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商场缘何“高温”依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02:52 来源: 经济日报上图 北京西单中友百货商场内,顾客热得把外衣脱掉拎在手里。
下图 北京市供热办工作人员在乐成购物中心B1层测试温度。
本报记者 杜 铭摄
大衣、羽绒服早已脱下拎在手里,仍然热得直冒汗,热得喘不上气儿,恨不得把身上的毛衣也脱下来……在北京,冬天逛商场成了一件苦差事。眼下,已进入隆冬时节,最低气温均在零下,但是各大商场里依旧热气腾腾,让不少消费者感觉“热得够呛”。
商场里夏天过冷、冬天过热,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曾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除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温度有特定要求并经批准的用户之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
4年过去了,时至今天,在节能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冬季商场依旧温度过高。为什么一向重视服务、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讨好”消费者的商场,在这方面总是难以让人满意呢?
商场温度究竟有多高
记者多次实地测量,商场温度大多超标,最高达31摄氏度
顾客: 逛商场成了“受罪”
商场温度到底有多高?记者带着温度计到北京几个著名商圈的大型购物商场实地体验了一把。
在CBD商圈的新世界百货购物中心,刚刚走到门口记者就感到一股暖流迎面而来,商场一层的“温暖”和外面的寒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温度计显示22摄氏度。到了二层,温度明显高了许多,记者感到些许闷热,二层的服务人员基本都只穿着一件薄外套或者衬衣,很多顾客也已经脱掉厚厚的外套,这时温度已经攀升到26摄氏度。走到七层的时候,记者已经感到胸口发闷,看看温度计已经到了31摄氏度,工作人员甚至已经穿起了短袖,俨然一副夏天的装扮。“每次逛商场都感觉很热,有时候脱掉外套还是觉得热,但里面穿的衣服又不方便脱掉,所以感觉很不舒服,很闷。”正在七层逛的杨女士说。记者发现,这里是中央空调集中供热,但通风措施不到位,空气流通性差,让人有缺氧、头晕的感觉。
记者还走访了君太百货、中友百货、西单大悦城购物中心、世纪金源燕莎友谊商城、双安商场、华宇时尚购物中心、新光天地、东直门银座MALL,无一例外地发现商场温度都在20摄氏度以上,而且越往高层走越热。在商场一层,通常能保持在20摄氏度到22摄氏度,人体感觉并不热,还需要穿着大衣,随着楼层的升高,热量逐渐往上聚集,越到顶层越热;到了商场3层以上,温度往往能升高到25摄氏度到28摄氏度。如此高的温度,使得很多顾客不得不脱下厚厚的冬装,摘下帽子、围巾等保暖装备,将大衣挽在胳臂上或者拿在手里逛商场。也有的顾客浑身大汗,感觉身体不适,胸闷难受、喘不上气来。如此购物体验,自然是算不上轻松享受,逛商场俨然成了“受罪”。
商场:
我们也不想温度过高
温度环境对商场的销售有重要影响。心理学家发现,温度和顾客的购物欲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从商场整体而言,温度在25摄氏度时人体感觉最舒适、购物欲最强,太热或者太冷都会影响顾客的购物欲望,卖场最合适的温度是22摄氏度,因为这个温度下最容易成交生意。
在王府井东方新天地购物中心,由于通风措施到位,商场各层的温度都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比较均衡。但记者发现,还是有不少顾客手上拿着脱掉的厚外套逛商场。“这样很容易感冒,因为外面冷里面又很热,一吹冷风就感冒了。”购物完准备出商场的石先生说。
对于温度过高造成消费者不适,商场方面显得比较无奈,一时难以找到应对和解决办法。据双安商场行政部经理辛吉敏介绍,他们也不希望商场温度过高,前一段时间由于设备调试没有到位,通风系统没有启动,造成室内温度比较高。当室外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冷却塔会带动通风系统利用室外冷空气对室内进行降温,而一旦高于15摄氏度,这套系统就难以运转。
西单大悦城购物中心的管理人员则表示,温度高主要是因为客流量大,空气难以流通,加上有的区域照明设施比较多、发热量大导致。商场已经加装了温控阀门等装置,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来控制空调系统的运行,当顾客过于集中时,会及时地控制疏导人流,避免拥挤事故。
检查发现北京部分商场室温超标
北京市供热办表示,如非超标供热引起,不会对商场采取处罚措施
