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两份工防坐吃山空 石油富国巴林节俭度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1 15:0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环球时报》记者去巴林采访前,以为这是一个躺在油井上舒服生活的阿拉伯国家,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巴林跟其他海湾石油富国不同,虽然有油,却是个“节俭”度日的国家。
满大街都是日本车
巴林国土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是亚洲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当地最有名的是“一棵树、一口井和一座桥”,“一棵树”指的是一棵在巴林南部干旱荒漠上生存了400多年的“生命之树”,“一座桥”是指连接巴林和沙特的法赫德国王跨海大桥,而“一口井”就是巴林在1932年打下的海湾地区第一口油井,成为巴林作为石油富国的见证。不过,巴林人用起石油,一点也不大方。
阿拉伯人爱骆驼,过去喜欢赛骆驼,今天的阿拉伯人则非常迷恋汽车,喜欢飙车,以至于把F1方程式比赛也搬进巴林。尽管巴林盛产石油,但悍马这种高耗能的汽车在巴林街头却并不多见,满大街跑的都是日本车。一次记者在乘车高峰时堵车,发现旁边的车道上排着各种日本产汽车,无论是巴林本地人还是外籍劳工,开的都是日本车,原因就是日本车耗油少。对此,巴林赛车场的首席执行官谢赫 萨尔曼说,“虽然速度也是阿拉伯文化之一,但巴林人的车却越坐越小。”
海湾国家个个都算得上是石油富国,国民经济严重依赖油气资源,而巴林虽盛产石油,但却很会利用别国的石油资源。利用从邻国沙特进口来的石油,巴林建起了石化精炼工业,靠出口成品油发家致富。凭借廉价的油气资源,巴林还早早打起了发展制造业的主意,建起了亚洲最大的铝厂之一“阿尔巴”,原料仍然是“借”,从中国、澳大利亚进口铝土矿,加工后再出口到海湾各国。
(责任编辑:杨海洋)
花盆也装滴灌喷头
巴林地表几乎是遍地黄沙,植被很少,传说当年的第一口油井就是在沙漠中找水挖井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的。由于水比油贵,麦纳麦市尽管现代化程度很高,但是很少见到大块的人造草皮,整个城市就像是在沙漠里抠出来的。有意思的是,即使是一些位于城区的写字楼,大厦内现代化设施齐全,但一出大楼,就要在沙漠里行走。我们曾参观华为公司在当地的总部大楼,楼下就是空旷的沙漠。他们自嘲说,自己住的是“沙景房”。
为了用好水,几乎在所有可见的绿植旁,巴林人都装置了成套的滴灌设备,甚至在采访一家公司时,我们还在会议室发现了一个花盆,这个花盆里也有两个滴灌喷头,用来随时提供植物所需要的水分。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厂区时,还特别骄傲地展示了他们利用工厂废水循环处理在沙漠中积聚起来的人工湖,并特意嘱咐我们下车拍照留念。
不少巴林人有第二职业
在记者印象里,不少阿拉伯国家都富得流油,本国人无需辛苦工作,只要分享石油财富就行,但巴林绝不是这样。与邻国不同,巴林人很早就认识到资源有限,只躺在油井旁不会有长久的好日子,所以本国人一方面对资源非常“节省”,另一方面也非常勤劳,很多人都有第二职业。我们的司机是巴林本地人,他除了开车还卖过各种小商品,拥有自己的小买卖;而一路陪伴我们的向导阿里除了本职工作还经营着一家理发店。
巴林人反对依靠石油财富坐吃山空,据了解,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远见卓识的巴林政府就开始着手于扶持和发展石油经济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金融服务、化工、铝业、旅游、物流等。到上世纪70年代,巴林就已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转变。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这些产业不仅发展得颇具规模,还几乎成为了代替石油产业的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一位在当地长期工作的中国人告诉我们,法赫德国王跨海大桥的存在方便了大量外国人来巴林度周末和娱乐消费,既让巴林成了沙特等国家的后花园,也让巴林人的勤劳和邻居的安逸形成了鲜明对比。(记者 曹磊)
(责任编辑: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