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调控不可轻言放松 保障房融资宜债不宜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06: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自此拉响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警报。此后几年,我国的房产调控从未停止,从“国八条”、“新国八条”、“国六条”到“国十条”,从“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到“十二五”期间将陆续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房产调控渐趋从严从紧,但依然难抑房价节节攀升。普通百姓大多“望房兴叹”,许多人背负“房奴”重压。
近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 70个大中城市中,有34个城市的新建住房价格较10月份回落,数量高于9月份的17个。因而,房价拐点迹象浮现,放松调控政策呼声再起,那么房产调控是否见底?楼市是否亦回归正常轨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发表看法。
楼市博弈白炽化 调控力度不宜轻言放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中央与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的三方博弈将进入白炽化阶段。这场白炽化的博弈会僵持多久,就在于中央政府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决心以及能否继续推出相应的政策,从而去除地方政府及房地产开发商政策松绑的幻想。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陈杰认为,如果连这轮声势这么浩大的调控都无功而返了,那么市场再没有可预期的长远前景可言,房地产投资行为将重新堕落为赌徒般的博弈,这对经济增长才是最大的威胁。
法国巴黎银行亚洲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表示,政策一旦放松,房地产价格肯定会反弹,政府就必须被迫采取新一轮调控。
而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也表示,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动摇,中国经济和房价泡沫会因为调控的失败而进入失控状态。
化解保障房融资困境 推动房价回归平稳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黄瑜表示,资金难以到位是造成目前保障房开工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建议可在保障性住房的售区里面配套一部分商品房,用这种方式来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则认为,应把保障性住房与日常的财政开支分开,多用发行国债而少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融资,非常谨慎甚至不要民间资金直接入股本建保障房。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则表示,如果投资下滑,将使投资拉动的经济出现快速下行风险,因此,强调保障房的建设规模也就毫不奇怪。左手拉动刚性需求,右手督促保障房建设,希望以此实现中国房地产市场软着陆。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陈啸天也认为,保障房对推动未来房价平稳,以及保障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稳定,是非常有帮助的。
需跟进制度建设 发展实体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着眼点应该是制度建设,是围绕正确的方向来建立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此,当前应该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研究和政策储备,做到前瞻性思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现在看起来一些比较严厉的行政性控制手段必须是过渡性的。如果没有真正的制度建设,就把行政的限购等看作理所当然,长此以往,这个宏观调控的应有水平就体现不出来,还会引出以后的矛盾积累和麻烦。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谈到,中国还是要依赖实体经济。过多强调房地产市场的开发,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上涨会增加城市一些实体产业的成本,放缓实体经济发展,这样竞争力会下降,反而对经济有负面影响。
而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叶剑平也认为,真正的经济发展是要靠实体。如果政府过度地依赖土地的收益,就会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就忽视了长期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房子回归住房属性 楼市趋于理性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高辉清表示,现在需要对房地产的属性重新认定,应该还原房地产的居住功能和社会属性,限制它的投资功能和金融属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则指出,下一步要使居住性需求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导力量,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增加供给。
全经联研究院副院长陈宝存认为,待保障房建设到位后,楼市将形成真正的双轨制。届时,保障的部分归保障房,市场的部分归商品房。市场关系理顺,有利于商品房市场可持续、可预期地发展,不会像目前这样隔三岔五便遭遇调控,致使市场发展不可预期,充满波动性。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宏观调控带来的将是一次全新的行业洗牌。在这次的房地产调控后,开发商如果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提高产品品质、服务质量、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能力。行业的门槛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势必会将那些不够多元化专业化、缺乏实力的小企业逐步淘汰,这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今后市场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