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从炒经济转向夯牢实体根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1 01:0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又到年关前后。今年这个岁末,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由于经济的波动造成了社会稳定方面的隐患。新华社记者在最近的一组调查中发现,由于拖欠工资引发民工讨薪,企业停工导致工人失业,以及高利贷崩盘使部分人群卷入债务危机,诸多社会矛盾呈积聚和扩大趋势,这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这些隐患轻忽不得。原因至少有三:其一,年关前后,本是家庭团聚、欢庆新年之时,但因经济波动带来的失业或民工讨薪等问题,必会破坏节日期间本应有的温暖与喜庆氛围;其二,民工讨薪、企业停工,以及高利贷崩盘等问题,一旦产生叠加效应,后果较为严重;其三,这些问题,跟中国经济面临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并非都是短期问题。

  由此来看,要过好这个年关,先要拿出积极的防范办法,针对上述诸多冲突与矛盾,分清短期与长期问题,求得缓解和突围。比如,对于那些脆弱的受害者(他们的收入水平往往也处于金字塔的底层),包括大量被欠薪的民工、被辞退的临时工,以及城市困难职工等群体,要有有效的帮扶举措。所谓“送温暖”,就是要在这个人群感觉到不温暖的时候,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部分一线工人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有工作却不能及时拿到薪水(欠薪),也表现在经济波动形势之下企业运转困难实施裁员(失业)。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中低收入阶层有一份能够按时领到薪水的工作,社会矛盾就不太会严重激化,维稳的压力就不会像当下这么大。当然,诸如拆迁、违规占用土地等方面出现的行为,也常常是使社会矛盾尖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同样也给维稳带来了压力。

  在这个意义上,短期内稳定企业主情绪,避免企业的大规模停产(特别要防范那种多米诺骨牌式的企业破产现象发生),颇有必要。同时,也要对民间金融行为进行规范和疏导,地方政府应及时处理好由民间债务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颇有必要。

  当然,这些举措都是短期性质,长期而言,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确保中国企业在一个法治化的市场环境中竞争生存,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也一定是民众安居乐业的社会。

  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显得尤其迫切,即部分资金似乎越来越趋于投机,大有“掏空”实业基础的危险。一个经济体要保持稳健的发展,必须建设高效率的金融资本市场,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但国民经济的基础,还在于实体经济的繁荣与健康。实体经济的地基不牢,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厦就摇摇晃晃,失业率大增,就是必然的了。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一基调,充分表明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于当前中国整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而我们知道,过去几年间,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问题,如一些企业主没心做实业,“都想赚快钱”,炒房、炒矿、炒钱(放贷),结果资产越炒越高,风险越积越多。有些企业甚至通过“实业钓鱼”,以实业为担保获得贷款用于其他领域的套利中。

  无疑,缓解一个年关前后的短期矛盾并不难,难的是治愈“沉疴”。当前一个重要命题,即是需要多管齐下引导资金“回归”实业。这同样需要多个层面的突围,一是打开实体经济盈利空间,主要通过破除垄断来保护实体产业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挤压“炒”的空间,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楼市宏观调控,便是推动实业回归的一个前提;三是为实体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一个真正讲法治的“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另外,现有金融服务体系和监管模式仍须不断完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两天在江苏考察,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得相当中肯——“金融机构要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家应当是企业家,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而应该是伙伴关系。”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也是一件紧要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