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比利时“屠杀”事件戳痛欧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14:1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比利时“屠杀”事件戳痛欧洲

  12月14日,在比利时东部城市列日的圣朗贝尔广场,民众哀悼13日枪击和手榴弹袭击事件遇难者。新华社\法新社

  “比利时经历了和平年代最糟糕的一天。”该国鲁汶大学犯罪学教授亨利 波斯里14日这样形容发生在列日的广场枪击案。凶手用手榴弹和步枪 “瞬间将圣诞市场变成浴血屠杀地”,5 死123人受伤,让整座城市陷入深深的悲哀和恐慌。比利时官方强调这不是一起恐怖袭击事件,但对于它是什么却说不清。德国《明镜》周刊称,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凶手的动机是“尽可能地制造伤害”。这让人想起今年7月充满仇恨情绪的挪威枪击案。日本《每日新闻》评论说,普通人的极端行为严重破坏了欧洲长期以来安宁沉稳的社会形象,这让世界不得不侧目探寻欧洲究竟怎么了?

  女尸惊现凶手车库

  一名40多岁妇女的尸体14日在凶手阿姆拉尼的车库里被警方发现。这令比利时枪击案的相关死亡人数升至5人,其中包括被当场射杀的两名少年和一名75岁老妇,送医院后死亡的一名17个月的婴儿,以及在犯罪现场自杀的凶手阿姆拉尼。另有 123人在此次枪击案中受伤,据《环球时报》记者向中国驻比利时使馆了解,目前暂无中国人伤亡报告。

  据比利时RTBF电台报道,新发现的女死者是阿姆拉尼的清洁工。有传闻称,她因为不顾阿姆拉尼挽留坚决要求辞职,所以被后者杀害。但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这名被害者是阿姆拉尼邻居家的清洁工。13日早晨,阿姆拉尼以提供工作为由,把她叫到自己房内后杀死。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这名清洁工的失踪,警方13日上午传唤了阿姆拉尼。但他没有前往,而是在中午出现在圣朗贝尔广场上。据当地媒体报道,阿姆拉尼当时携带了1支步枪、1把手枪和3枚手榴弹。他向广场附近的公交车站投掷手榴弹后,向人群开枪扫射。

  “凶手瞬间将比利时圣诞市场变成浴血屠杀地”,英国路透社这样描述。枪击事件发生正值圣朗贝尔广场圣诞市场,约有200多家临时商铺,客流量很大。英国天空卫视新闻网14日引述目击者的话说,事发时很多人刚从公共汽车下来就听到爆炸声,随后到处都是伤者和玻璃碎片,惊恐而不知所措的人们四处躲逃。

  德国《明镜》周刊14日报道说,大屠杀在比利时引起深深的恐慌和悲哀。凶手的犯罪动机现在还不清楚,有媒体称,阿姆拉尼是为了营救他的一名同伙,该同伙当时被关在事发地旁边法院的拘留室里。《明镜》周刊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想尽可能地制造伤害”。这是他对这个社会的极度怨恨,只是无辜的人们成为受害者。据比利时RTL电台报道称,枪击事件造成列日和周边城市、地区大恐慌,公交系统停运,商店被下令关闭,各种谣言不胫而走,人们慌张地打电话询问亲友讯息,城市各个角落不时传出莫名的哭泣声。

  14日发现清洁女工尸体的车库实际上是阿姆拉尼的大麻种植地,他在这里种过2800株大麻。而这只是他劣迹斑斑的罪行列表中的一个。据法新社报道,33岁的凶犯阿姆拉尼曾触犯法律 20多次。列日警方2007年曾在其家中发现火箭弹发射器、AK-47突击步枪、散弹步枪以及9500个枪支零部件。作为武器迷,据说他可以拆卸、维修和装配各种武器。他因非法拥有枪支罪被判入狱近5年,去年被保释出狱。邻居约翰 布龙14日对阿姆拉尼的所作所为深表震惊: “他很安静,每次见面总是友好地打招呼。如果我没记错,他是个焊工。”

  “比利时经历了和平年代最糟糕的一天”。美国《商业周刊》14日引述比利时鲁汶大学犯罪学教授亨利 波斯里的话说。比利时刚上台的首相迪吕波 13日晚发表讲话,强调这是一起“可怕的”“孤立刑事案件”,与恐怖主义无关。

  (责任编辑:林秀敏)

  

  《费加罗报》评论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次事件造成的震撼将成为列日这座城市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环球时报》记者14日没有感受到过于紧张的气氛。枪击案虽然同样给当地社会带来不小冲击,但人们生活依旧。不过见面大家都会聊到这个话题,并相互提醒要多注意安全。在事发现场附近接受法国《新观察家报》采访的路人表示,希望警方能尽快将凶手作案动机查明,给市民一个交代,以免这种漫无头绪的恐慌恶性蔓延。

  比利时法语区两大报纸之一的《晚报》14日用“为什么”代民众向当局提出疑问说,比利时人原本希望在经历了漫长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无政府状态之后,能够在年底过上太平日子,但又遇如此突如其来的袭击。《晚报》说,列日发生的惨剧无疑给刚上任的首相带来难题——修补破碎的社会,究竟要先从哪里人手?