作为管理部门,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供热管理办公室直接负责组织和管理供热节能工作。12月10日上午,记者跟随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供热办参加了全市供热节能检查,到广西大厦、河南大厦、乐成购物中心等地对室内温度、供热锅炉回水温度、热力站及节能设施运行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当日测得最高温度出现在乐成购物中心。在一层大厅,测得温度为17.4摄氏度;在B1层通道,测得温度为20.8摄氏度;在B1层店铺内测得温度为23.8摄氏度,小幅超标。据北京市供热办南斌处长介绍,这次检查的目的,主要为落实北京市提出的供热温度“低保高控”要求,消除浪费资源超标高温供热的现象,同时确保供热末端居民采暖温度。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供热办副主任许晓晨介绍,北京市从2010年开始逐步实施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力争到2012年对全市公用建筑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实现供热温度可控,鼓励人们通过行为节能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商场的能耗和自身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用热越多采暖费用也越高,所以单就其利益动机来看,商场不会故意浪费能源,增加自己的运行成本。从到全市各大商场的检查情况看,大多数商场已经意识到降低能耗的重要性,适当地控制了温度,过去那种店员穿着夏装浪费能源的情况已经减少了。
北京市供热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杰解释说,现在条件比较好的大型商场,都比较重视建筑本身的节能保温。新建的商场在建设规划的时候就有节能保温的设计,而老的商场也通过装修增强了建筑保温效果,使得商场的保温系数大大增加,即使是较少开启供热系统,也能实现比较好的保温效果。
北京市供热办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督促节能,商场局部地区温度高,如果不是因为超标高温供热引起的,没有浪费能源情况存在,也不会对商场采取处罚措施。
对于商场越往上走越热的情况,陈杰认为,烟囱效应导致商场不同楼层温度存在差异,高楼层要比低楼层温度高。烟囱效应是指户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气加强对流的现象。“一般商场会将一层的温度控制在18摄氏度到20摄氏度左右,但商场不可能为了将高层的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附近,而将一层的温度降得太低,这会影响到商场的舒适度和客流量。”陈杰说,对此,国外有的建筑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即通过空气循环系统抽取顶层的热气,将其输送到底层,加强空气的对流循环,从而达到均衡各楼层之间温度的效果,使得人体感觉更加舒适,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建筑。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
建筑设计方面存在深层次矛盾
从记者调查的结果来看,商场温度高并非是商场不重视节能减排,那么为何我们还是觉得商场太热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为我们揭开了谜团:商场温度高的成因比较复杂,目前比较容易实现的降温手段都已经使用了,但在建筑设计方面还有很多深层次矛盾一时难以解决。
首先是“内区”和“外区”的矛盾。现在很多商场都越盖越大,面积动不动就是几千平方米甚至上万平方米,存在较大面积的“内区”,即没有外墙、屋面等外围护结构的房间或区域中间。“内区”基本没有热的损失,只有热的产生,通常需要对“内区”进行降温处理。
而商场这种业态形式又决定了其内部发热量是很高的,商场通常持续营业长达十几个小时,客流量大、人员密集,加上商场为了装饰效果、烘托气氛,会大量使用射灯等照明器具,这些灯具的长时间使用会制造大量的热,加上一些展示柜、冷柜的使用也会产生大量热能,这些都造成了商场内部的发热量很大,需要进行降温。
冬天商场既需要对“内区”进行降温,又需要与外墙、屋面等外围护结构相接的“外区”进行供热,以保证“外区”的温度适宜。这就要求商场的空调系统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核心区域和周边区域、人员密度和灯光密度等多种因素,很好地平衡供热和供冷的关系,才能使商场各个区域的温度一致,使顾客感觉舒适。但由于现在很多建筑的空调系统设计不合理,没有充分地考虑到要对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温度调节,只能同时制冷或者同时制热,所以造成了商场的“内区”不仅没有降温反而越来越热,让顾客感觉不舒服。
其次是舒适和节能的矛盾。冬天商场通常都会比较密封,一是为了给建筑物保温,二是为了减少能源浪费。密闭的空间由于空气不流通,二氧化碳浓度高,人待久了就会因为缺氧而感到憋闷难受,为了使人体感觉舒适,就需要通过空调系统引进新风来使空气流通,给商场补充新鲜空气。由于商场的人流量比较大,所需要的新风量也特别大,使用新风系统要将室外的空气加热到20摄氏度至30摄氏度,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就在舒适和节能之间产生了一对矛盾。很多商场其新风量往往达不到标准或者没有开启新风系统,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为了节省费用),也有客观因素(设计达不到要求),室内空气不好,很难让人体感觉舒适。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尽管我国很多建筑在硬件设施上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但在交付使用前的调试工作和后期的运行管理方面还往往是重建设、轻调试、轻管理、轻运行。商场空调系统由于规划设计得不合理,缺乏使用前的调试,后期的运行管理方面没有跟上,诸多原因造成了商场温度高、空气质量差。如果对此进行改造又需要人力物力和费用,商场出于成本考虑通常不愿意对此进行投入。
