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让调研成为工作的“导航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0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庄道秋通讯员苏言实

  

让调研成为工作的“导航仪”
助力光伏产业走出困局

  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江苏率先发展壮大起来的新能源产业,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多晶硅原料生产到终端的光伏电站建设,江苏省的光伏企业都有涉足,国内众多知名的光伏领军企业也都集中在江苏,有8家光伏企业在境外上市,5家企业销售排名全球前10强。去年,江苏省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988亿元,接近全国总产值规模的2/3,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光伏第一大省。

  但是从今年第一季度末开始,国际光伏市场遭遇重创,光伏产品价格急转直下,库存严重积压。多晶硅原料价格从年初的110美元/公斤跌到40美元/公斤左右;硅片价格从年初的30元/片跌到8元/片左右;电池组件价格从年初的1.8美元/瓦降到1美元/瓦左右。光伏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寒冬。

  江苏省工商联在调查中发现,光伏产业从导入期到高速发展期,只用了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此轮“寒潮”正是行业整合的开始。对外依存度畸高,盲目扩张等推动了行业调整期过早的到来,造成了光伏行业现阶段的困局。首先表现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推动中下游光伏产品价格的整体下调;其次是投资过度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增速远远超过需求增速;同时,国外市场波动影响产业预期,抛售库存进一步挤压企业生存空间,行业整合不可避免。

  针对调研结果,经过讨论,江苏省工商联向全国工商联,江苏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光伏产业发展报告的建议。

  第一,要坚持光伏产业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地位不动摇,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江苏光伏产业发展。尽管当前光伏行业“寒冬”提前来临,但未来发展前景仍然看好。江苏能否继续领跑光伏行业,在逆势中突破提升,既决定于企业对市场机遇的把握,也取决于政府战略引导的力度与决心。面对全国各地不甘落后的竞争态势和目前尚不确定的市场形势,必须搁置“高耗能、高污染”的无谓争论,快速摆脱部分企业倒闭、停产的困境,认真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坚定发展信心,发挥领先优势,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长远的目光谋划江苏光伏产业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第二,迅速组织调查研究,为政府进一步引导和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迅速组成调查组,深入地方和企业,摸清情况、了解事态,思考对策,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早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同时建议尽快召开主要光伏企业参加的座谈会或约谈会,政府主要领导要倾听企业的情况反映,汇集企业对行业的发展建议,细化和调整现有的政策措施,传递政府支持行业长远发展的决心,增强企业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三,加大政府支持,努力实现江苏由光伏制造大省向应用大省的战略转变。一是积极争取把江苏列为国家清洁能源应用示范省份。江苏从地理位置上说,发展光伏应用虽然缺乏青海、甘肃等地日照资源丰富的地理条件,却有就近取材、电力市场需求大、输电损耗小的比较优势,仍是适宜集中开发与规模应用的地区。二是率先出台光伏发电国家上网电价的江苏配套政策。对光伏企业在境内的沿海、滩涂、河道两边等闲置土地上开发建设的光伏应用项目给予电价补贴,并依据成本和收益测算,动态调整补贴价格,以价格杠杆撬动产业技术进步。三是启动公共建筑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凡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建公共建筑,如政府办公楼、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都应率先成为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的典范。

  第四,以国有资本驱动,吸纳企业、民间资本积极抢占国内外光伏应用市场。建议在非常时期,能果断地以国有资本驱动,依托产业链中游的技术和规模实力,吸纳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组建新兴的光伏产业投资集团。通过建立与银行、电网公司的战略合作机制,创新互动地解决好融资、并网等当前行业发展的重点难题,加快江苏省光伏产业向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和运营领域延伸。大胆开拓海外应用市场,加快进入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新兴光伏应用市场,力争用5-10年时间实现江苏光伏产业从光伏产品供应商向系统集成商和大型电站承包商的跨越。

  第五,顺势而为,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进行兼并整合。光伏行业大整合已经不可避免,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要放下纳税、就业等考核指标的束缚,积极引导相关困难企业走资源优化配置之路。政府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情况下,要顺势而为,不求企业所在,但求对行业有益,从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鼓励和支持成本控制能力强、产能规模优势大和节能减排水平高的企业实施跨地区的兼并整合。

  第六,采取务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切实帮助企业渡过发展难关。首先,通过政府协调,推动银企合作,对目前江苏省金融部门的信贷政策提出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指导性意见和收贷平衡、适当减贷的折衷办法,切实缓解光伏企业资金极度紧张问题,把金融政策挤压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其次,逐步建立产业政策导向、产业规模、市场需求、投资状况等重大信息的发布机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关注“双反”事件的进展,为江苏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公正的竞争权利提供便利条件和给予相应的协助。

