理领导型人才库。建立了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研究生班和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6所全日制动漫人才培养院校。形成了青岛新未来动画教育培训学校、青岛动漫游戏学院、高路动画等多所民营培训院校。年培养文化产业研究生30多名、文化产业本科、大专生370多名。
不仅如此,青岛市还坚持把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推进“10+100工程”,采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跨地区经营、引进资本等方式,培育和发展龙头文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文化产品研发制造、动漫创意等产业。共培育了87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文化企业,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好、综合实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据悉,目前,青岛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4900余个,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7291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9.4万余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4%。2010年青岛市三资企业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193.8亿元,年均增长17.9%,个体私营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100.3亿元,两者累计同比增长21.4%,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5.1%,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文化产业活力显著增强。
集聚人才、企业优势的青岛,正在文化体制改革。首先,在宏观体制管理方面,在改革到位的基础上,重点在理顺关系、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对于经营性改革改制单位,青岛市重点是在推进实质性改革上功夫,推进报业、广电、各文艺演出院团等转企单位尽快建立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青岛出版集团则按照刘云山同志提出的“做大做强”的要求,加快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在股份制改造上突破,努力实现“立下雄心壮志、打造高端精品、走到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市属转企院团进一步转化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文化市场主体,努力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按照三网融合试点要求,青岛市还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工作,争取率先完成“三网融合”试点任务,为全国“三网融合”工作积累经验。
“走出去”战略 蓝色文化全球开花
青岛的蓝色文化不仅辐射中华大地,更要在全球开花。据青岛市委宣传部介绍,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主动占领国际文化市场,扩大中国文化在国外影响力,是青岛市发展文化的重要战略。
据悉,目前青岛市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253家,文化产品出口额达到70亿元以上,增长速度达到17%,其中青岛电子数字娱乐产品出口、钢琴乐器出口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两位,每年组织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00余项。中国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青岛国际印刷设备及成果展、青岛国际动漫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等文化会议、青岛国际帆船航海博览会等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平台。不仅如此,青岛市还建立了文化“走出去”重点工程制度,每年确立和推动多媒体、数字娱乐产品、工艺美术品、雕塑产品等一批文化“走出去”重大项目,组织有影响的展演项目到重点国家巡回展演。开展中日、中韩等文化周活动。定期举办中韩、中日、中德、中法等国的经济文化推介周,组织文化企事业单位参加香港经贸文化展览等活动。
目前,青岛市已经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拓展出口能力。例如青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世正乐器有限公司、创新科技(山东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新华锦集团、青岛工艺美术品集团、青岛达尼画家村、青岛奥宇工艺品有限公司等12强外资文化企业,其中年出口5亿元以上文化企业集团有5家,外向型文化企业达到253家,文化产品出口基地6个,2008年青岛市三资文化企业创造的增加值59.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2.1%。
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情况简介
一、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
青岛市通过积极推进重点文化设 施 和 基 层 文 化 设 施 “ 两 个 建设”,形成了覆盖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十一五”期间投资近30亿元新建了青岛大剧院、青岛大学音乐厅,改扩建了市 博 物 馆 、 图 书 馆 、 群 众 艺 术馆、人民会堂、美术馆、青岛音乐厅、青话小剧场、梦幻剧场等重点文化设施,我市及市辖12个区市全部改扩建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共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7处。全市共有13个区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12个为国家一级馆,1个为二级馆;有13个区级以上的文化(艺术)馆,全部为国家一级馆。共投资4.64亿元,改扩建了全部167处街道社区文化中心、84处镇综合文化站和3600处村文化活动室。目前,全市所有镇和街道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1235个社区和5460个村庄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室),提前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县县有两馆、镇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二、广受欢迎的文化惠民工程
在农村,加强了农家书屋建设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近三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5732.4万元,建设农家书屋4440个,免费配套数字放映设备220套,放映公益电影13万场,实现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到2007年底,已全面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街道社 区 , 实 施 了 图 书 配 送 工 程 ,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800万元,共为街道和社区图书室增配图书60余万册 , 杂 志 报 纸 近30种 。2010年,面向低收入阶层和特殊群体发放文化惠民卡3万多张,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三、日臻完善的文化服务机制
青岛市推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公益文化阵地、政务网“五连线”模式,形成了文化资源共享、互动开放的良好态势,文化部在全国进行推广。积极推动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建立图书馆总 分 馆 制 , 构 建 起 以 市 、 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组成的总分馆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44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在全国同类城市名列前茅。
四、成果丰硕的文艺精品创作
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先后组织 创 作 推 出 了 一 大 批 弘 扬 主 旋律 , 富 有 时 代 特 征 , 艺 术 品 位高、思想性好,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一五”期间,青岛市有5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有4件作品6项成果获全国“群星奖”,全市文艺作品获得国家和省以上奖励达1650余项,获奖数量名列全省首位。去年,为迎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进一步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的调度组织力度,青岛专门召开全市文艺精品创作工作会议,面向全国征集舞台剧本,收到各类剧本和题材92件。目前,确定了舞剧《红高粱》、京剧《男人宋江》、话剧《向前向前2》和反 映 青 岛 海 底 隧 道 建 设 的 话 剧《力量》等剧目的创作意向。创作的民俗风情方言戏《劈柴院传奇》、话剧《白色的房间》,已进入练排阶段。
五、历史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
深 入 开 展 了 第 三 次 文 物 普查,调查登记文物点1718处,青岛被国务院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突出贡献奖”,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青岛专门设立了基地。青岛的国保单位数量已达到10处,省保单位数量30处,公布了八批共10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快了城市博物馆建设,新建骆驼祥子博物馆、红酒博物馆、烟草博物馆、纺织博物馆和邮电博物馆,全市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6处,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发展格局。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22项 、 市 级49项 。 市 图 书馆、市博物馆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8种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