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资本市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6 07:36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高国华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在这一天的下午,本报记者在位于北京国贸2号楼37层专访时任美国高盛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保尔森时,这位全球最大投资银行的掌门人、后来担任布什政府财政部长的“华尔街权力之王”,言谈间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重大事件兴奋不已,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更是满怀期待。从此,中国资本市场也开启了加快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如今,10年过去了,肩负着助推经济发展重任的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瞩目中不仅兑现了加入世贸组织时有关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承诺,实现了稳步改革开放,并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自身的嬗变与成长。

  一组数据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10年间市场容量与深度的巨大变化。2001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116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不到4.4万亿元,流通市值不到1.5万亿元。2011年10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达2294家,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23.2万亿元,流通市值17.6万亿元。市值增幅高达427%,市值全球排名由2001年的第13位跃居第3位。

  10年前,中国资本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市场,风雨不进,华尔街知道中国资本市场的人屈指可数;10年之后,美股开盘前先关注A股走势,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今天,华尔街的大佬们接踵而至,高盛集团已将中国业务列为高盛的核心业务。

  走出去 引进来 全面履行入世承诺

  “中国资本市场不仅认真履行了加入世贸组织时有关证券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各项承诺,还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需要,主动采取了一些自主开放措施,实际上开放程度远远超出当初的承诺。”证监会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我国整体对外开放政策和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统一安排,管理部门本着“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不违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前提下逐步开放。

  按照协议,中国资本市场在入世之初曾许下承诺:一是外国证券机构可以直接从事B股交易;二是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所有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三是允许外国机构设立合营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33%,3年期满后,外资持股比例可增至49%。由此,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之门渐次打开。

  在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年,中国资本市场就开始了超出承诺范围的对外开放。2002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明确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设立条件及程序,履行了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承诺;2002年10月16日,国安基金管理公司作为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紧接着,B股的交易方式和席位也迅速破题;2002年11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接纳日本野村证券株式会社上海代表处为上证所首家境外特别会员,日本内藤证券株式会社则获准成为首家直接获得B股席位的境外证券经营机构;2003年瑞银成为QFII第一单的完成者,更是被日后评价为“QFII的一小步,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步”……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国共设立13家合资证券公司、38家合资基金公司,批准119家境外机构QFII资格,涉及投资金额208.9亿美元。41家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获批QDII资格,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企业共168家,累计融资1726.24亿美元。截至2011年9月底,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企业共167家,其中有70家已发行A股。20家证券公司、14家基金管理公司、6家期货公司获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另有28家境内企业获准从事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境外期货交易。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国际双边多边证券监管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监管层面的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中国证监会先后于2007年4月正式加入了《国际证监会组织磋商、合作及信息交换多边谅解备忘录》,2009年加入了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技术委员会。

  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入世10年来,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稳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在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市场风险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支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

  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2005年5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的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的市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拓展,市场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加速了我国经济要素的配置方式从计划方式向市场方式的转变进程,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化的资本形成与融资机制,培育了新的金融业态,改变了长期以来单纯依靠银行体系的融资格局。资本市场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而且带动了股份制在我国的普及,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尤其是2005年,随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成功上市,改善了金融业整体运行质量,为抗御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支持我国经济率先复苏提供了重要支撑。统计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日益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总资产86.22万亿元,为GDP的2.15倍;全年上市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1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64%。与此同时,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更是有力地支持了众多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的发展,并在很多原先家族性企业中逐步引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在经过多年的论证并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监管规则基础上,2010年初,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股指期货交易的相继推出,使我国资本市场正式告别“单边市场”,向成熟市场迈进。

  如今,中国资本市场已经从当初单一的股票市场,发展到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子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了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股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等在内的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资本市场的承载能力也大幅提升,为发挥市场功能和创新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除股票市场外,期货市场规模增长也十分迅速,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夯实发展基础对外开放指向更高阶段

  不可否认,回顾入世10年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论是市场的总规模还是上市公司家数,都有了跨越式的增长。我国现行对外开放政策与资本市场现阶段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开放步骤和开放节奏积极稳妥,有效地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但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一个令市场各方极为尴尬的事实:A股流通市值10年增加10倍,上证指数10年零涨幅。12月14日,上证综指收报2228.52点,甚至低于2001年6月14日的最高点2245.43点,这也意味着10年后上证指数又回到了原点。而回顾10年间各项大类资产的涨幅,股市基本处于垫底位置,不仅距离楼市、黄金和大宗商品数倍的涨幅相去甚远,同样也远差于定期存款,成为物价上涨周期的最黯淡品种。重融资轻投资回报、一味追求规模的融资大跃进方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尽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但与一些发达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自身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有机、完整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上市公司治理体系有待完善,市场的投资回报未能充分显现,投资者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管需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经营机构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不足,机构投资者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对于在全球经济总量已经走在前列的我国,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证监会新任主席郭树清日前在谈到资本市场发展时表示,中国的证券期货市场还十分年轻,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郭树清表示,资本市场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十二五”规划要求,扎扎实实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和健康发展,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特别是要切实加强资本市场诚信建设,坚决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时刻警惕和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程度的加深,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必将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而随着法制和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将会在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必将伴随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成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