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徐国芳的高低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1 17:37 来源: 《商界》杂志

  文/本刊记者 白 灵

  高调高调得过分,低调低调得惊人,徐国芳是中国千万个企业主中的一个奇怪的另类,同时也是一个孤案。

  然而,这个另类的企业家,似乎正在为珠三角地区,甚至整个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提供一种可能性——一种改变人们传统认识、改变中国制造命运的可能性。

  《商界》记者起初对徐国芳感兴趣,完全是出于猎奇的心态。我们很难想象,这个蜗居在“血汗工厂”中的东莞老板,怎么能写出一本叫做《再给中国二十年》的书。用一位专家评价来说就是:“口气很大嘛,像是国务院总理说的话”。

  在接触徐国芳之前,与财经评论员东方愚闲聊中的一句话令人颇为震惊:“以前我们总会给东莞贴上很多标签:血汗工厂、黑心老板、草根商人……但这个商人颠覆了大多数人对这座世界工厂的认识。”

  事实上,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徐国芳都是中国企业主当中的一个另类。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出现,似乎正在为珠三角地区,甚至整个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提供一种可能性——一种改变人们传统认识、改变中国制造命运的可能性。

  在低调与高调之间

  慈善其实是很私人的决定,再说,盲目拿美国的榜样来鞭策中国富人,我觉得不合适,也不适用。现在活跃在舞台中央的中国企业家,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但美国不一样,百年老店很多,在这样的情形下,财富观、慈善观并不具有可比性,其实也没有交流的必要。——《再给中国二十年》

  在介绍《再给中国二十年》这本书时,徐国芳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作为一个后生晚辈,作为一个企业工作者,我并不是权威和专家,只是说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徐国芳不想高调,他做的事情在旁人眼里却显得异常“高调”。就在这本书的发布会当天,他包下了整个广州购书中心(微博)的畅销书大厅。一位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做这个事情的费用太贵了,还要动用各种关系才行。”而另一位广州当地的记者也提到:“购书中心的大厅一般不会为企业家举办这样的发布会,就连当年王石(微博)的新书签售会,也是在六楼办的。”

  面对云集的媒体,徐国芳提了一个要求:“请不要问与书无关的问题,这样会有替我个人和企业做宣传的嫌疑。”而在发布会之后,他只是安排所有的媒体去工厂参观,而婉拒了进一步采访的要求。经过多次沟通,他才同意与记者面谈一小段时间。

  事实上,这已不是徐国芳第一次拒绝接受采访。在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佛山小悦悦事件中,徐国芳闻之此事“当时感到非常生气”。在10月17日凌晨,他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http://weibo.com):“我愿出50万元人民币奖励举报第一个肇事者的人,说到做到。请有正义感者转发,以便帮助破案!!!假如肇事者能迫于压力自首,这些钱将分别用于治疗受害者,奖励当事拾荒者,捐助见义勇为基金。”

  而就在徐国芳捐出这笔钱的当天,媒体蜂拥而至,他同样拒绝了所有的采访要求。仅仅同意了一位记者的随行——为了请他见证这笔钱确实落到了实处。在完成捐助之后,他也要求该记者不予进行任何报道。

  在我们看来,徐国芳就连做企业也很低调。在东莞厚街这个家具重镇,道路的两旁挂满了各式各样家居产品的广告牌,唯独没有“楷模家居”的广告。他所经营的这家企业,几乎从来不做任何广告,“在许多分厂,我甚至连牌子都不挂,久而久之,熟悉的人都知道,那些路边没有挂牌子的厂房,就是我的。”

  然而,这个不做广告的企业却有着很好的口碑。在徐国芳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他与陈佩斯、蒋雯丽等明星的合影。一位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很多电视广告里面都用的是我们的家具,在最近的热播剧《男人帮》中,孙红雷家的大书柜,也是我们的产品。”

  这一切看上去似乎充满了矛盾,却又显得如此的自然。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徐国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商人?

  你不能在这里永远打工

  事实上人才最多的地方,在“世界工厂”里。一位普通工人在行业里积累几年,成为一位熟练的工人,或者是带一个团队,爆发自己的创造力,这种励志型的故事才是最感人的,令人鼓舞的。——《再给中国二十年》

  徐国芳的经历颇多波折,这个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企业家,最初是一名军人。后来从过政、做过房地产公司的高管、为企业做过管理咨询。“后来还是想自己创业”,又当起了床垫经销商。直到2003年,他才从西安来到东莞,办起了家具厂。

  短短八年时间,徐国芳就将这家企业做到了行业前三名的位置。当记者问他,“你认为你的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企业文化。徐国芳说:“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是‘挂在墙上’的,而我的企业从来不挂标语。”

  徐国芳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每当有新员工进入企业,他都会告诉对方,三年之后,你要自己出去当老板。而员工的回答通常是:“徐总,我不想当老板。”很多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员工培训,很多的培训都是教授员工技巧或者是销售能力。但徐国芳所做的是,他每年都会包下一个酒店,组织上千名员工,亲自花整整两天时间讲一堂励志课——《唤醒你心中的巨人》。他要将自己的创业理想,带给所有的员工。

  同样的,在大多数企业,都会将最优秀的员工派到一线去,拼命为企业争取业绩。而徐国芳却每年让最优秀的员工都停下手中的工作,全部召回总部,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他常常要求自己的员工:“你不能在这里永远打工,你不能永远当一名普通工人。”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成功者。”徐国芳告诉记者,“我们有好几十个员工都出去自己当了老板,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也不在少数。”在他看来,如果自己的员工没有理想,就不会真正用心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员工不提升自己,就很难摆脱自己的命运。

