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室内空气隐形杀手潜伏 相关考量标准亟待建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01: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尽管关于PM2.5监测数据是否纳入空气质量标准的讨论已经沸沸扬扬,但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水平的认知程度依然停留在较低的阶段。“现代人平均有80%~90%的时间是在各种各样的室内环境中度过的,对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兆荣表示。

  12月7日,历经五个月的精心取样和严谨分析,“2011长江流域城市室内空气品质调查”相关报告正式发布。

  上述调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气候组织和朗诗集团联合发起,这也是国内首次大范围针对室内空气品质开展专项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欣慰地了解到,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更加关注,但也遗憾地发现人们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认知度严重不足,这两方面存在较大落差。”朗诗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谢远建表示,“与此同时,更让我们深感担忧的是,室内空气质量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对空气质量整体满意度偏低

  国际著名室内空气品质专家、曾担任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主席的Jan Sundell教授表示,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应该引起必要的关注,已经有很多科学证据表明,室内空气污染会引发很多疾病,比如说哮喘、过敏症、自闭症、肥胖症,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疾病。

  上述调查主要从建筑及室内情况、室内个体主观感受及行为活动特征、婴幼儿或儿童健康情况、空气品质改善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寅平表示,调研数据来自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绍兴、武汉、成都、重庆等长江流域主要城市居民的4785份调查问卷,以及1400余套长三角各地居民家中的空气样本,全面、真实地还原了长江流域居民室内环境状况及其认知度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各城市居民对室内空气质量普遍较为关注,但多数居民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以及控制方法的认知,尚存在较大局限性。”张寅平称,“各城市对室内空气质量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的受访者比例普遍高达70%左右。”

  根据相关调研报告,仅以化学污染方面来看,根据对采集空气样本的分析,受访七城市居民家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四种主要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二甲苯超标最严重,甲苯次之。

  此外,各城市受访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总体满意度普遍只有40%左右,这与对室内空气质量高达70%的关注度形成鲜明反差。上述调研报告分析指出:“低满意度反映的是不佳的现状,而高关注度凸显的则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及公众的高期望,两者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另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城市居民对室外空气质量的满意度与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满意度呈现高度相关性。调研结果显示,各城市受访者对其居住地室外空气质量的总体满意度普遍只有40%左右,这与室内空气质量总体满意度结果大致相当。

  公众认知仍存局限性

  刘兆荣表示,目前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有很多类型,包括气态的也包括颗粒态的,气态的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以及湿气、臭氧等等;而颗粒态的则包括石棉、生物污染物,以及单独列出来的无机的颗粒物等,这些污染源都需要关注。

  相关调研结果却显示,多数居民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控制方法的认知尚存在较大局限性。

  例如:各城市受访者对室内空气污染源的关注最主要集中在灰尘和甲醛这两项上,其次是霉菌、螨虫、香烟和空调。相对而言,西部城市受访者更关注灰尘和香烟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而东部城市受访者则更关注甲醛等化学性污染物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威胁。

  然而,受访者对氡、SVOC(半挥发性有机物)以及苯系物的关注度甚至认知度仍普遍较低,这些恰恰都是毒性很强的室内空气污染物。“这次我们针对有机的苯系物,也就是属于挥发性有机物做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刘兆荣称。

  刘兆荣进一步介绍,这些污染物有可能来自于建筑本身,也就是说建筑本身的装饰、装修材料的释放,也可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释放,比如说有人在室内吸烟,或者有人在家里办公使用一些电器,以及在卫生间使用的杀毒剂、清洁剂等等,包括在室内室外进行活动,进入的时候、出去的时候、开窗通风的时候会有室外的大气渗入到室内。

  “除了上述比较受关注的这些物质之外,实际上还有很多的污染物质在室内,我们现在对它的污染情况、分布情况、浓度特征等等都还不确切了解。”刘兆荣表示,“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室内空气质量的指标设定,这个指标包括具体的污染物,它是什么有多少,也就是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内,某一个污染物的浓度范围,要有相关指标予以考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也表示,由于室内空气质量具有复杂的性质,政府可能要做的是从系统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来提出一个制度性的安排。“比如,在法律和技术标准法规的角度,在室内空气品质相关产品的提供、生产过程中进行监管和监控。现在主要做一些标准的协调工作,比如说把单一产品的标准和空气质量的标准结合起来。”

  多方协作助力改善

  对此,谢远建认为,普通居民表现出的高关注度与低认知度的矛盾,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尽管大家都有改善空气品质的意愿,但是改善效果将十分有限。

  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仍以开窗自然通风、摆放植物等传统方式作为控制室内污染、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仅10%左右的被访者请专业机构做过室内空气环境检测或整治。

  总体上,受访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程度具有随年龄增长和收入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小于25岁的年轻人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显著低于25~40岁和40岁以上人群。“高收入人群对室内空气质量关注度普遍较高,而低收入人群和学生对于室内空气质量则表示出相对较低的关注度。”相关调研报告指出。

  “尽管80%以上受访者表示,若家庭室内空气质量存在问题,愿意投入一定费用进行改善,但多数人却又不愿为此花费过多。” 张寅平说,“50%以上受访者仅愿意为每平方米支付10元费用,采取措施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还有20%受访者的支付意愿处于每平方米10元至50元这一范围内。”

  “室内空气质量要得到很好的控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张寅平说,“首先要源头治理,其次要注意通风,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发展一些改善手段,此外,还有一个大气环境的外在因素,如果大气环境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也会特别好。”

  “这次报告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和结论,将为朗诗室内空气品质标准的调整,以及空气污染的控制和改善提供更多的指引。”谢远建表示,“未来我们将更加明确目标,在技术创新方面,在建筑室内环境的设计、施工、检测、运营、控制等全流程范围内持续研发相关技术,实现绿建科技运用的标准化、模块化,引领我国城镇健康室内环境健康的建设。”(丁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