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联手做空人民币 中经博主热议:中国必须顶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14:3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继上周最后三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在即期交易市场连续触及跌停板后,昨日人民币兑美元连续第四个交易日触及日交易区间下限。业内人士分析称,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在加快,而且前段时间国外机构持续做空中国,外币流出迹象明显,这直接导致A股萎靡不振,同时对国内的房市也带来压力;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也可能因此而放慢步伐。
叶檀:人民币马其诺防线还没有失守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从全球大宗商品(原油、黄金除外)到A股市场,出现了一轮雪崩式下挫,从9月以来,人民币进入两轮阶梯式下行的平台整理期。截至12月5号的交易日,外汇间交易市场出现人民币兑美元连续4天跌停。
这绝不是全面做空中国的开始。从中国5年期国债的主权信用违约掉期价格就可以窥见一斑。【全文】
钮文新:中国必须顶住
货币政策转向晚了,所有不良经济数据都将变为“做空中国”的理由,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这是华尔街做空中国势力一直以来的期待。还记得今年1月份,华尔街当红的对冲基金经理詹姆斯·查诺斯,凭借一句“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相当于1000个以上的迪拜”的惊人之语再次成为“话题人物”。
随后的5月18日,查诺斯、麦嘉华、格兰瑟姆等几位华尔街赫赫有名的对冲基金经理,相继为中国经济“大唱挽歌”。那时,我们厉声提醒:千万当心,他们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说说而已,他们必然付诸行动。而他们的行动,必然与中国“过度从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后果”相契合。【全文】
杨国英:发达经济体此举实质为“掠夺性贬值”
不可小觑发达经济体货币集团的已然形成,将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因为此番参加联合行动的发达经济体,仅美元和欧元就占全球储备货币的60%以上,六大货币的总和更是占到全球储备货币的85%左右。而这六大货币联动实施扩张政策的话,不仅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所持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大幅缩水,更意味着由此引发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进入新一轮的大幅上涨通道,而这两者均难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所承受。【全文】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马丹)
人民币马其诺防线还没有失守
作者:叶檀
看空中国经济蔚然成风,从中国概念股延伸到人民币。但人民币马其顿防线没有失守。
有阴谋论者认为,人民币贬值是美国阴谋,通过资金回撤欧美推动欧美经济,中国除了一地鸡毛什么也没有得到。
以阴谋论为纲思考问题,与以阶级斗争为纲思考问题没有本质区别。中国拥有3.2万亿外汇储备,资本项目尚未全面开放,此时大规模地战略做空人民币,成本极大,无法缓解美联储与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不可能彻底击垮中国的经济实力。
击垮日元是在日本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之后,日本急于让日元拥有国际地位,因此1985年日本政府怀着欣喜之情看着日元升值,所提出的升值幅度超过最大胆的预言家的想像。目前击垮人民币,不过是逼迫中国加速向内需经济转型,而刺破房地产泡沫与提振内需,正是此轮中国经济转型的两大抓手,是中国主动为之。国外资金跟随在中国调控政策背后走,而不是中国市场的指挥棒。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从全球大宗商品(原油、黄金除外)到A股市场,出现了一轮雪崩式下挫,从9月以来,人民币进入两轮阶梯式下行的平台整理期。截至12月5号的交易日,外汇间交易市场出现人民币兑美元连续4天跌停。
这绝不是全面做空中国的开始。从中国5年期国债的主权信用违约掉期价格就可以窥见一斑。
近两年的最低点在2010年的10月13日,为52;从今年1月8号开始脱离平台急速上升,当天价格为87.5,到今年10月3号到达最高点,达到201.015,说明当时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用降到最低位,而到12月2号,价格已经回落到133.643,这当然与全球央行救市有关,但从趋势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国债CDS价格已经处于下降周期。中国十年期国债的国际CDS价格走势与五年期国债基本如出一辙。可见,全球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的看法莫衷一是,忽而看多,忽而看空。
做空是一种市场博弈行为,还没有上升到战略行为。
做空并非从现在开始,也非始于热钱大规模流出的10月。做空中国者早在次贷危机之后就看空中国房地产,当时流行的话是做空迪拜、孟买和上海,原因就是这三个地区都是房地产泡沫的高风险区域。
看空中国市场的人振振有辞,认为深陷巨大的房地产泡沫与债务危机的中国政府,不可能实行大规模的积极财政与货币政策,如果不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随着全球市场的疲软与投资的下降,今明两年中国经济不可能有太大的起色。如果经济不振,人民币贬值提振出口就成为必然之选。但做空者遭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麦嘉华看空,罗杰斯看多,双方旗鼓相当。
西方投资者2009年成功做空迪拜,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而孟买与上海至今没有垮塌。做空没有成为风潮,直到2011年下半年,资金才从新兴市场逐步退出。笔者曾撰文指出,今年9月开始逐步看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基金产业调查公司Eureka-hedge的资料显示,偏重亚洲的对冲基金9月资金净流出19亿美元,为17个月来首次单月净流出。Eurekahedge的亚洲对冲基金指数9月下跌4.31%,为2000年开始编纂指数以来的第四大单月跌幅。今年11月继续流出。
今年6月,《华尔街日报》发表《是谁在做空人民币》的文章,画出美国国内做空人民币的路线图:投资者从一家银行买进一张卖出期权合约,获得按某种约定价格出售人民币、买进等额美元的权利,但并没有这样做的义务。一张允许投资者在一年后以低于当前水平20%的价格出售价值1,000万美元人民币的合约,目前的成本只有0.15个百分点,也就是15,000美元。如果人民币跌至这个执行价以下,比如说跌至低于当前汇率30%的1美元兑8.5元人民币水平,那么这张卖出合约就会升值,投资者就以15,000美元的投资获得了850,000美元左右的利润,回报率约为5,500%。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收割人民币贬值的羊毛,他们收获的是机构小利。
真正的战略是,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地区,在军事、外交两方面形成箝形包围链;11月中旬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建立亚太地区又一个规模巨大的自由贸易区。
包围圈已经做好,可进可退,如同现在美元对欧元,可以吃大餐,何必吃小餐?人民币马其顿防线目前尚未失守,如果没有第二次公平高效的市场化改革,或者人民币国际化亏功一篑,那时才谈得上城堡沦陷。
中国必须顶住!
