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以“入世”的勇气继续前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13:29 来源: 新京报

  2001年12月1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接受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

  10年,弹指一挥间。当我们回首看这10年的某些方面的时候,争议在所难免,但共识也不难获得:那就是,以入世为标志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开启了中国市场与世界主流经济模式接轨的征程,为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从总体上增进了国民的经济“福利”。

  “入世”的本质,是一场改革,具有大格局、大勇气的改革。当下,我们需要延续这样的格局和勇气。

  开放,接轨,融入

  回望历史甚至观察当代,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沟通密切、往来频繁的时代,和平增多,经济繁荣,寿命增加。在相同的时期,那些处于封闭状态的国家和地区,危机频仍,经济凋敝,民生艰难。

  有一项研究,对200年来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和寿命数据统计发现,参与技术进步、跟进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其国民寿命和财富增加的幅度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参与全球竞争、追随全球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国民“福利”增长最快。

  中国最近30余年来的改革开放及其产生的效果,无疑更好地佐证了这项研究。

  新中国的改革历程显示,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是中国在政策上抛弃封闭、对外开放、接轨市场、融入世界的过程。

  这样的一个道理,放到更长远的历史上看,其实是一个常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诸如唐、宋、明这些朝代,都有过自信的开放时期,也因此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当然,违背这一常识,封闭锁国的历史故事,也层出不穷。

  从一定程度上讲,历史上的封闭或开放,都是一种政治选择,都离不开当时的现实情境。在漫长的历史上,经济曾附庸于政治考量,经济的荣衰,往往只是一种副产品。历史上,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官方与民间的共识。经济建设不再是政治的附庸,而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对外开放,与世界接轨,融入全球市场的进程,是30余年来中国的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

  当然,开放也会带来风险。这是历史常常有封闭倒退现象的原因之一。因为担心风险,而拒绝开放,往往是国家不自信的表现。

  自信与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当历史走到2011年的岁末,当中国加入WTO整整10个年头,当年中国入世之初种种对于风险的担心都已经烟消云散,当中国的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当欧美经济体陷入危机和衰退,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无疑大大增加了。

  规则,考验,利益

  以最简单的标准衡量,中国加入WTO十年来,最大的成功,是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往任何时候更有钱了。而且,基本上,各个层面都享受到了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好处。有些行业所受到的所谓冲击,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大。

  当初,农业和本土汽车品牌,曾被认为将是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但这两个行业,都没有“崩溃”,反而,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收购了著名的国外品牌沃尔沃。

  10年前,还有人或某些行业质疑加入WTO,如今很难再找到这样的声音了。

  这10年,中国变得更有钱了。这当然与中国人的勤苦辛劳分不开,但中国人绝不是这10年才突然变得勤劳的。中国的劳动工人,在流水线上一件件地生产服装、鞋子甚至打火机这些小东西,这些工业品销往全球,中国赚取了更多的美元。以美元为计算单位的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从2001年的2000亿美元,增加到了3.2万亿美元。

  没有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就没有繁荣的对外贸易,就不可能有财富如此快速的积累。

  不过,加入WTO不仅仅带来的是外贸的便利,还带来了规则。众多的国家,在相同的规则之下贸易,打破国与国之间的壁垒。市场规则,成为通行的“法律”,一国的内部规则遵从于共同贸易规则,市场最大化,资源配置合理性最大化,利益随之最大化。

  10年过去,当我们面对入世带来的巨大“福利”的时候,还需要面对一个重要的课题。这种因为开放而来的福利,有没有很好地让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均沾”?

  在这10年中,“利益集团”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有利益,方能产生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未必是贬义词。但是,利益集团如果不能成为规则的坚持人、遵守者,甚至成为规则的损害者,最终必将损害市场,损害整体的利益。

  国际市场带给我们的规则意识,应该同时体现在国内市场之中。当众多的企业,孜孜以求地谋求出口,而不愿意将产品销往国内市场,当我们发现一些中国的产品卖到国外,价格比在国内还要低,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些方面,国内市场依然需要改革。

  这10年,对于中国经济的某些方面来说,是黄金的十年。但如果因为开放获益之后,变得保守,将是开放的最大“敌人”。这是利益带来的考验。

  壁垒,内部,改革

  经过WTO规则十年的洗礼,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壁垒逐渐消除。入世、消除壁垒,其本质,是深化改革,而且是积极主动、努力适应现实、趋势的改革。

  改革,顺应潮流,是中国30余年来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所有成就的密码。

  10年来,中国的对外承诺,都陆续按照时间表履行。但是,不可否认,在中国市场内部,依然有大量的壁垒急需消除。

  以银行业为例,中国的银行业,在十年前曾经坏账缠身、困难重重。在剥离坏账,引入外资,公开上市等一系列的转身之后,银行业“凤凰涅槃”,成为当今中国最为赚钱的行业。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业也因为市场化程度不高,屡遭诟病。今年以来,温州“借贷风波”也使得金融市场因为不够“开放”,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大量的民间资金,难以找到更顺畅地进入金融市场的渠道,必然在其他市场上兴风作浪,并引发风险。在民营银行难以起步的同时,外资在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投资,也呈现套现退出的状况。这固然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但也说明,我们的市场竞争环境亟须完善。

  不仅金融业,呼唤已久,虽已出台但在市场上依然缺乏威力的“非公经济36条”,似乎还停留在文件层面。现实之中,民营资本依然有诸多限制,一些“重要行业”,依然被厚重的玻璃罩着。民营资本,对其看得见,摸不着。

  有识之士,在10年前有言:入世,考验的不是中国的企业,而是政府。当中国的市场逐渐与全球主流经济体接轨,而中国的市场内部,如果依然存在壁垒,无疑有碍市场公平。

  从本质上讲,WTO推进的是不同国家市场之间的公平,而一个市场内部的公平,绝不亚于市场之间公平的重要性。在中国入世十年之后,我们已经熟悉了国际市场的规则,并认识到遵守规则并非是一种束缚。在国内市场上,我们更迫切需要这样一种认识。

  中国市场从30多年前轻启大门,到10年前深度开放,已经搭上了这一轮全球化的快车,并幸运地遇上了技术革命的浪潮。后发优势迅速,使得中国在某些方面迅速拉近了与主流市场的差距,

  这是一趟没有回头路的旅程,一场只能深化的改革。中国市场,对外和对内的开放,依然任重道远。

  回首10年,可以说,“入世”的本质是一场改革,而且是一场具有大格局、大勇气的积极的改革。当下,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同样需要以“入世”的勇气,用改革去解决。

  □王海涛

  采编团队

  统筹:何晨曦

  编辑:韩笑 常惠芳

  何晨曦 李薇佳

  吴迭 徐超

  记者:苏曼丽 沈玮青

  梁静晶 李静

  赵谨 张羽飞

  范旭光 李蕾

  李媚玲 吴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