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历史的碎片 文明的抗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7 10:07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刘刚、冬君

  世说新语时代,精神飘逸,思想飞扬,魏晋风度与江南烟雨共氤氲,湿透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什一器、一街一巷、一家一族、一兵一将,无不充满了时来天地皆同力的精气神。

  看看那些走出家门享受阳光和空气的人,无论贵妇,还是女侍,皆因自足而放飞了乐感,皆因和平自信而微笑如佛陀,他们出游的风姿,绰约如舞。南齐景帝墓葬里模印拼嵌砖画羽人戏虎,线条婉转流动,御风而行,那才是江南的虎气。还有那些小小的画像砖,白虎、青龙飞姿脱俗,连憨态可掬的玄武都飞扬起来了,那么自信而自由。不可一世的凤凰,振翅昂扬,似在宣谕我就是太阳。还有一队美的战士,穿喇叭裤,背箭,持盾,走在通往美的路上,更有骑兵牵甲马,高蹈幽默之步伐……

  肥水之战

  雷海宗有个观点,他说四千年中国历史,以淝水之战分界,分为两周。

  第一周为“古典的中国”,历久已衰,按例,衰落以后,其历史便要终结,而中国,却以淝水之战获得了新生。第二周为“综合的中国”,血统和文化,起了变化,“胡汉混合、梵华同化”,先是匈奴人改姓为刘,以汉朝自居,其后,更有鲜卑人汉化,历史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到江南了。

  淝水之战,是文明抗战,符坚只看出晋朝风雨飘摇,却不知汉文明依然风流。

  我文明的战士,是在世说新语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有如古希腊之美少年。

  这一战,都说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战,从淝水一线来看是如此,就整体而言,胡兵南下,被围在江淮之间,而南朝战力,大都来自民间,就连“八公山上”,都“草木皆兵”了。

  正是民间起兵,各自为战,分散了胡兵战线,使之难以在淝水一线集中作战。

  谢安是最伟大的清谈之士,当时破落王朝无法集权,难以统战,只好依靠士族,大敌当前,朝野不安,可谢安却不动如山,他要让民众自发抗战。此战,不仅关系到东晋王朝的生死,东南半壁的安危,而且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盛衰。孔子曾叹管仲曰:如无管仲攘夷,我将披发左衽矣!

  然谢安尤胜于管仲当年,他基于对一个伟大文明的信念,以文明决战。

  那枕戈待旦的小儿,闻鸡起舞的战士,乃青春中国美少年,战无不胜。

  这一战,没有计,只有美,胜利后,谢安只说了一句:小儿已破贼矣!

  “杀胡令”与留守汉文化

  “五胡乱华”之际,北方真乱,胡人杀汉人,流遍了郊原血。

  后赵为羯族石勒所建,第二代国主石虎,收河南汉人冉闵为养子。

  冉闵是天生的战士,慑服五胡。石虎死后,冉闵夺权,改姓李,后复冉姓,建“魏”都邺,是十六国中的汉人政权,仅存两年。冉闵发“杀胡令”,一时胡人血染中原,开始北撤。

  前燕灭冉魏,国主慕容俊曾嘲笑冉闵:你才智仅及奴仆,何敢妄自称天子?闵笑:尔曹狄兽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冉闵死,臣民无一降者,相携逃往江南,东晋接应不及,为前燕途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自此,居汉地,胡人开始汉化。英雄之悲剧奏响汉胡大合唱的序曲。

  晋室南渡,有世家不迁,留守汉文化,如北方第一望族清河崔氏。

  崔氏一族,自曹魏以来便封侯拜相,历十六国、北魏,上卿辈出。

  崔浩貌如美妇人,文韬武略,自比张良。佐北魏依照汉王朝建帝制,辅弼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崔浩提出,鲜卑人应认祖汉朝李陵,以此遭灭门之祸。然胡汉融合,大势所趋,一件小小的累丝金龙佩饰,代表了北朝金饰工艺以及胡汉融合的趋势,金丝编织精细,双龙首为汉物象征,龙身坠戟、盾、钺,是骑马人的喜爱,汉胡在日常装饰之美上结合了。历史之美,有时呈现的是血色浪漫。

  五胡汉化

  公元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王朝,结束五胡乱华,转向五胡汉化。

  在北朝众多的墓冢壁画上,留下了庄园生活的图景,洋溢着农居生活的热情。

  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彩漆烈女画屏,描述了汉代刘向所作的《列女传》的故事,画风得东晋顾恺之笔意,线条悠缓自如;北齐出行图壁画,线条飞动,有南朝“秀骨清象”的人韵;三个北魏农夫带着耕作的节奏,生动地留在了石刻上;即便泥塑陶俑,如北魏文吏俑、北齐武士的线条,虽有夸张,但线条仍不失为流畅;而那位北魏上流社会的夫人,亦步亦趋,以南朝为时尚;东魏莲花纹银碗,斟满酒后,因折光之效,有水波荡漾的陶醉之感,可见北朝的金银细工亦不输南朝。

  两件步摇冠,虽有胡人气质,但戴在头上一步一摇的姿态,追求的可是汉人姿态;北齐校书图,反映了朝廷提倡汉文、组织才学之士校点书籍的实况;莫高窟296窟中的壁画,描绘了北周很好地保持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北魏甲马骑士,给骏马披上铠甲,并排而行,一排排连起来就是连环马,北魏纵横天下就靠连环马,金人入主中原也靠连环马,后来岳飞破了它,使它变成了“拐子马”。

  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结束了近300年之久的南北对峙。

  隋朝虽短暂,但它上承南北朝之底蕴,下开唐宋王朝的艺术气质。

  作者为学者伉俪,合著《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