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魏建国:市场换技术是正确决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1 01:0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郭丽琴 王璐

  在入世十年的当口,有一个命题颇为引人注目,就是对于过去十年“市场换技术”战略的评估,以及与此相关的加工贸易政策是否可持续。

  围绕这个话题,不少学界领袖甚至决断性地作出“市场换技术”整体就是失败的结论。然而,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政策,其亲历者却不能认可此种观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曾任商务部副部长,负责过包括国务院机电办主任、纺织品配额谈判,加工贸易政策,“走出去”等一系列相关工作。日前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指出,入世十年,中国最大的变化是成为了一个出口大国,“市场换技术”、“加工贸易政策”等比照当时的历史时期,都是正确的决策,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企业自身缺乏再创新的动力和战略眼光。而未来十年,中国的加工贸易必然会随着国力的增强,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入世十年打下出口大国基础

  第一财经日报:你怎样评估入世以来中国的变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可否举一些你亲身经历的例子?

  魏建国:入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改革开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我举一个纺织品的例子。在入世前,中国虽然是纺织品大国,但是受到了各个方面的限制。那时候,商务部很多部门的工作都是关于纺织品的主动配额和被动配额。主动配额,就是自己对自己的限制,生产100万件产品,只能出口1万件;被动配额,就是美国、欧盟给我们压的,即使我们自己同意放开出口,对方也不让我们出口。这种约束,主要来源于《纺织品和多种纤维的协定》。通过入世,我们才解除了各种限制,纺织品出口获得了井喷。

  不仅是纺织品,入世以后,通过开放,机电产品出口也让人惊讶。我从1999年开始担任国务院机电办主任,到任那一天,时任副总理吴仪问我,能不能让中国的机电产品和高科技出口突破800亿美元?我记得很清楚,当年出口额是769亿美元,我回答说,一定要突破1000亿美元。到了2000年,这个目标实现了,出口刚刚达到1025亿美元。如今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接近1万亿美元!

  再说说产品出口的结构,1973年,我担任中国驻摩洛哥使馆商务处的翻译及公证人员的时候,每次到港口接船,有分别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一大一小两条出口船同时驶入港口,卸下来以后,中国这个船很大,稻草裹着的石器、三合板的大箱子,一米见宽,里面的货物有散装茶叶、打气筒、车灯、链条、扳手,还有车轮等;而日本卸下来的则是高清晰度的电视机,那时候很流行的磁盘、录像带、录音机、汽车、平板、手推车、起重车等。当时我就想,什么时候中国的产品像日本这样出口机电产品到非洲,到世界各地,那就不错了,因为中国大船的货物价值不到日本船的十分之一。现在我们向非洲出口什么呢?汽车、轮船、飞机等。我们还帮尼日利亚发射了卫星。

  加入WTO以后,虽然我们还不是一个出口强国,但是,出口大国的基础打下了。比如,纺织品的竞争,包括加工贸易的发展,解决了我们将近1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日报:入世之前你也深入参与过这样的谈判,当时中国的主要忧虑是什么?经过这十年,这些忧虑还存在吗?

  魏建国:当时我参与的机电产品谈判里面,关于汽车的进口争议很大,最大的忧虑就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不起来。而当时整个中国谈判团最担心的,就是对汽车产业和农业的冲击。

  事实证明,经过十年,汽车工业的发展超出了我们原先的忧虑。汽车价格开始逐步平民化,选择也开始多样化。

  包括电信的增值,包括进口的大片,我觉得都不是大问题,都影响不到老百姓的生活和中国产业的发展。

  当然有人看法和我不一样,说我们“市场换技术”是失败的,不该拿市场换技术。

  客观评价“市场换技术”

  日报:那你怎么看待市场换技术的得失?

  魏建国:从根本上说,市场本来就是要害。中国这么大市场就是个巨大的财富,确实是个要价的筹码。

  我们讲换技术,说句老实话,太天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把最先进的最好的技术给你。当时市场换技术,我们换来的都是低端的技术,但是能换来已经很不错,到现在美国、德国也没有把最新技术给我们,这是人家的“看家宝”,怎么可能给你,很幼稚的想法。

  我们通过“市场换技术”解决了就业,学习到人家的管理技术,品牌的艰辛历程,也明确了我们自己的方向,就是一定要自主创新,所以温家宝总理讲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三个方面的,而不是说把人家技术买下来以后就不要什么创新了,这是非常狭隘的,技术是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日报:我能不能这样总结一下,你认为“市场换技术”战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我们企业没有再创新?

