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年轻一代对英美的真实印象(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1 07:5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伊朗年轻人在各国使馆前的抗议活动非常频繁,只要伊朗与哪个国家关系出现摩擦,很快就有人前往这个国家的使馆前抗议,但这种抗议并非完全自发,基本全为政府或政界势力所组织。
生活在伊朗的年轻一代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又不排斥现代事物。图为徳黑兰青年在电脑前工作。新华社
“我的留学申请件想必也在空中飞舞”
伊朗与西方近段时间的紧张仍在持续,而这一切源于11月29日的“闯馆”事件。
当天,英国驻德黑兰使馆前的抗议者开始时并不很多,约三百人。很快,抗议人群喊起“打倒英国”、“打倒美国”等反英美口号,一些示威者高举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巨幅照片和“英国去死”等标语。
英国使馆大门前,是一条中间有隔离栏的双向马路,示威者开始全部集中在使馆门前马路的对面一侧,警察禁止示威者和媒体记者“越界”前往英国使馆所在的马路另一侧。
出人意料。突然间,大批示威者拥过马路,冲向英国使馆大门,英国使馆前聚集的人数不经意间达到千人之多。一些人开始翻越英国使馆大门。一名骑在使馆大门上的示威者尝试解开锁住大门的铁链。
越来越多的人翻过使馆大门,一些示威者登上使馆内一座建筑物的屋顶,抱起屋顶上的卫星电视天线“铁锅”向大门外抛去,使馆大门口的摄像头也被打碎。一名经常在各种抗议场合出现的女子身披伊朗国旗,对着外国媒体记者的照相机和摄像机高喊反英口号。
……
这一幕,让人联想起1979年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的往事。为什么冲击外国使馆的总是学生和年轻人呢?
事实上,伊朗年轻人在各国使馆前的抗议活动非常频繁,只要伊朗与哪个国家关系出现摩擦,很快就有人前往这个国家的使馆前抗议,但这种抗议并非完全自发,基本全为政府或政界势力所组织。在抗议现场,经常能见到熟悉的面孔,示威者甚至会和一些熟悉的媒体记者打招呼:“好久不见,最近好吗?”
闯馆的是“动员穷人组织”成员
事件缘起伊朗议会。
11月27日,伊朗议会以压倒性结果通过一项关于降低伊朗与英国外交关系的议案,以抗议英国向伊朗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次日批准了议会通过的这项议案。根据该议案,伊朗外交部须在两周内将伊朗与英国的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议案还要求伊朗政府将两国经贸关系将至最低水平。
29日抗议当天,《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试图采访几名示威者,请他们谈谈对英国制裁伊朗的看法。记者一连问了差不多10名示威者,结果都碰了一鼻子灰,无人愿意接受采访。在现场,有一些年轻男孩用围巾围住整个脸部,只露出眼睛,头上戴着帽子,显然不愿意被摄像机或照相机拍到。
随着过往路人和看热闹人的加入,英国使馆前聚集的人多了起来,现场还有一些身着便衣的秘密警察。就在记者忙着在一个高台上拍照时,一位秘密警察指着记者说:“你下来。”由于经常遭警察盘问,记者已非常熟悉这种情况,立刻出示了自己的采访许可证。警察说:“你刚才拍照时拍了我的朋友。”“谁是你朋友?我是在拍现场的全景,不知道哪位是你朋友。”
这名警察指着记者所拍摄的一张照片说,“这就是我朋友”。定睛一看,原来他说的是照片中人群最前面的一位便衣警察。在他的要求下,记者不得不删掉了这张照片。
一些示威者砸碎英国使馆大楼玻璃并翻窗入内,找到一些文件向空中抛撒,还有示威者从大楼中带出电脑主机等办公设备,扔向远处。一名示威者找到一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画像拿在手中炫耀。一些媒体摄影记者也跟着冲进英国使馆拍照。
实际上,参加这种示威的年轻人,并非伊朗普通的学生和年轻人,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属于巴斯基(“动员穷人组织”)成员。伊朗政府声称,全国巴斯基成员达数百万。巴斯基由伊朗已故最高领袖霍梅尼于1980年创建,其主要宗旨是“捍卫伊斯兰价值观”以及“在危机时捍卫国家主权”。
年轻人反以但并不反英美
冲击英国使馆并非伊朗普通民众的情绪表达,而只是受到政治操纵的巴斯基成员“做过了头”。其实,伊朗的普通年轻人并不恨英国,甚至不恨美国,他们只恨以色列。很多民众,尤其是大城市的富裕阶层,经常前往英美及其他西方国家旅游、学习等。
伊朗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当中,许多人希望到英国、加拿大、德国、美国等国留学。但由于遭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制裁,伊朗学生到国外留学的渠道越来越窄,这让很多学生非常焦虑。