  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江苏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营经济的重要产业领域,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推进城镇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转型发展,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和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解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新动态,找出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升级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探索民营企业在传统产业领域内转型升级的有效方法,江苏省工商联调研组先后赴淮安、徐州、江阴、太仓四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与呼。

  江苏省工商联建议:一要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统筹并举,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应像重视发展新兴产业、重视招商引资那样,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既重视增量资本的科学投向,又重视存量资本的优化提升,真正做到转升并重。建议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列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观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对传统产业实行分类指导,针对传统产业领域内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制定、优化产业扶持政策,提高各类项目资金的产业覆盖面,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更贴近市场、更符合企业实际。

  二要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社会资源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设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提高技术支持、人才服务、管理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担保、信息支撑等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将有利于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各类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引导、服务作用,以市场为纽带,以组织为平台,反映企业合理要求,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行业预警指导,引导企业趋利避害,鼓励企业联合发展,提升资源集聚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提升。创新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也是传统产业实现升级改造的根本动力。企业自主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制度创新等。

  力促现代服务业驶入快车道

  去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提出到2015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地的长期共识,对照上海、广东、浙江周边省份近年来服务业发展现状,江苏现代服务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一些制约性因素急需解决。江苏省工商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

  加强政府组织引导,发挥行业与中介组织的作用。建议江苏省政府在前期成立的省服务业领导小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各相关厅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协商制度,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服务业管理的日常工作,各地级市应成立相应的服务业工作领导机构。根据《江苏省服务业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加强年度绩效考核。进一步发挥江苏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等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共同打造“江苏服务”品牌。

  尽快出台统一的营业税差额征税办法,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军现代服务业。建议江苏省尽快出台统一的营业税差额征税办法,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相关企业对照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消除长三角地区的政策压力差,吸引民间资本按照现代专业化分工的要求,积极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力争在优势产业,如物联网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政策上有所突破,为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新的动力。

  江苏省工商联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等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制度管理真空、征税管理办法空白等新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听取相关企业意见,及时跟踪调查研究和逐级反馈,尽快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相关行业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建议江苏省以推进服务业分类管理、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加快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步伐为重点,去服务活动内部化,加快商务、政务活动中的培训、会务、招商等服务的社会化进程,逐步建立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树立“江苏服务”的崭新形象。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民营企业作为最大的企业群体,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最多、服务社会面最广泛、与基层群众联系最紧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江苏省广大民营企业以员工管理为主要抓手,主动融入社会管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是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江苏大部分民营企业建立了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与员工签订集体合同,保证员工工资合理增长,员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党组织、工会、共青团组织建设有序推进,员工素质不断提升,为社会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事业发展。投身地方社会事业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江苏广大民营企业,遵循“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原则,致富思源,回报社会,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事业发展,投身地方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地方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三是认真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课题。近年来,特别是太湖蓝藻事件以后,江苏广大民营企业积极从社会要求和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实际出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资源消耗,采取有力的环保措施,实现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

  四是各类行业组织丰富了社会管理创新格局。各类行业组织既服务会员企业,又联系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协同主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独特作用。近年来,江苏各类行业协会商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功能逐步完善,在服务维权、行业自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以政府职能转移为契机,主动承担部分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丰富和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

  发展证明,民营企业不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在推进民营企业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一是加强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和舆论引导。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的政府“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引导民营企业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建立民营企业与所在地社区社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邀请民营企业参加社会管理的相关会议,听取民营企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意见和建议,重视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加强舆论宣传,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模范典型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更多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经验指导。

  二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有效清除各种制度性障碍,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实现企业员工医疗、保险、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以企业为平台,为新生代就业群体提供技能培训和心理疏导,促进新生代就业群体健康成长。加强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将企业员工管理融入到地方社会管理之中,引导民营企业由生产管理向员工生活管理延伸,建立健全8小时外企业员工管理和服务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现集宿式、公寓式管理。加强地方社区与企业合作,吸纳新生代就业群体参与社区事务,缩减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促进他们在成为“企业员工”的同时也能成为真正的“社区公民”。

  三是提升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引导民营企业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有效执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合理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让企业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关爱,为新生代就业群体提供职业成长空间,畅通员工反映意见、建议和诉求的渠道,建立企业内部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安全生产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坚持诚信合法经营,推进民营企业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友好相处。

