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2035年中国能源需投资5.8万亿美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9:31 来源: 中国经济网国际能源署署长范德胡芬近日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未来经济前景依旧不确定,但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世界里,有一点可以确定:收入和人口的增长将推高能源需求。新政策情景下的能源需求增长迅猛,到2035年将增加三分之一。
范德胡芬表示,目前全球仍有13亿人没有电用,有27亿人还在依靠生物质的传统用途做饭。实现给所有人提供能源普及所要求的投资,今后每年需要投资480亿美元,是2009年投入的五倍之多。没有这一投入的增加,2030年的全球图景和现在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范德胡芬的预测来自国际能源署最近在全球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1》报告中的数字和观点:全球市场对所有燃料的需求都在上升,但化石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会从2010年的81%小幅下滑到2035年的75%;到2035年之前,天然气是惟一一种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比增加的化石燃料,全球供应量增长1.7万亿立方米,其中非常规天然气占40%,但需要采用方法应对环境方面的挑战;可再生能源是资本密集能源,60%的投资仅获得30%的发电增量,但对环境污染小,所需的燃料成本极少。在电力行业,以水电和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占到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在2011年到2035年期间,全球能源供应基础设施投资需要38万亿美元(按2010年美元计算)。油气投资总计将近20万亿美元,从中长期来看,上游投资需求和关联成本都会上升,剩余部分则为电力行业所主导,其中超过40%的投资将用于输配电网络建设。
范德胡芬分析认为,尽管很多国家把提高能效作为优先工作,但全球能源强度却连续两年恶化。化石燃料的时代还远未结束,但其主导地位有所下滑。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可再生能源正在被推向中央舞台,低碳技术将是电力投资的重点。全球能源供应基础设施投资加大,总投资几乎三分之二都是在经合组织之外的国家。
报告显示,由于经济增长会推高对于个人出行和货运的需求,石油需求的所有净增长都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交通行业。石油需求(不包括生物燃料)会从2010年的8700万桶/天增加到2035年的9900万桶/天。乘用轿车总数会翻一番,到2035年几乎达到17亿辆。到2020年时,非经合组织市场的销售会超过经合组织市场的销售,在2015年之前轿车制造重心会转移到非经合组织国家。范德胡芬针对这些变化的看法是,许多地区在燃油经济性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是欧洲的乘用车和美国的重型货运车,但石油使用增加还是会到来。石油使用效率更高或者根本不使用石油的替代汽车技术已经出现,例如电动汽车,但这些技术要商业可行和在市场中渗透,尚需时日。
针对记者提出的中国在世界能源发展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并如何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问题,范德胡芬署长明确表示,中国的能源决策将越来越大地影响全球发展趋势。中国会巩固其作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地位,中国煤炭消耗几乎占全球需求的一半,其致力于减少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2011年至2015年五年规划将成为世界煤炭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将减缓煤炭需求的增长,推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的需求。国际能源署预测,2009年至2035年间,中国的能源需求将增长69%,中国能源领域一共需要5.8万亿美元的投资。石油天然气的进口量将大幅攀升,凸显了应急准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