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生意”和“靠天吃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01:1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谢潞锦
在不少人眼中,手持巨额投资资金的金融机构需要有个不错的社会光环,以便在日常工作中获得很多便利。事实上,当大批精英纷纷进入金融行业并聚集在具体的地理区域时,无论是当地的“人气”,还是社会对这批衣着光鲜的人群都会刮目相看,毕竟,在越来越与国际接轨的大趋势中,金融机构的地理所在地,对机构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便向《第一财经日报》称,公司开设香港地区的子公司,主要是为了获得当地最及时的信息,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也非常方便。而另一家“老10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则认为,在目前市场条件下,买方机构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和对信息的分析上。“相对集中的机构聚集区域,对买方机构的信息获取和加工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不过,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刨食”也并非易事。
一位来自港台地区的基金业“女强人”曾表示,对于资产管理行业来说,一方面要考虑未来的资产管理规模能否增长,以确保公司上下的盈收和员工收入。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公司的物业租金,“最不好的市场情况是,基金公司的规模增长有限,但房租的每月开销让人招架不住。”
然而,新基金公司的日子却不怎么好过。一位转战过旗下公募基金的某信托公司负责人向本报记者称,现在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还未收取管理费前,已经需要“烧掉不少真金白银”。以往市场好的时候,这些开销还能过得去,但现在出现的情况往往是,即便是产品已经发行、股东方面还没有获得回报,基金公司原始投资的股本金却“烧”得差不多了。
上述纠结也发生在阳光私募行业。由于近年来行情不佳,高昂的物业租金已经让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并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如“外挂”在其他更有实力的机构名下。同时,现在还“活得好好的”阳光私募机构要么是有着大型实力财团、产业资本支持的深厚背景,要么是“赶上了好时光”即开创较早且积累了丰厚的实力。一位来自公募行业的阳光私募机构当家人称,他所在的机构从原先的楼宇搬迁至更加豪华、更加有人气的办公场所,这主要是与公司未来发展有关。
当公募基金逐渐走下“神坛”,外界对该行业的看法也开始归于平凡。但从行业本身出发,公募基金属于典型的“做开门生意”,需要通过一些“包装”形式来获得投资者的关注。但由于A股市场的特殊性,资产管理行业还是离不开“靠天吃饭”的轨迹。当发展痕迹过于明显时,公募基金行业中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度日如年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