  四是发挥行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服务等方式,吸引行业组织进入公共管理领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自律职能,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吸纳行业协会商会参与食品药品市场安全治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督察工作,参与建立和完善价格、食品、药品、环保等社会公共安全的预警和应急体系,有效地防范和抵御因企业行为引发的新型社会问题。加强行业调查研究,及时将一些群体性、苗头性的事件向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和反映,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工商联开展调研工作要持之以恒

  伴随着江苏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江苏省工商联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桥梁、纽带、助手作用日益凸显,持之以恒的抓机关建设初见成效。联系行业成果交流、撰写年度论文、下企业锻炼、跟踪民营经济热点、难点问题已成为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其中联系行业成果交流使全体机关干部思想观念有了新转变,素质能力有了新提高,解决问题有了新成效,推进发展有了新举措,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

  据了解,从2009年起江苏省工商联要求机关每名干部联系一个行业,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篇研究报告,深入研究行业发展情况,每季度召开联系行业成果交流会,以报告发言,汇报联系行业成果,领导点评、同事讨论的形式开展。截至2011年12月,共成功召开10期,促进了干部提高学习能力,提升业务水平,增强干部适应发展形势的能力。

  江苏省工商联主席李仁指出,自机关干部联系行业交流会开展以来,交流会上汇报的行业涉及太阳能光伏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产业、服务外包业、零售业、民办教育业、玩具业、房地产业、美容业、物流业、医疗器械业、陶瓷产业、电子商务业等诸多行业。也有联系工商联实际工作,选取自己关心的某个问题,如行业商会的建设、知识产权的保护、“新36条”的解读、民营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是形式丰富,专业性强。随着机关干部联系行业成果交流会的一次次顺利召开,交流会的形式也不断创新。由一开始的照本宣科到图文并茂的PPT课件讲解,通过详尽的数据展示、鲜活的案例描写、直观的图片说明,形式丰富,成效显著。

  其次,增强了机关干部自觉关注行业发展,实际联系工作的能力。行业发展是宏观经济的组成部分,工商联工作必须关注行业发展,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行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发挥好工商联作为政府服务和管理经济的助手作用,为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机关干部联系行业成果交流会的开展,机关成员选取某一行业,深入研究,并联系工商联实际工作,进行思考,提升了机关干部对经济形势、行业动态的认知水平。

  同时,机关干部联系行业延伸拓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关干部联系行业成果交流会的开展,带动了建设学习型机关一系列措施的形成和完善,形成了学习成果不断延伸拓展并转化为工作实效的良性循环。2010年4月,江苏省工商联机关下发了《关于认领<江苏民营经济中长期研究课题>的通知》,文件确定了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支柱产业、企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体系、宏观政策5个方面32个问题,要求机关干部每人认领一个中长期研究课题,深入研究,定期汇报交流。此外,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每年轮流选派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的机关干部深入到企业学习锻炼,熟悉企业运营管理流程,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为更好地从事工商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未来工作,李仁认为,第一,要进一步营造工商联机关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机关干部应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引导式学习为创造式学习。工商联机关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机关成员加强学习,营造工商联机关浓厚的学习氛围,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提升机关干部素质,提高机关效能,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储备智力。

  第二,树立自觉学习、终生学习理念,不断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工商联机关应不断创新学习载体,鼓励机关成员自觉学习、坚持学习,形成学习为了工作、学习促进工作、学习提升工作的学习理念,从而为不断拓展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深度,更好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理论学习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工商联工作的有力举措。工商联机关干部要围绕民营经济的发展开展理论学习,围绕解决广大民营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理论学习,并在求新、求真、求深、求实上下工夫,对照工作实践,不断深化理论学习的成果。要学习消化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与企业有关的政策,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享受有关政策;要研究学习民营经济各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最新动态,发觉行业发展中的科学经验和存在问题,从而更切实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进一步开拓思路,完善联系行业成果交流的方式方法,扩大交流成果。要进一步丰富机关干部联系行业成果交流会的方式方法和形式内容。例如,可将成果交流活动与机关其他学习活动相结合,创造更多形式开展学习交流;可加强与行业商会、相关企业的交流联系,组织机关成员组成专题研究小组,积聚人力、分工合作,对行业、企业进行长期、持续、实地的跟踪调查研究。要通过多种形式、各种活动,将联系行业成果交流会的成果不断扩大,使其在推进工商联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机关组织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交流会不是终极目标,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尤其要注重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形成参政议政的提案、社情民意以及向上级报送的调研报告和典型宣传的素材,使调研成果尽可能被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采纳、应用,从而推动工商联的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联系行业交流作为省工商联机关的一项基础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贯以始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