  魏建国:对,我觉得更大的问题来自企业自己,就是没有再创新,而且说句老实话,我们换技术,是在我们没有掌握技术的情况下,换来低端的或者被淘汰的技术,这就很满足了。你毕竟有这个技术过来了,不然你什么都不知道。就我曾经管理的业务来看,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企业后面没有跟上,引进技术之后加大研发力度。

  一定要搞自主创新。现在做得很不错的中兴、华为公司,最困难的时候都找到我,那个时候他们市场开拓不了,希望我能把他们推出去。当时是1992年,他们刚刚起步,我帮助他们做的第一批对非洲投资,大约投入了10亿元。现在他们对非的投资量都是四五十亿元,每个公司在非洲达到了两三万员工,而且大部分都是当地人员。其中,华为在非洲的销售额接近100亿元,中兴大约为60亿元,仅仅非洲这一个地方,就占了他们整个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

  当时,我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搞创新,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他们现在整个的申请专利的数量,在国内是第一、第二,在世界上是第三、第六。从他们的例子来看,市场没有给人家,也换来了很好的技术。

  我们要做“哑铃式”企业,就是生产阶段细杆子,人比较少,两边粗的,一头是研发,另一头是营销,以及大批的售后服务。

  所以任何战略,都需要一步步来,不能否定前面市场换技术,这是一个过程,要进行客观的评价。问题出在后期的工作上,我们有的企业,看到引进了生产线在盈利,就没有考虑到长远战略,没有做到加大研发,做好自主品牌。这一点我们跟韩国、日本比,做得较差。

  我们要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不能拿现在的情况来否定当时的政策,现在看起来这个政策是对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和外国投资者对市场的估计也不是这样的。外资最早到中国来,其实不是看中市场,而是看中低成本,再做转口贸易。比如,十年前,以LG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开始逐渐把投资转口型变成投资市场型,现在三星在中国有上万员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外资吸引力还是很强的重要原因。

  加工贸易还将长期发展

  日报:与市场换技术话题相关的是,现在也有一些人对加工贸易政策提出了一些质疑,是否能够真正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不是可持续,你怎么看待这种质疑?

  魏建国:加工贸易是一种贸易方式,目前能够达到把中国变成世界工厂,我觉得已经是不错了,问题可能在于我们的加工贸易大多还处在低端。

  而加工贸易,用市场换技术难度比较大,因为它事实上是产业的最下端,解决的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慢慢会走向高端的,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历史,这不能够跨越。

  这个技术含量更高的环节我们也在成长中,我们把贸易方式写进了“十六大”文件,原话就是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的技术含量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来,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承接低端到终端再到高端的加工贸易,有个过程。把加工贸易升级到一种比较高水平的,在微笑曲线的高端,而不是最底端,这是我们的任务。

  我不同意一些专家学者的看法,认为中国的加工贸易以后不要发展了,顶多有也就是三五年,必须淘汰一些到国外去。这个是不对的。加工贸易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最主要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国情是什么?人多地少,目前教育还没有普及到每个农民都有高超的技术的时候,他们只能做这些事情,来的钱是最快也是最多的,这个是市场经济。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仔细,在加工贸易上,发挥了突出作用,这一点我们要看到。我认为只要国情存在,加工贸易始终存在。

  魏建国简历

  ●1947年3月生,江苏省镇江人

  ●1972年7月~1973年5月,北京外贸学院干训班学习。

  ●1973年5月~1973年12月,外贸部二局工作。

  ●1973年12月~1978年8月,驻摩洛哥使馆商务处工作。

  ●1978年8月~1980年11月,外贸部二局工作。

  ●1980年11月~1984年11月,驻突尼斯使馆商务处工作。

  ●1984年11月~1988年12月,经贸部二局干部、副处长。

  ●1988年12月~1992年9月,驻加蓬使馆商务参赞(正处级)。

  ●1992年9月~1993年4月,经贸部西亚非洲司副司长。

  ●1993年4月~1994年5月,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副司长。

  ●1994年5月~1997年6月,挂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经贸厅

  厅长、党组书记。

  ●1997年6月~1998年8月,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司长。

  ●1998年8月~2003年3月,历任外经贸部人事教育劳动司

  司长、部长助理、副部长等。

  ●2003年3月~2008年4月,商务部副部长

  ●2009年4月至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