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0 03:0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法院判决书
怎成“内部文件”
■ 新华社记者 徐海涛 程士华
安徽省凤台县一企业老板向该县公安局一副局长行贿一案近来在安徽省全椒县人民法院宣判,但该案判决书却变成了法院“内部文件”。
这起贪腐案件,据当地群众讲,是安徽省凤台县的某企业老板向该县公安局一副局长行贿,借助其职权为黑恶势力“摆平”多起持枪打伤群众、开赌场的案子,引起当地极大民愤。如今,该案已在全椒县法院审理并宣判,但记者联系了解判决结果时却遭遇种种搪塞推辞,从“判决书是内部文件”到“案件敏感”,令人匪夷所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要求裁判文书应遵循依法、及时、全面的原则公开,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作为这起贪腐案件,根本谈不上涉及国家秘密,案件已审理却不公开,如何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如何确保涉案者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令人忧虑的是,类似做法近来在安徽多次出现。马鞍山市公安局原局长程李明受贿案,此案宣判后拒绝向媒体提供判决书;芜湖市中级法院一审 “白宫书记”张治安案,更拒绝媒体旁听报道。
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创新司法公开方式,以公开促公正,甚至涌现出“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如今个别基层法院对公开信息不及时,处置过于随意,这种做法极大地损害着相关部门的威信。
司法公开不仅能彰显正义、震慑犯罪,还有助于形成舆论监督来规范司法行为,改进司法工作。防止截留、歪曲、变味,通过一件一件让群众“看得见”的案件审理,才能做实社会公正底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让法律利剑永悬足坛
■ 新华社记者 杨明
一场旷日持久的中国足坛反腐大行动12月19日揭开了审判大幕。
这次的足坛反腐自上而下,决心大、力度强、历史罕见;有高层的空前重视,执法部门的坚韧执着,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声援,最终形成了一场足坛“灭丑”大围剿。除了裁判之外,腐败官员、俱乐部高管、违法的中间人,以及行贿者,假赌黑家族的“牛鬼蛇神”全部一锅烩,在法庭上实现了“大团圆”。
中国足坛腐败由来已久,腐败已经从根烂起,蔓延到足坛各个角落。失去监督的公权力和形同虚设的规章制度,在权钱交易的黑金面前一触即溃。南勇、谢亚龙、杨一民、张建强等这些昔日在人们印象中人品不错的官员,涉嫌知法犯法,操纵比赛,利用手中权力疯狂受贿,将绿茵场变成敛财的逐利场。与此同时,中国足坛假球、赌球、黑哨泛滥,球迷心寒彻骨,中国足球跌向深渊。
中国足球病入膏肓和足坛这窝腐败分子的恶行和污浊的足坛环境绝对有因果关系。这次的审判是亡羊补牢之举,也应该是法律全面介入足球的开端。以往教训证明,足坛反腐绝不能只拍苍蝇,不打老虎;也不能一曝十寒,见好就收。必须要建立长效的反腐机制,使反腐常态化、制度化,使法律利剑时刻在足坛高悬,威慑永在,这样,才能使足坛腐败不致出现反弹,才不会使“一个龚建平倒下去,上百个龚建平站起来”的情形再现。
另外,应该看到,严刑苛法虽然可以威慑违法分子,但完全依靠刑罚这种法律最终救治手段,依然不够。既要有严刑峻法的威慑,也要加强道德品行教育,真正的治本要从治心开始。如果水被污染,鱼很难不得病;如果空气被污染,肺想健康亦难。
足坛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提升全民族道德水平是比抓一批腐败分子更艰巨、更长久的挑战。审判这批足坛丑类是大快人心事,但仅抱着看热闹心态则不可取。在痛斥这些丑类的同时,也要拷问自己的内心:我是否能战胜贪念,坚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