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小额信贷:从“官办”走向“民间可持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6 03:4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静雅

   杜晓山,将小额信贷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1992年,早在尤努斯教授广为人知之前,杜晓山就已远赴孟加拉国实地考察。回国后,通过与福特基金会合作,他开始在河北易县进行小额信贷试点。

   今天,面对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思考小额信贷的发展,我们更愿意留点时间回顾过去。从小额信贷在中国诞生起,近20年时间里,杜晓山参与或目睹了中国小额信贷的一步步发展与政策制定。小额信贷在中国所走过的每一步、所寻求的每一次创新尝试,其成败得失,作为见证者,他都有哪些思考?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

   小额信贷与“八七扶贫攻坚”

   《21世纪》:1990年代初期你就在河北易县进行小额信贷试点,并出了项目成果报告,报告里当时的现状和成果与现在相比,产生了哪些变化?

   杜晓山:变化非常大。总的来说,是从“官办小额信贷”走向了探索“可持续民间小额信贷”的方向。1990年代初期我们做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当时觉得是有成的可能性的。因为国外有人成功了,而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扶贫贷款问题。因此我们也从扶贫开始切入。

   说中国小额信贷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因为,小额信贷发展的初期是社科院试点,到了中期(1990年代中后期)外国援助机构大量资金进来,这其中有不少涉及小额信贷。但资金是一回事,具体操作是另一回事。看到了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和易县本土化的成功,外国援助机构才开始在国内进行大量试点。其中大部分都是学习孟加拉模式或易县模式,也有个别试点学习村银行(Village Banking)模式,跟我们的村级农村资金互助社相似但不等同。

   紧接着中央在扶贫工作会议上,屡次提到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在1996-1997年间,中央政府把NGO做小额信贷的经验借鉴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上来,政府在小额信贷领域的介入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以往国家和扶贫办的拨款很难直接到贫困户手里,在传统的贷款形式“公司加农户”中,贷款首先经过公司,可谓是“贫困户喝汤、公司吃饺子”。小额信贷这种模式最大的效果是贷款直接到贫困户,目标是非常精确的。因此小额信贷与扶贫是不谋而合的。由农发行(后来是农业银行)施行贴息贷款,就是中央下达的指示,当时农发行产业部下的扶贫处,在那个时代就是做小额信贷工作的,现在职能范围工作内容都做了调整,但还保有了扶贫的性质。

   《21世纪》:“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小额信贷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杜晓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简单说就是从1994年到2000年这七年,基本解决八千万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2000年,计划到期结束后,扶贫办出台了2001到2010年“新世纪前十年扶贫纲要”。新纲要里依旧提及了小额信贷,可是小额信贷已经不再作为实现扶贫目标最有效的手段来提了。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结束后,“官办小额信贷”基本以失败告终。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计划”到期;二是运营过程只学表不学本。当时小额信贷通行的运营方式有五户联保、妇女为主、额度限制等,学习这些形式,并非农行的自身意愿和其能力所能做到。而农行与农业办可以说是两张皮现象,二者的合力很难达到。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坏账多,资产质量极差。根据人民银行2003年公布的数据,当时380亿左右的扶贫贷款余额坏账率在70%。超高的坏账率也是其不能维持的重要原因。

   另外,主办方之一的扶贫办负责宣传小额信贷业务,鼓励农户使用小额信贷。可是扶贫办是否真正理解可持续的小额信贷的理念?操作业务的农行有没有实力甚至意愿运行可持续的小额信贷业务?无疑,从结果上看,这项目的社会效果虽然得以实现,但由于农户还款是贴息甚至全免息,这样的话,机构的可持续不能实现,银行的信用也下降了。

   财政贴息与不可持续性

   《21世纪》:这七年对中国的小额信贷发展是全然的失败尝试,还是有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呢?

   杜晓山:总体而言,这项计划利弊皆有,可以说是一次交了学费的学习和尝试。直到今日,云南省的项目还在坚持运作,因为两个部门配合紧密,同时得到了省政府大力支持——云南省政府给予贴息。如此,农户可获得两层贴息,意味着农户只需归还本金。对此运作的理解可以多样,还贷率高,小成本大收益。如此的财政贴息虽然保证了社会效益,使农户获得了真正实惠,但从经济角度看,成本大于收益,不可持续。因此在全国推广的可能性也值得怀疑。

   我认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中国小额信贷项目的开展有着极大的历史意义,人民银行看到了此计划的不可持续性,从而决定采取由正规经营机构农信社来推动这项计划,并发布了两份文件——《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指导文件》和《农信社农户联保贷款的指导文件》。此后,小额信贷业务不需要农行的参与,而由农信社来运营这项商业性兼政策性的业务,也就使贷款利率受到限制,仅在基准利率的0.9到2.3倍之间浮动。农信社在小额信贷业务上越做越大。目前,数据显示联保贷款加上信用贷款有4000多亿元余额,惠及7000万农户。当然,这些数据也有矛盾。因为数据并没有表明这是联保贷款、信用贷款之和还是联保贷款、信用贷款加上抵押贷款之和。尽管数据不明晰,但这是中国做小额信贷的最大规模的群体。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是,68%包括了抵押贷款。对农户贷款而言,只公布了联保贷款小于信用贷款,三者的比例不明。

   《21世纪》:目前在小额信贷项目中,农户抵押方式如何?今后是否有可能由生产资料比如土地经营使用权做抵押?

   杜晓山:抵押担保的对象主要是富有的农户,抵押物可以是房产、现金存款或者是第三方保证。最近的意见是将土地经营使用权作为试点。但是,中农办坚决反对这种形式的抵押,因为违反宪法和物权法。可是各地正在如此运行,各个部门的意见也不同。林权、荒地、水塘是允许作为抵押担保资产的。耕地经营承包抵押权不可以,农户自住房抵押也同样不可以。

   目前需防贷款额度过度上调

   《21世纪》:纵观近20年的发展,中国小额信贷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杜晓山:一,宏观层面,政策法规,这方面还需改善;二,微观层面,小额信贷运营机构的建设,包括其自身的理念、能力建设、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三、中观层面,小额信贷的金融基础建设,如建立自律他律的行业协会,培训咨询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尤其电算化的)、批发机构审计机构、小额信贷评级机构等。我认为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前景乐观,目前重点需要防止贷款额度的过度上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