《国际先驱导报》的伊朗雇员哈桑说,一名跟随他学习英文的学生前不久向英国大使馆申请签证前往英国留学。这名学生请哈桑做他的留学申请推荐人,并请哈桑撰写推荐信。由于哈桑忙于报道英国使馆遭冲击事件,因此打电话要求推迟双方约见的时间,这名学生在电话中回答说,“没关系,你忙你的,我看到示威者闯进英国使馆并把一些文件乱扔,我的文件应该也在空中飞舞,我想申请英国签证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一时半会是没戏了”。言谈中,可以感受到这名伊朗学生对“闯馆”事件并不认可。
在伊朗中产阶级家庭中,不少人曾在国外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群体显得非常时尚和开放,他们说着流利的英语和法语等,私下谈话时非常大胆。其中很多人选择和西方人结婚,定居国外。“我已经在英国定居了,但我最爱的还是伊朗。”记者在一家饭店碰到一名在英国做生意的伊朗商人,他这样说。
记者了解到,伊朗年轻人、尤其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群体并不认可“闯馆”事件。德黑兰小伙子阿里说:“我认为,我们本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对话而非攻击使馆来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可以选择以和平方式驱逐英国驻伊朗外交官。”
(责任编辑:刘阳禾)
网聊是很多青年的爱好
因为伊朗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法规,全国没什么娱乐设施,禁止人们开派对聚会,女性被禁止在公开场合唱歌跳舞,因此伊朗年轻人的生活显得比较单调,在缺乏大众娱乐设施的情况下,上网是很多伊朗年轻人的爱好,也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
在首都德黑兰,几乎所有年轻人都登录“脸谱”网站,浏览新闻,记录心得,和朋友聊天。25岁的瓦希德是一名摄像师,已婚的他性格活泼开朗,不管走到哪里,他总是不忘记拍几张照片,马上传至“脸谱”,随时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生活。
德黑兰年轻姑娘和小伙子们,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年轻人一样喜欢穿牛仔裤。有的姑娘则是上身裹着黑色罩袍,罩袍下面却穿着牛仔裤。可口可乐、苹果电脑、苹果手机等美国品牌深受伊朗年轻人青睐。
按规定,伊朗妇女的头巾必须遮住全部头发,上衣长度必须盖过臀部,不许让丈夫和家人以外的男子看到除手和脸部以外的任何部位。尽管如此,但在首都德黑兰,许多爱美的年轻姑娘戴着五颜六色的头巾,甚至穿着凉鞋,露出染了色的脚趾甲,她们的头巾只遮住一半头发。这些年,“风气警察”对着装规定也逐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由于长年遭受制裁,在伊朗工作、生活或旅游的外国人很少,尤其是极难见到西方人,因此当外国人在大街上行走时,经常会有人和你打招呼,甚至招呼你去他家做客,喝茶聊天。
年轻人喜欢谈论时局
在首都德黑兰,和中国的“北漂”一样,有许多背井离乡前来追梦的年轻人。德黑兰房价接近北京,房屋租金更是超过北京,物价也比北京高出很多,但德黑兰人均月收入却只有四、五百美元。一名在伊朗学习波斯语的加拿大女孩说,德黑兰的物价甚至高于加拿大的大城市。“他们那么低的收入,究竟依靠什么维持生计呢?”她迷惑不解。
27岁的礼萨来自伊朗圣城马什哈德,他已在德黑兰工作5年,是一名自由职业摄影师。他在德黑兰租了一间月租500万里亚尔(1美元兑换1.36万里亚尔)的公寓。用自己几年的积蓄买了一辆价格约为8000美元的汽车。除此之外,他还得支付一部分妹妹上大学的费用。“工作这么多年,我现在一点积蓄也没有了,我准备另租一处便宜点的房子,现在房子的租金太贵了,我吃不消。”
今年25岁的贾瓦德开了一家网络公司,从事网站制作的业务,公司有二十几名员工。虽然公司业务不稳定,但他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谁也挡不住,目前公司成本很低,运转没问题,公司的业务以后肯定会好起来。”
31岁的阿里毕业于著名的谢里夫理工大学,这所大学被称为伊朗的麻省理工。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他毕业后到一家工程公司工作。“一年多后我离开那家公司了,因为在那里没有发展。现在我在父亲的公司工作,轻松而自由。”
伊朗年轻人喜欢谈论政治,每个人都对政治局势有自己的看法。但年轻人很怕接受采访,尤其是不愿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
也不能否认的是,伊朗人有着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尽管当前伊朗的年轻人并不敌视英国等西方国家,但如果伊朗与西方关系持续恶化,不排除会有一些普通的伊朗民众转而仇视英国以及西方。(记者杜源江 发自德黑兰)
(责任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