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鸟笼村”匠人们的鸿鹄志 打造手工业市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08:44 来源: 商务部网站一根再普通不过的竹子,只要到了村民布满老茧的手中,一番改造之后,它便会成为一件精巧的工艺品,标上成千,甚至上万的价钱。制成的东西不需要叫卖,买家自会闻讯而至,观摩欣赏之后,高兴地议价、成交。
这不是天方夜谭。在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回龙村委会三庄村小组,类似的交易场景经常可见。村民和买家交易的是,手工制作的竹制鸟笼。
这种鸟笼为什么可以喊出如此高的卖价?它究竟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创造它的又是些什么人?
“做一个,卖一个,基本没有存货”
10月27日下午,天空阴沉,偶有零星雨点。走进三庄村小组,静谧的村中几乎不见行人。在一栋大门紧闭的二层小楼前,随行的晋城镇文化站站长张荣华停下,敲门。门开了,一个面容黝黑的中年男人笑呵呵地走了出来。他叫张树国,晋城镇竹木协会会长。
为什么村里这么安静?张树国解释:“大家都在家干活呢。”
干的什么活?走进张树国的工作室,答案有了——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竹雕鸟笼的成品、半成品,一盏明亮的台灯架在一张桌子顶端。桌上,各式工具摆得到处都是。
就座之后,张树国继续着手中的工作。不时有电话进来,询问预订的鸟笼何时到货。
竹木协会是2006年成立的。作为会长,张树国担负的是村里所做鸟笼的销售任务。村民们在家做好鸟笼后,送到张树国家中,之后坐等收钱。因为都是手工制作,产量过小,整个三庄村小组的鸟笼基本都是零售。
“做一个卖一个,村民家里基本没有存货。”张树国说,鸟笼先是在昆明景星花鸟市场试水销售,现在已经销售至蒙自、个旧、普洱、大理以及广东、福建等地。三庄村鸟笼的名气大了,不少外地客商专程上门索货。尝到了甜头,目前,三庄村小组共有64户村民长年专职从事竹雕鸟笼制作。
据张树国了解,按每户村民每天制成一个普通鸟笼(无须雕刻)计算,每个鸟笼售价200元左右,一月下来就是6000元。一年下来,每户村民年收入约在7万元左右。这样来看,64户村民仅凭制作鸟笼,年收入就接近500万元。
“这还不包括一些制作精良的、需要雕刻的。”张树国说,有些村民制作的鸟笼雕刻很精美,单个售价已超过万元。
“坐在家里就把钱赚了,谁还出去打工?”
三庄村小组,有一个“名人”,他叫杨春,是昆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鸟笼技艺最好且售价最高的,非他莫属。协会会长张树国早年也是拜师于杨春门下。
10月28日,我们来到杨春家中,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竹雕刻技艺展示传习点”。墙角的一个茶几上,放着一个已经完工的鸟笼。几个外地人正在杨春家中,他们是专程来买鸟笼的。
“杨师傅,我就喜欢你的这个鸟笼,要多少钱,开个价吧?”望着茶几上的那个鸟笼,一名中年男子急切地询问。
“其他的价钱是2万,但这个不卖,不好意思。”杨春平静地答道。
“您说的这个价钱我可以出,卖给我吧。”男子拿起了那个竹雕鸟笼,小心翼翼地把玩着,不愿放下。
“其他的都可以,就这个不行。别再强求了,好吗?”杨春回应。
对话就此结束。
送走客人后,杨春解释:“这个鸟笼花了我7个月的工夫,已经是我的心血了,所以我要留作纪念。”
“我平均一个月只做一个鸟笼,低于5000元我不卖。”从父亲杨林森那里学得制作竹雕鸟笼的技艺后,靠长年累月的学习研究,现在,杨春可谓是村子里的“大师”级人物。他说,若不是平时开支需要用钱,他一年只愿意制作一到两个精品。
年幼时,因为好奇,杨春从父亲那里学习制作竹雕鸟笼。时间长了,看到杨春做的鸟笼能卖钱,村中的小伙伴们也纷纷向杨春“拜师”。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张树国也学起了这一行。“现学现卖,做得很粗糙。只要鸟飞不出去就行了。”做好鸟笼后,张树国都会随大人们来昆明,以每个2元的价格叫卖。
昆明的景星花鸟市场一直是张树国的主要卖场,靠这笔收入,家境贫寒的张树国勉强读到了初中毕业。之后,张树国曾外出打工,但他发现,“在家里做鸟笼,收入也差不多”,之后便回了家。凭借制作鸟笼的收入,如今,张树国家中盖起了一栋两层小楼,还买了车。
“坐在家里就把钱赚了,谁还出去打工?”张树国说,这几年来,他多次去外地考察。“整个云南就我们村在专门制作鸟笼,市场前景巨大,可是……”说这话时,张树国闷头抽了几口烟:“说到底,还是落后意识作怪,总感觉有点小钱就行,小富即安,成不了大气候。”
多年来,三庄村小组的村民们总是坚持“做一个卖一个”的经营方式。张树国认为:“如果没人想着发展,恐怕以后也只能维持现状。”
在张树国的“鸟笼工作室”里,有百余个已经制作完成的竹雕鸟笼,初步估价在10万元左右,但张树国舍不得卖。他说,现在其他村民家中没有存货,作为会长,他必须保留一些样品,方便客商参观,“将来谋求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