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市场经济给大家洗了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13:10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规划做了很多年,最后发现,入世以来,产能规划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入世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算是考上高中啦。”每次提到中国汽车,张小虞的眼里便会自然留露出特别的神情,像是在聊自己的孩子。

  上世纪60年代就投身中国汽车制造行业的张小虞,是亲眼看着中国汽车工业一点点长大的。年过花甲的他,从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参加汽车行业规划编制,直到“十一五”规划。入世谈判,他是汽车行业领域的核心智囊之一。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汽车业揭开了10年大发展序幕。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由2001年的235万辆增长到今年预计的1900多万辆,超越美国坐拥世界第一大市场宝座,用时之短在中外汽车工业史上绝无仅有。

  遥想入世前民族汽车工业面对国际汽车巨头的谈虎色变,一贯冷静理性的张小虞也禁不住感慨万千。

  在他看来,猛增的市场需求、高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面向资本市场的高度开放、自主企业自主品牌的快速增长扩展,构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十年画卷最鲜明的底色。

  而其背后,是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轿车进入家庭,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整个城乡经济的发展,是汽车工业大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张小虞说,入世十年,市场经济给大家洗了脑。

  开始的时候,他们总是担心产能过剩。因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即是国家的,所以老是想着维护企业的利益就是维护国家的利益。

  后来慢慢发现,考核一个行业的发展,除了从投资者(国家)和产业的角度看问题,还应该从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等角度看问题。

  2000年,国内汽车产量首次达到200万辆的时候,当时他们综合了所有部门的建议和意见,提供给中央相关相关部门制定“五年计划”(2000年—2005年),预期到2005年国内汽车产能可以达到350万—380万辆,结果仅2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到2005年实际产销已经超过500万辆。

  2005年,对汽车产能的“五年计划”(2005年—2010年)又出台了。本预计到2010年国内汽车产能规模是800万—850万辆,结果到2009年末实际产销达到了1370万辆,2010年底产销突破1860万辆。

  产能布局跟不上市场需求,规划的前瞻性体现不出来。“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规划做了很多年,最后发现,入世以来,产能规划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张小虞说。

  从2010年起,相关部门就开始只做汽车产品质量、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以及自主品牌占据多少市场份额的规划,不再做产能规划。汽车行业产能多少,交给市场去调节。

  2011年,宏观调控之下,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说法再起。而张小虞则淡然处之。“没有过剩,哪来竞争?这几年如果没有部分汽车产能的过剩,汽车价格不会像现在这样平稳。”

  在张小虞看来,针对产能全局性过剩的风险,政府部门应该政策引导,不断发布警示信息,不断开拓市场来化解或消弭这种风险。

  中国汽车工业长远目标,是到2020年由汽车制造大国变为汽车产业强国。张小虞认为,要实现这一未来十年的战略目标,汽车企业在自身层面上需要形成集团要规模。“只有规模才能产生效益,企业才会有资金投入产品开发,才能建立完善的销售服务系统。”

  全世界具有竞争能力的大汽车集团、处于第一档次的企业年产量规模在800万辆,第二档次200万辆—400万辆(像奔驰宝马),第三档次在100万辆以上(像韩国汽车企业)。

  生产也要形成规模效应。

  全球经验来看,考虑到物流运输成本、零部件采购成本、人员及生产管理成本等等,一个整车生产厂的合适产能规模应该在30万—50万辆,一个发动机工厂的合适产能规模应该在50万—80万台,一个关键零部件厂的产能规模应该具备100万辆左右的整车配套能力。

  同时,任何一款汽车产品要投放市场,还必须做到三个低成本,工厂低成本(不能赔钱),用户低成本(不能耗钱),社会低成本(不能无效投入)。

  “如此,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张小虞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