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机器人替代人工能成功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21:43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内部人士表示“看不到富士康发展机器人的内生动力在哪”
本报记者 郭冬瑾报道
富士康——一家拥有120万工人的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无论是员工跳楼,还是西迁内陆,还是预言其规模浩大的机器人计划,都让外界感到惊诧不已。
日前,郭台铭宣布:2012年,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主要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以提高富士康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尽管相比其之前所宣称的百万机器人计划,30万的数字似乎显得不足为奇,但此次30万这一数字的公布,确是郭台铭自己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富士康的机器人建设目标,几十万员工共同见证了他的宣言。
无疑,富士康“启用”大批机器人的目的在于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压力,并缓解用工短缺的现状。但据富士康内部人士表示,富士康的机器人多为低智能化的机器人,其实际代工率连一半都不到,且前期投入较大、维护成本相当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至于郭台铭能不能达到其缓解人力成本上升压力、弥补用工空缺的目的,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实用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以及作业范围来看,在未来10年中,机器人可以运作的岗位只占到全部流程的50%,虽然机器人的制造价格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是短期内人力成本的运作优势依旧存在。所以我们认为,机器人的成本及效率优势能够在长期运作中得到体现,但是在短期内仍难达到弥补用工空缺的目的。
除了成本不低、替代率却较低这一问题外,富士康的机器人还存在精准度低的问题,因此,有富士康的员工表示自己并没用因为机器人将要大批上马而感到失业的压力。更有内部人士坦言,“我觉得这更像是郭总激情爆发的演讲,我看不到处于产业前沿的富士康发展机器人的内生动力在哪里。”
对此,薛胜文表示,处于产业前沿的富士康还是有发展机器人的内发动力的。“从长期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趋势而言,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力是整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从企业层面来看,富士康代表的是我国部分高科技产业企业,而非制造业本身,投资机器人发展具有一定的经营者超前思维;从发展动力问题来看,富士康的超前思维有两个益处,其一,富士康占据了机器人制造的工艺制高点,这是很好的品牌宣传契机,其二,未来机器人代替人工对于中国而言,比其他国家更加迫切,富士康的未来获得的政府扶持力度难以想象。”
由30万机器人计划引发了各界对富士康是否裁员的关注,而在12月1日郭台铭又对媒体表示,富士康内迁到大陆中西部发展很顺利,生产调整的非常好,也不会有裁员压力。
对此,薛胜文表示赞同。他说:“一方面,随着企业西迁的持续进行,富士康的企业规模在内迁中持续扩大,相对于世界需求市场变化的趋势,裁员的压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机器人制造并不与裁员直接挂钩,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制造机器人也在富士康的内部运作中被消化,除非世界经济陷入谷底,否则富士康不会出现大规模裁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