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味道”冰火两重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1 05:40 来源: 东南快报□本报见习记者 黄妍 记者 张隽/文 记者 刘兴 林良划/图
连日来,福州津泰路上关门的“李卿包点店”,不断受到网友关注。“又一家传统老店消失了”,网友在表达可惜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对传统老店的怀念之情。
“福州的老味道难道就都要消失吗?”不少读者感慨万千。
那么,现有的那些福州老店们状况如何?他们的未来又是怎样?本报记者由此寻访了一些老店。
“苏苏酱鸭”:鸭色如琥珀,油光透亮,肉嫩骨酥,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
第三代传人病倒 百年手艺失传了
“‘苏苏酱鸭’和‘李卿包点’一样,都是因为没有传人才失传的。”东快网友“贝阿朵哇唬”感慨。
确实如此,“苏苏酱鸭”曾是福州著名的百年传统小店,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可是在2009年,第三代传人刘依富突患中风瘫痪,加上他无儿无女,百年的手艺就此失传。
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先生说,“苏苏酱鸭”色如琥珀,油光透亮,肉嫩骨酥。据说装卤汁的缸从来不洗,香味越积越浓,且刘家秘笈是在鸭子身上扎满小孔,使卤味透肉入骨。今年40多岁的陈大姐说,小店火爆时想买只整鸭都买不到。
方炳桂老先生说,“苏苏酱鸭”源于清咸丰年间,一户刘姓人家原是卖鸭汤的,后人刘克辉、刘克茂兄弟转而卖酱鸭。因为骨肉酥脆,秘制的酱鸭在坊间大受欢迎。后来刘克辉的儿子刘守和继承父业,当时他的店在鼓楼前三岔路口,因为他脸上有麻子,又排行老三,就写了“苏苏酱鸭,传男麻三”八个大字在自己的店玻璃上。
刘依富是第三代传人,他将小店改名“百年福州苏苏酱鸭”,为了将百年家业发扬光大,他几乎倾尽心力,“每天睡觉都不超过4个小时。”刘依富72岁的姐姐刘志惠说,因为是祖传的,刘依富从小就对做酱鸭很有兴趣,家中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买鸭子、杀鸭拔毛,在鸭子身上扎小孔,浸泡,这些繁琐的工序全都要靠刘依富一个人完成,“他每次干活的时候都关着门,怕手艺被人学去。”
刘志惠说,以前他们住的房子是一个两层楼的小民房,二楼满满堆着很多大缸,这些都是刘依富的宝贝,他几乎一门心思扑在腌制酱鸭上,“上世纪80年代那会还能赚点钱,现在几乎没利润,一个人还辛苦。”她曾劝过刘依富多休息,但刘依富没听,最后终于倒下了。
随着第三代“苏苏酱鸭”传人刘依富的中风,秘方没能传下来,在福州老街上飘荡了一百多年的诱人香味,彻底消失了。
“依海肉燕”和“耳聋伯元宵”:一个是“福州最早的肉燕”,另一个讲究皮韧不黏齿、肉馅味道鲜。
和时代一起发展 生意蒸蒸日上
说到“依海肉燕”,可能很多福州人有共鸣,因为那是“福州最早的肉燕”。
今年50多岁的陈依伯是“依海肉燕”的第四代传人,“目前已经有第五代传人了,我们全家都是做肉燕的。”陈依伯自豪地说,他制胜的关键就是肉燕的皮和馅,家里人重视亲自做。目前他们开了两家店,有很多回头客。
而位于台江苍霞新城附近的“耳聋伯元宵”同样也是传统老店,但与沿街的其他店铺相比显得极为简陋,开放式的厨房里只有一口锅,简单地摆几张小桌子。店里的林依伯今年57岁,是第三代传人,如今他和儿子在福州各自经营一家店,生意蒸蒸日上。
“福州传统元宵很讲究皮韧不黏齿、肉馅味道鲜。”林依伯说,“一不黏齿,二会脱‘核’”就是“耳聋伯”几十年来经久不衰的秘籍之一。
林依伯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耳聋伯”。“耳聋伯”早在民国初期就开始卖元宵,当时没有店铺,每天推着车,叮叮当当一路走着,穿街走巷地叫卖。因为味道和手艺好,“耳聋伯”元宵开始扬名。
林依伯很小就跟父亲学做元宵,元宵的皮和馅制作都是技术活儿,后来他接下元宵店,又将手艺传承下去,儿子成为第四代传人。
小店发展过程中也一度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曾经把店开在鼓楼较为繁华的地带,但地租太贵,林依伯考虑再三还是将店址搬回台江一带。
“一定要坚持味道和工艺。”林依伯说,从最初手工包元宵,到后来交给小作坊机器生产,在保证原有口感的同时,还提高了很多效率。他说,老店要和时代一起发展,技术、管理都需要进步。
专家解析>>
为何老品牌风光不再
福建省老字号协会的副会长林小樑介绍,一些为人称道的老品牌逐渐走向没落消亡,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种是由于这些产品逐渐用不上了就退出了市场。比如福州以前很有名的纸伞,曾经辉煌不已,可是现在早已被铁骨布面的伞所替代,仅作为一种工艺品存在。这样的话,市场自然没法和以前比。”
林小樑说,还有的是由于体制改革,导致品牌没落。比如原先的“鼎日有”肉松,可以说是福州肉松的佼佼者,在20世纪初曾经在国际上获得过金奖。但是由于之后改革,“鼎日有”肉松被划归国有。接着之后出现慢慢变动,可能是工艺之类的,其也就和以前不一样了,到了最后“鼎日有”肉松就退出市场了。
“现在的‘鼎鼎’肉松,其实就是‘鼎日有’的创办者林鼎鼎的后人重新创办的,因为这个‘鼎日有’的牌子没有办法要回来。”
林小樑说,还有不少商铺由于拆迁的原因,从原先的闹市区域搬到了不显眼的地段,这对商铺的生意也存在一定影响。“像原先在旧茶亭街的“郑兴利”剪刀,福州人几乎人手一把,质量非常好。后来因为茶亭街拆迁,加上回购原先大小的店面得花几百万元,老板最后还是决定把店搬走了,不管怎么样这地段肯定对生意有一定影响。”
老店怎样走下去
林小樑说,其实老店能走这么久,产品的质量肯定是不用说的,但是他认为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并且更加注重产品的包装以及生产的效率。
“只有提高了产量,才能将企业扩大经营,最终扩大影响,甚至可以利用品牌经营更多口味的新产品,并实现产业的连锁扩张。”林小樑表示,不少餐饮老字号都只通过自有门店销售产品,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这些门店有的也很小很旧。”
“很多老字号都是家族企业,其实这些商户可以尝试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甚至引进新的机制。如果一直都是保持比较落后的形式,则可能会制约发展,甚至最终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