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餐应该与中国接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4 07:5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张大卫,这位在美国芝加哥从业多年的报人,在采访中一直对胡晓军的“老四川”赞不绝口,这里有地道的中国川菜,但顾客多半不是华人,而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与胡晓军的交谈中,才知道,“老四川”只是他的一个品牌店,他所在的美国晓军美食集团旗下包括“老北京”、“老上海”、“老友聚”、“老湖南”等众多店。

  作为媒体从业者,大卫老师的观察可能更为客观、全面。作为中餐从业者,美国晓军美食集团是一种特例,毕竟中餐业者做到这个地步的寥寥无几。但胡晓军的观点的确值得深思:“中餐应该与中国接轨。”

  胡晓军认为,美国的中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杂碎时代。100多年前来到美国的华工,对饮食并没有太多的讲究,一方面就地取材,另一方面可能会继承中国的做法。二是美式中餐时代。台湾人来到美国,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口味,创造了酸甜式的美国式中餐。三是“正宗中餐”时代。20年前,他们这批大陆人来到美国,开始介绍正宗的中餐给美国。

  但初来时,做出“正宗的中餐”并不容易,“像中国的莴笋之类美国都没有。”胡晓军笑言,“更难弄到的是调料,想得到地道的花椒都需要费很大工夫。”

  现在,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原料和调料的问题解决之后,还有更大的文化差异问题需要面对。“中国的食物比较咸、油,这与西方的酸甜不同。”胡晓军描述。但这是否意味着向西方“靠拢”才是王道?

  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饮食文化异于西方的特质,就在于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对美食的理解。胡晓军认为,中餐业发展的第四个时代,就是“中餐应该与中国接轨”。

  搜集材料时,看到中餐在德语区很早就开始受欢迎,而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也多来自于中餐馆。中餐成了中国文化的名片,倘若这味道都向西方靠拢,中餐还有什么能吸引他们的特质呢?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