作者:钮文新
货币政策转向晚了,所有不良经济数据都将变为“做空中国”的理由,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这是华尔街做空中国势力一直以来的期待。还记得今年1月份,华尔街当红的对冲基金经理詹姆斯·查诺斯,凭借一句“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相当于1000个以上的迪拜”的惊人之语再次成为“话题人物”。
随后的5月18日,查诺斯、麦嘉华、格兰瑟姆等几位华尔街赫赫有名的对冲基金经理,相继为中国经济“大唱挽歌”。那时,我们厉声提醒:千万当心,他们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说说而已,他们必然付诸行动。而他们的行动,必然与中国“过度从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后果”相契合。
现在来了。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那些当年口口声声坚信“可以承受房价50%跌幅的银行”,现在开始担心恐慌性抛售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当时为什么要说假话?这样的假话难道不会误导政策?不会摧毁中国经济吗?太愚昧!太可悲!太……。
何止房地产?与之相关的钢铁业今天告诉我们:在钢价下挫、矿价坚挺的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盈利水平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中钢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77家大中型钢企中有25家出现亏损,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47%,利润仅13.75亿元,环比下降82.6%。
何止钢铁业?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进入弱势区域,非制造业PMI下跌趋势更陡;高盛、大摩等投行开始发布报告,唱空中国经济,压制中国股价;人民币开始大幅贬值,外资净流出使得中国对资本的吸引力骤然转向。等等等等。所有迹象表明,我们曾经的断言:“做空中国”的第一波行动已经开始了。紧接着就是“嘴和脚的上下其手”。
最可怕、也是最讨厌的是:中国的所有宏观经济数据都将支持“做空中国”。因为,过度紧缩政策的结果,已经使得中国宏观经济站在了“失速”的临界点上,所有经济数据都会变得十分难看。这时做空中国,我们恐怕连还手之力都没有。这时,国人的经济信心已经十分脆弱,加之政府面临换届,都为做空中国势力提供绝佳契机。
股市千万不能再出事,如果股市楼市一起出现连绵不断的下跌,国人的经济信心将吹枯拉朽般“崩溃”,我不知道中国经济将会滑向怎样的“深渊”。
我心痛,好痛!好端端的一个重大历史性机会失去了,现在居然转向了负面。我不知该如何是好。我们说过太多次:我们就在丛林里,丛林里的野兽不容你丝毫的衰弱。
说什么都晚了,现在我们恐怕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代价“托住中国经济”,但这也是最后的机会。我们还有最后一点负债的空间,但不可能继续依赖大规模的债务资本推动经济,而股权资本重要的依托――股市还能指望多少?太难了,太被动了。
今天,继续紧缩或不能放松的声音突然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松、释放流动性。但是,没有人看到我们可能会掉进“流动性陷阱”。所以,单纯地释放流动性已经没用了,它会适得其反。而现在最、最、最重要的任务是:从实体经济入手,保住他们的发展欲望,提高他们的收益预期。
具体做法:
第一,提高财政能力。用无须计入国债余额的短期国债替代银行票据,在保证周转安全的前提下,将部分沉淀资金(永远无须还本只需付息)变成有效的财政资源。
第二,减税。用已经安排的减税资金,加上上述替换所获得财政资源为企业减税,力度要大。尤其是对新兴产业和对就业影响巨大的中小企业必须加大减税力度。
第三,必须防止房地产价格“自由落体”,依赖地方政府的政策缓解价格压力。同时,加快保障房建设。我不相信保障房的建设速度足够快,因为钢铁、水泥的需求量显然不支持这样的说法。
第四,放开信贷控制,让它依据实体经济的需求自然增长,而不是“人为反向操作”。
中国的事,人人有责,希望有更多的智慧奉献。
“掠夺性贬值”的货币集团已然成立
作者:杨国英
持续恶化的债务危机、短期难解的贸易逆差、以及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使得发达经济体不得不抛弃前嫌,相互聚首共同抵御危机。
11月30日晚,美联储联合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共同宣布,将美元流动性互换利率下调50个基点,以此作为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回应。除联手下调美元互换利率之外,六大央行还同意达成临时性的双边互换协议,从而能令其以任何货币来提供融资。
此举表面上为了缓和欧债危机,以避免危机向更大范围扩散,但亦有美国自救成份,因为美债危机并未根本好转,其短期恶化势头受到抑制,是由于欧债危机的“反衬”效应。此外,参与此次联合行动,之于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而言,亦因其自身过高的负债率,而之于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而言,则因地处欧美债务危机易扩散边缘以及复杂地缘政治等因素。
