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叙利亚问题可能成欧美合流筹码 中国应密切观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07:4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世事如棋局局新。真相和道理深藏在每天发生的海量时事动态背后。《天下纵横谈》透视政治、经济、文化三维视野,贯通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每周一次为您抽丝剥茧,显现新闻本质。

  本期《天下纵横谈》为您点评近来中国外围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应对策略。

  叙利亚问题可能成欧美合流筹码,中国应密切观察动向

  ●法国拟正式承认叙利亚反对派

  据新华社11月23日报道:法国外长阿兰·朱佩当天表示,法国准备正式承认叙利亚反对派“全国委员会”。当被问及是否可能在叙利亚设立“人道主义走廊”时,法外长声称,法国准备在下一次欧洲理事会会议上将此问题列入议程,不排除在叙利亚建立所谓“安全区”的可能性。

  ●法国澄清称停止伊朗石油进口需和欧盟协调

  据路透社11月25日报道:法国外交部当天澄清称,该国对欧盟停止进口伊朗石油的呼吁并非一意孤行,法国将在与其它欧盟伙伴国家进行协调后才会采取行动。此前,法国针对伊朗石油进口的强硬表态已引发大量评论。

  法国对伊朗与叙利亚的最新政策表态,说明美国几次下调法国主权信用等级的威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少在政治层面上,法国所代表的欧盟,已经显示出与美国越来越多的一致性,当然,在金融利益上,美欧之间仍然是对立大于共同利益。到目前为止,欧盟还看不到允许自己与美国一起收割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财富的实质性表态与政策。但这也绝不意味着,美国永远不会做出这一选择,一旦万不得已,美国也是非常可能会向欧盟开出这一价码,以换取欧盟在货币政策上与美国合流的。

  法国在伊朗问题上的表态显示,欧盟在伊朗问题上,保持着与美国政治合流的选项。法国所代表的欧盟模棱两可的态度,未来进一步往哪方面发展,将视美国对欧元的攻击战略,是适可而止,还是绝不留情而定。而检验美国攻击欧元战略的最直观标尺,就是美国的评级机构,敢不敢对欧元区核心国家法国乃至德国下手。

  评论员认为,中国需要对欧美在中东问题上政治合流的可能性,保持一定的警惕。因为一旦政治合流开始,那么金融与货币政策的合流,将非常自然地接踵而至,而这种合流必然会首要把矛头对准中国。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叙利亚问题上,法国虽然再次与美国走到了一个立场上,但这依然是表面现象。欧盟与美国实际上有着各自的算盘,美国是以“美式民主大中东”的逻辑来理解叙利亚问题的,而法国则是以“地中海联盟”的逻辑来盘算的。他们虽然在换掉叙利亚这样的对西方“不友好”的政权方面,具有阶段性的相同利益,但是,在如何引导未来叙利亚亲西方的努力的政策走向上,欧盟与美国却有着不可调和的对立。

  评论员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对立的存在,中东之乱将会长期化下去,甚至会演化成“第五次中东战争”,对这一点,中国一样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日本为防范美国而调整对华关系,其诚意仍要看行动

  ●日本外相称中日同意设立东海危机管理机制

  据共同社11月23日报道: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说,日本和中国同意共同设立一套“危机管理机制”,以便在东海发生海上事件时避免潜在的纠纷。

  ●中国急需改善对日关系

  据《日本经济新闻》11月24日:目前中国的周边国际环境趋于严峻。围绕南海问题,东盟各国和美国在东亚峰会上强烈要求中国“尊重航行自由和遵守国际法。”

  美国不断加强干预亚太地区事务的行动。美国的介入影响了中国在该地区的行动自由。对于中国而言,掌握亚洲主导权的难度正在加大。中国要抵抗美国的攻势,急需改善对日关系。

  在上期的《天下纵横谈》中,评论员曾经谈到,日本对美国有关日本TPP立场表述的反驳,是日本转变对华政策的先声。从日本媒体最新透露的信息来看,这一判断是准确的。但是日本对华政策即将转变的原因,绝不是日本媒体所自夸的那样,是中国需要日本来抗衡美国,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日本需要中国来抗衡美国。

  在前两期的《天下纵横谈》中,评论员曾多次谈到,美国拉日本加入TPP,掩藏着将日本实体经济彻底纳入美元体系的意图。那么这个意图对日本来说,最可怕的地方在哪里?评论员认为,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美国将可能刺破日本的经济泡沫: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维持了20多年的资产泡沫,将非常可能在美国的逼迫下,不得不进行痛苦地刺破。原因很简单,从来只有美国用自己的资产泡沫,来交换他国的实体资产,而没有见过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用自己的资产泡沫,来换取美国的实体资产。因此,加入TPP就意味着日本必须刺破资产泡末,来一场久违了大规模的经济去杠杆化,而其结果,将非常可能是日本经济又一个失去的10年,乃至20年。

