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推进厦门新一轮科学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02:52 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30年来,厦门已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变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从落后的小城镇,变为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从海防前哨,变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30年的沧桑巨变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30年的不懈求索再次说明,只有始终不渝地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实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发展、新跨越。

  厦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呼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厦门经济特区正是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创立和科学发展起来的。

  厦门特区改革开放的成就喜人,厦门特区建设者勇于创新的精神需要继承,其经验弥足珍贵。厦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对厦门特区30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创新的理论解读。

  该解读旨在系统总结厦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推进厦门科学发展的基本经验,明确未来承担的重任和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厦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核心观点

  自1981年10月15日湖里出口加工区破土动工至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已整整走过了30个春秋。30年建设,厦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走出了一条符合厦门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勇敢地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的历史使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市生产总值从1981年的7.41亿元跃升到2010年的2053.74亿元,年均增长17.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实现GDP8.21万元;工业总产值从1981年的10.65亿元跃升到2010年的3772.22亿元,生产规模比1981扩大了373.73倍,年均增长23%;财政总收入从1981年的1.95亿元跃升到2010年的526亿元,比1981年增长280.64倍,年均增长21.5%;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82元提高到2010年的29253元,年均增长15.2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264元提高到2010年的10033元,年均增长13.97%。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不足20平方公里拓展至2010年的230平方公里。

  话题之一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走的是一条不断创新的路,不但需要探索者解放思想的胆识,而且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更需要勇于开创的追求

  要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特区建设创新理论的精髓。

  30年来,厦门以大海一样的胸襟容纳“百川”,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先行先试”,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率先在众多方面、众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厦门在全国第一个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首开“第五航权”;成立首家中外合资银行;率先取消专业化行政管理机构;率先开放市场、取消计划供应;率先开辟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市场;率先进行政企分开和企业利改税试点工作;率先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房产两证合一、实行土地有偿转让和政府采购、医药采购等公开招投标制度;率先在用人上实行公示制、票决制、竞争上岗、试用期制等等。这些具有破冰意义的超前性的先行先试,在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发展、大成就。

  话题之二

  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年均增长率名列前茅的城市,源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真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来解决改革开放遇到的新问题

  要点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特区建设创新理论的主题。

  30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始终紧紧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不放松,一以贯之地坚持以发展现代工业为重点,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壮大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从而不断实现一、二、三产业在新阶段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坚定实施“以港立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等战略,通过发挥政策优势、实施基础设施先行、发展工业为主、外引内联并举、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多种经济、壮大中心城市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优化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调动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实现了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迅速壮大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经济规模,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厦门30年的发展,谱写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繁荣富强的壮丽篇章。

  话题之三

  特区是特区人精心建设的最佳作品,特区要为特区建设者提供好服务。特区人发扬特区精神,特区精神激励着后来者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点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生产力中惟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主体要素。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是特区建设创新理论的核心。

  30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推动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尺,致力追求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特区建设前增长100多倍,而环境质量依然保持良好,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质量考核中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走出了一条独具厦门特色的内涵型、效益型、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化发展路子,厦门正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进。

  话题之四

  特区是社会主义的特区,特区不但要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且要在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要点 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精神文明水平是衡量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同时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

  30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教育干部群众,广泛深入开展理论教育、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使科学理论不断深入人心,转化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推动发展的自觉行动。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厦门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订《厦门市市民文明公约》、《厦门市“十不准”规定》,开辟《公民道德论坛》、《走进文明城市》等专栏,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现代传媒开展市民思想道德教育,使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坚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依托载体,打造品牌,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2005年,厦门是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之一,2008年,再次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中央文明委组织的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考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厦门赢得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步入了“两个文明”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

  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基地,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两岸人民交往的重要窗口

  话题之五

  要点 必须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倾力打造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的科学构想,是特区建设创新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具有独特的作用。30年来,厦门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主动作为、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坚持以闽南文化为纽带,不断拓展两岸交流合作新领域。目前,厦门已成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重要聚集地、对台贸易的重要口岸、台湾同胞进出祖国大陆的重要通道、两岸交流交往最热络、最活跃的重要基地。回望过去30年,和平统一曙光已现;眺望未来,祖国统一大业任重道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