  比恐怖袭击更大的伤害

  “比利时的布雷维克”,像俄罗斯《劳动报》一样,很多人记忆中今年的另一段痛苦回忆被这起枪击案唤醒:7 月,挪威极右分子布雷维克在奥斯陆市中心引爆汽车炸弹,并赴于特岛开枪杀害参加工党露营活动的青年学生,共造成77人死亡,震惊世界。美联社14日遭评论说,类似袭击在西北欧并不常见,但这块大陆如今也并非完全免于这样的暴力事件。就在比利时发生枪击案的同一天,一名男子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露天市场开枪,打死两名来自塞内加尔的小贩,打伤另外3名塞内加尔人,然后举枪自尽。

  住在列日附近的德国学者马塞尔 安德烈斯l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样的气氛10年前在欧洲是没有的。金融危机让社会氛围悄然发生变化。近来发生在挪威、比利时、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等的暴力事件,凶手都是欧洲人。欧洲社会正呈现分裂之态。经济越来越差,失业率上升,社会福利下降,反社会的人就越来越多。

  据意大利RAI国家电视台报道,意大利枪击案凶手詹路卡 卡塞里曾参加右翼团体的种族主义游行。舆论不仅对此种暴力方式表达的种族主义表示担心,也警惕“新形式”的反种族歧视游行将威胁城市安全。意大利《晚邮报》 14日报道称,佛罗伦萨市长马泰奥 伦齐强调该枪杀事件并非集团行为,只是“孤立排外者的疯狂行为”。

  就如比利时政府强调的那样,这些枪击案并不是恐怖袭击事件,但日本《每日新闻》14日评论说,普通人的极端行为严重破坏了欧洲长期以来安宁沉稳的社会形象,让世界不得不侧目探寻,欧洲究竟是怎么了?德国《新威斯法伦报》称,暴力疯狂已经不再是原教旨主义宗教或政治斗争的特权,它开始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恐怖面孔。这些案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释模式,那是“社会失败”。

  在欧洲,这一失败也许恰恰源自它的成功。日本《产经新闻》下属网站 “Zakzak”以“杀人恶魔的真实面目”为题评论说,欧洲社会的高福利和完善保险制度,使得很多年轻人不是选择一个行业踏踏实实干下去,而是打各种各样的零工,以便随时辞职去世界各地旅游,享受生活。社会福利保障不完善,会引发社会动荡使得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但高福利的社会也令生活过于顺利的人难以面对挫折。日本《每日放送》 14日说,欧洲各国本来就一直存在各阶层间的矛盾,在经济恶化的形势下再也隐藏不住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往往无处倾诉自己的绝望感,更无力保障生活,作出极端的反社会行为可以想见。

  在安德烈斯看来,枪击案这种社会事件的伤害甚至比恐怖袭击还要大,因为这让民众对社会丧失信任,欧洲的价值观也可能因此被慢慢侵蚀。德国《北信使报》 14日以“不显眼,但是致命”评论这种危险,文章说,像发生在挪威的枪击案一样,肇事者属于我们的社会。这说明, “孤独杀手并不孤独”。现在,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出那个问题:欧洲如何防止社会的“不定时炸弹”?

  (责任编辑:林秀敏)

  

  欧洲反思“太多武器”

  “太多武器”,德国《莱茵内肯报》14 日社论的标题引起了人们的另一反思。文章说,不论是列日还是佛罗伦萨,凶手的共同点是都拥有武器。这似乎是很难避免的东西,但我们是否应该想想,欧洲社会是不是太纵容枪支了?在德国,就连新纳粹组织也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

  美国“digitaljoumal”报道说,在比利时拥有枪支并不困难。今年早些时候,一名女记者前往布鲁塞尔犯罪多发区,15分钟就买到一支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美国安全情报智库“Stratfor”网站的评论文章说,无论阿姆拉尼出于何种动机,他的袭击都显示个人使用基础武器和战术所能造成的威胁。即便在比利时这样的国家,步枪和手榴弹也可在黑市上买到。阿姆拉尼带给世人的提醒是:袭击杀人并不复杂。

  日本朝日电视台14日评论称,美国因为枪支管理松懈导致犯罪率很高,欧洲也对枪支管理不甚严格。也许对于一直以来平静有序的社会,欧洲过于自信了。随着经济恶化,街上出现越来越多被解雇后闲来无事的人,本来他们倚仗欧洲社会的高福利救济维持生活不成问题,但是现在很多欧洲失业者领取救济越来越难,不满情绪正蔓延整个欧洲。据悉,欧盟委员会已向成员国政府建议,限制销售可用于制造爆炸物的化学材料。(本报驻比、意、德、法、英、日特派特约记者吴乐王君田平沙青木杨明纪双城李珍)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