  评论员认为,作过日本财务大臣的日本现首相野田佳彦,在这一问题的理解上,应该比一般的经济学家要真切得多。实际上,美国对日本的金融战步伐已经展开,日本已经面临着如何拒绝美国TPP倡议的难题。

  评论员认为,美国下一个要对日本做文章的地方,就是日本超高的对内债务问题。评论员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一直是有意忽略之,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美国认可日本的“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的荒谬逻辑。美国之所以一直引而不发,只是时机还没有到,如果哪天美国突然大规模地拿日本国债问题做文章,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经济必将剧烈震荡。当然,对于日本对华政策的改变,中国无疑是持欢迎态度的,但是,中国欢迎的程度,还要取决于日本的行动。

  警惕印度经济形势恶化,可能冲击南亚局势

  ●印度央行采取多项措施抑制卢比贬值

  据新华社11月24日报道:为抑制印度卢比近来对美元持续贬值,印度央行近日宣布了多项措施,提高非居民本外币存款利率和外部商业借款利率上限,并解除对货币掉期交易金额限制。

  ●印度突然推迟中印边界谈判

  本报综合消息:正当中印第15轮边界谈判即将在11月28日召开之际,印度突然单方面宣布推迟谈判,并且未给出任何理由。据印方消息人士透露,该决定由印度最高领导层做出,这也是自2003年10月来,印度首次单方面宣布推迟谈判。

  在11月13日的《天下纵横谈》中,评论员曾经谈到,“当前很多看似经济仍然健康的新兴经济体,早已是美国金融力量的囊中之物,美国随时探囊可取,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取,正是由于欧元还没有倒下,中国还没有倒下。”

  印度就是比较符合这种“容易被美国金融战击倒”的新兴经济体之一,而印度的脆弱性,又之所以长期被美国金融力量所有意忽略,就在于印度是美国资本一直打造的制衡中国的战略对手。可以说,印度之所以能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在政府债务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90%的警戒线,对外贸易赤字连年,国内通货膨胀难以遏制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经济的正常运转,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稀奇的事情。

  但是,评论员认为,印度这样的令人稀罕局面能否持续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资本尤其是美国资本的战略意图,一旦美国资本认为印度为了本民族的利益,而难以充当制衡中国的经济战略对手的话,那么印度之乱或者南亚之乱发生的可能性,将会成倍地高涨,而促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印度的经济问题。

  一旦印度经济问题恶化,印度的民族主义就必然会上升,印度向外转嫁危机的选项就越具有诱惑性。评论员认为,这次印度单方面推迟中印边界谈判,其背后恐怕是民族主义势力作祟。而与此同时,美国在巴基斯坦的轰炸行动,所激起的巴基斯坦内部秩序混乱,正在将巴基斯坦推向“无法稳定发展经济”的恶性局面,这也将激化巴基斯坦的经济问题与国内矛盾。

  可以说,美国在南亚的政治与经济政策,正在从期待印度主动制衡并向中国发难的轨道上,向逼迫印度搞乱南亚的轨道上发展。这一次,美国将用其高超的金融能力,为南亚的火药桶制造炸药。

  中国应以经济“维稳”和产业创新应对金融危机深化

  ●全国多地房价出现下降势头

  综合消息:几年来有如脱缰野马的高房价终于出现了可控迹象,在不断加大力度的楼市调控措施打压下,当前全国多地房价出现了下降势头。

  ●“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发布

  据中央电视台10月26日报道:工信部发布《“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围绕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确定了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关键和共性技术、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重点任务。

  从上周欧盟、日本、印度等国内外政策的最新异动中,不难得出这个一个结论:中国经济的外在环境虽然风险重重,但当前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欧债问题、美国的金融问题、日本经济问题,以及部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问题等等,哪个问题都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经济危机与世界局势的混乱,可能长期化下去。

  因此,在当前各国试图维持住局面的同时,中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点也在于维稳。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评论员认为,当前中国在挤压房地产泡沫的同时,也必须防止经济进入下滑螺旋。在外汇占款很大程度上绑架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并挤压了中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的情况下,评论员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股票市场也必须更多地从“政治正确”考虑问题。也就说,中国的经济调整应使得其能够为中小企业,以及新型战略产业提供一个通畅的融资渠道。

  在这方面,评论员认为,中国千万不要纠结于西方的那一套资本市场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责中国的经济数据是“科幻小说”,其实,真正的“科幻小说”是美国的经济数据。美国经济数据的水分,是从里根时代就开始积累起来的,经过30多年的反复包装之后,现在简直是“科幻小说的N次方”。评论员认为,在道指没有跌破万点,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没有导致欧洲实质性地财政紧缩政策,并抽走其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之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必须保持稳定。而作为应对房地产泡沫挤压的对冲措施,在新兴产业领域里的更大的、更具体的政策创新应该更多地、更快地、更大规模地推出。唯有如此,才能防止中国经济真正被西方金融势力做空。也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国在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的最关键时期,保持真正的独立地位,成为世界经济真正的中流砥柱。(来源:世界新闻报)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