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创新优化顶层设计 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9 03:37 来源: 经济日报随着成都市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从2000年至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的常住人口从1003万人激增至1404万人。如此一来,解决城乡居民住房保障的任务就变得十分艰巨。为此,成都市坚持创新和优化“顶层设计”,建立起由公租房、廉租房、经适房、限价商品房构成的多层次多渠道住房保障体系。
“这下踏实了,终于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房子。”今年11月8日,在成都市今年第二次限价房公开摇号结束后,市民岑艳这样说。远离广西老家的岑艳来成都已有7年,得知可以申请限价房后,她跟丈夫便开始准备资料,很快就申请成功。“听说明年底就交房,等拿到房子,我们就立即搬进去。”岑艳高兴地说。
岑艳只是千百个受益于成都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普通人之一。针对住房困难群体的不同情况,成都市整合住房资源,创新保障方式,建立起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四个层次的阶梯式保障性住房体系。
“这套住房保障‘组合拳’确定了不同层次困难群体的住房保障标准,构成了制度层面的‘重叠边界’,让所有住房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都能找到合适的保障政策,实现了保障政策上的无缝衔接。”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成都市龙泉驿区为开发区产业工人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修在最好的口岸和地段——积极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向郊区(市)县和镇村延伸,是成都市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中的一个亮点。
2011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把农民纳入了住房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在住房保障覆盖全市城镇居民之后,成都市启动了农村“安居网”建设,出台《关于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将符合当地廉租房保障标准的农村家庭全部纳入廉租房保障,打破过去住房保障“重城轻乡”的格局,将覆盖面延伸到了广大农村。
截至目前,全市14个郊区(市)县全部建立了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今年8月份,郊区(市)县共建成廉租住房8200套、经济适用房2300套,在建廉租房5300套、公共租赁住房2.4万套。
随着住房保障面的扩大、群众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过去的住房保障标准会慢慢不适应情况的变化。成都市提出,必须使保障标准调整机制化、动态化,即时把合适的人群纳入保障范围,才能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为此,成都市规定住房保障标准要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每两年调整一次。比如,2010年,成都市将主城区低保家庭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标准由12元/平方米调整为14元/平方米。
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成都市开始思考如何确保符合保障条件的群体得到保障,如何确保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的保障对象及时退出保障范围。为此,成都市专门建立了由民政、房管、工商、社保、车管、税务和公积金中心组成的收入标准审核平台,将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与房屋产权登记系统、商品房上签约系统并联运行,形成街道、区房管局和民政局、市住房保障机构联合参与的三级审核机制。
截至2010年底,成都市4.1万户申请保障房住房的用户中有3.56万户得到了批准,查处了85户违规申请行为。有4955户顺利退出保障房。
成都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成都计划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8万套,2011年9月底,成都市开工各类保障房52210套,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随着“十二五”时期保障房建设的大规模启动,一个保障范围更宽、包容性更强、和谐元素更丰富的住房保障体系将逐步建成,也将进一步实现“应保尽保”。
(川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