此番发达经济体抱团取暖之举,事实上已明确释放出一个信号:一个“掠夺性贬值”的货币集团已然成立。这个货币集团的成立目的,就是通过“彼此互助”走出危机。这个货币集团的操作路径,就是通过“低成本、近乎无条件的货币双边互换”,使各央行大幅增加储备,从而进行新一轮更大规模的信用扩张。简言之,即是一个由发达经济体组成的货币集团,将通过联动性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货币的联动贬值,以提升各自的贸易竞争力。
发达经济体此举实质为“掠夺性贬值”,掠夺的对象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掠夺的路径是通过发达经济体货币的联动贬值,改善其自身贸易竞争力,但却损害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力。
不可小觑发达经济体货币集团的已然形成,将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因为此番参加联合行动的发达经济体,仅美元和欧元就占全球储备货币的60%以上,六大货币的总和更是占到全球储备货币的85%左右。而这六大货币联动实施扩张政策的话,不仅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所持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大幅缩水,更意味着由此引发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进入新一轮的大幅上涨通道,而这两者均难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所承受。
不能不为陷于危机中的发达经济体叫绝,通过其内部的协调和平衡,淡化美元与欧元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货币之间的矛盾,由此形成实质性的货币集团一致对外,将危机更大幅度地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倾销”。而此货币集团因强大的货币影响力(占全球储备货币85%左右)与其贸易影响力(占全球贸易总额不到50%)一定程度的倒挂,说明其只要启动1个作用力的货币联动贬值,将会增加接近2个作用力的贸易效果,且其货币贬值所产生的通胀恶果,亦将因其高额的全球储备货币占比,从而更多地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来承担。
但是,货币之间的竞争,从来不是“零和游戏”,其结果要么是“双赢”,要么是“双输”。基于实体经济竞争力而展开的有序货币竞争,其结果往往是“双赢”,而非基于实体经济竞争力而展开的无序货币竞争,其结果则往往是“双输”。此番已然形成的发达经济体货币集团,在欧债尚未形成根本解决路径、以及美债结构性的矛盾仍在强化之际,仓促以六家央行联动的名义释放流动性,其结果虽可解欧美债务危机短期之困,但却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更重要的是此举亦无法解决发达经济体自身的长期结构性困境--因为,当发达经济体货币集团启动“掠夺性贬值”,所造成的风险溢出超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承受临界点时,被掠夺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必然会产生新的对抗“货币掠夺”的货币集团,而新的货币集团亦必将会采取“追随战略”,在强化货币集团内部的货币协同和贸易合作的同时,追随发达经济体货币集团“廉价货币”的步伐。而其最终结果则必将是,全球经济陷入混乱之中,全球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必将重组。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早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全球各大经济体为了独善其身,根据各自经济状况不同“组团”成立了三大货币集团:第一集团以英国为首,其标志为放弃金本位;第二集团以美国为首,其标志为坚守金本位;第三集团以中东欧国家为主,其标志为强力的外汇管制。由于放弃金本位,可以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从而贬值本币增强其贸易竞争力,在英国为首的第一集团于1931年宣布放弃金本位后,第二集团、第三集团在短期坚守之后,不得不采用“追随战略”放弃金本位,致使比差的“廉价货币”政策遍地全球,1936年全球货币体系不得不回到浮动汇率体制。
与70多年前以英国为首的第一集团所采取的“廉价货币”政策类似,此番已然形成的发达经济体货币集团,正启动“低成本、近乎无条件的货币双边互换”,试图通过大规模的信用扩张进行“掠夺性贬值”。但是,时过境迁,如果说70多年前由英国开启的、并被其他国家所追随的“廉价货币”政策,通过对濒于通缩的全球经济强行注入流动性,对其时全球经济的作用尚属“利大于弊”的话。那么,此番由发达经济体正行开启的“掠夺性贬值”,以及其后必将形成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追随性贬值,对于当下全球本已严重过剩的流动性而言,其结果将堪称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