节能不仅仅是一种意识
□ 鲍晓倩
隆冬变炎夏的场景,今年冬天在商场内再度上演。
公共建筑室内温度冬天过热、夏天过冷是一个老话题,却一直没有实质性改进。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和几年前相比,各大商场的节能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不过“高温”依旧的现实告诉人们,推进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光有意识还远远不够。
破解老话题,需要新思路。公共建筑节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需要技术、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更需要有关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当前,一些商场虽然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也在切身利益上有了一定的节能动力,但节能改造需要投入的资金,远非节能得到的眼前利益可比,况且节能改造还需专业技术的支撑,因此大多数商场没有进行节能改造的动力。这不仅需要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更需要相关的政策和市场服务机制来推动。
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到总能耗的30%,其中像商场这样的公共建筑能耗不仅占有较高的比重,而且对市民在感知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是相关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今年5月,财政部、住建部等部门向社会公布了未来5年中国公共建筑节能目标,即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要实现这一目标,相关企业还需认清自身的社会责任,加快推进节能改造。
从政策上来说,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是一项强制措施,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相应的节能标准,国家就可以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对相关公共建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进行惩罚;另一方面,也应有一些补助的手段,鼓励各方推进公共建筑节能。这两方面,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目前要做的是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
对于新建公共建筑,能耗控制必须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根据建筑形式、规模和使用功能,引入分项能耗指标,这样才能避免用能系统设计指标过大、造成浪费等现象。
除了政策规范、引导之外,推进商场等公共建筑节能,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发展节能服务市场。不管是既有公共建筑还是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都需要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公共建筑物业持有方和使用方一般很难具备专业的能源管理水平,这就需要发挥市场的功能。
一是要建立能效交易机制,从经济利益上激发企业节能的动力。积极发展能耗限额下的能效交易机制,各地建立基于能耗限额的用能约束机制,同时搭建公共建筑节能量交易平台,使公共建筑特别是重点用能建筑通过节能改造或购买节能量的方式实现能耗降低目标,将能耗控制在限额内,才能激发节能改造需求。
二是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培育能源管理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新模式,能有效解决企业节能的资金、技术等问题,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育壮大一批能源管理服务企业,才能培育发展节能服务市场。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商场里夏天过冷、冬天过热这个老话题,不再成为人们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