  在这家拥有3000名员工的企业中,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学校——楷模学院。每周二和周四晚上,徐国芳都会把员工集中起来到教室中去学习,在培训中,他很喜欢给员工们放一首成龙演唱的老歌——《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他还要求员工每个月至少要读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还要到学院的讲台上去演讲。

  “在我的企业里面,我能感受到员工们真心努力地工作,他们不是在为我赚钱,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在奋斗。”对于徐国芳而言,最让他骄傲的事情,不是企业做到了多大,而是他真的改变了一群中国草根产业工人的命运。

  没有英雄,只有团队

  “敢与人分天下,才能得天下”,这是我的一个信条。前半句的“天下”主要指的是疆域、财富,而后半句中得“天下”则包含了人心。——《再给中国二十年》

  徐国芳最欣赏的三位企业家分别是柳传志、任正非和马云(微博)。因为这三位企业家有着一个共同点:为什么柳传志从来没上过什么富豪榜?为什么马云最近两年才出现在富豪榜上?为什么任正非在富豪榜上的排名是300位之后?

  他认为,尽管联想、华为(微博)和阿里巴巴(微博)都是伟大的中国公司,但是由于他们的创始人都是小股东,所以并没有在富豪榜上名列前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伟大的企业家,或者说,正是他们的这种甘愿做小股东的精神,使得他们成功或者更为成功了。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徐国芳突然用手指着周围的员工说:“你看看他们,他们都有我公司的股份。这个世界上没有英雄,只有团队。‘天下’要大家一起来坐,来分享。”他还告诉《商界》记者,在自己最近成立的两家科技公司中,直接先拿出20%的股份分给大家。至于今后还有新的员工加入,他会慢慢把自己的股份都拿出来,“我就想做一个小股东,没必要控股。”

  在楷模这家企业中,徐国芳坦陈,自己每天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抓产品,琢磨如何去迎合顾客的需求。很多具体的业务,他都会交给下面的人去打理。至于第二件工作,“就是和最普通的员工待在一起,去关心他们”。

  每年寒暑假,徐国芳都会把员工的亲属接到工厂里来和家人团聚,甚至为他们举行各式各样的晚会。此外,他还有一项更为令人意外的措施:在公司内部,他不但允许,还鼓励员工在这里谈恋爱,如果两个人结婚了,只要两个人的工龄都超过一年,他就会给他们一间夫妻房居住。

  最近几年来,总有一条新闻在刺激着中国企业主们的神经——民工荒。而在徐国芳的工厂中,却从来没缺过工。每到春节,他的工厂门口都会排上几百人。“我们从里面挑,进得来的,很高兴,进不来的,只能去别的厂。他们还抱怨我们为什么不把他们招进来。”

  在他看来,民工荒甚至是一件大好事。民工荒的出现,说明目前对民工极端不利的恶劣环境有了改变的希望,说明前两代民工无法受到教育、代际传递的贫穷有可能得到扭转。只有那些真正能够吸引到工人的工厂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徐国芳坦言,他希望能把这家企业打造成“能让员工终身依靠的企业”。实际上,在当天的新书发布会之后,他还邀请在座的专家学者搞起了一个论坛——中小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一方面,他极力呼吁中国的制造企业要摆脱血汗工厂的轨道,肩负起自己的道义与责任;另一方面,他又在自己的书中这样写道:“可你们哪里知道,他们为创新而付出的代价?哪里知道,因为那些‘血汗品牌’的盘剥,他们想给工人涨工资也涨不起来?”

  的确,这是一位企业家的呐喊。

  被误解的东莞

  学者们都在叫嚷,中国制造企业没有创新意识,你以为他们不明白?不想创新?他们绝对比你懂,也很着急,作为一个企业家,谁不想拥有自己的品牌,谁不想搞创新,但哪里来的钱?钱都被老外挣走了。所以说,并不是我们中国的雇主,或者说中国的投资者、企业老板不愿意负社会责任,是没有办法——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的消费者,以及工厂里的工人,其实都是受害者。——《再给中国二十年》

  作为一个来自“世界工厂”的老板,徐国芳并不害怕环绕四周的“倒闭潮”的传言。在他看来,很多小企业一定会被淘汰掉,这也是各个行业发展的一个规律。

  他认为,中国原来的电器行业是有5万个电器企业,现在不到200个企业,光一个美的就可以把这些小厂全部吃掉。原来涂料行业有2万多个涂料厂,现在全国加起来就两三百个。而现在在家具行业中,不可能还继续存在5万多个厂,但是也不会像电器那样集中,因为家具多样性的需求特征,就像服装一样,估计会压缩到七八千个。

  “说这句话的人,你来过东莞吗?我就在东莞,为什么没有看到周边倒过什么工厂?当时东莞有一个大型的玩具厂倒闭,其实跟金融危机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这个玩具厂的情况我很了解。它的问题出在盲目投资、扩大;倒闭的时候恰好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所以大家就把原因归到了金融危机上,最后便形成了沸沸扬扬的多少多少家企业关门的传言。”对于外界传言的经历了金融风暴的东莞不行了,企业大量倒闭,他嗤之以鼻,“一些工厂老板害怕撑不过去,就开始辞退工人回家。结果呢,半年后大量订单又回来了,东莞工厂的开工率又高了起来,而先前一些辞退工人回家的工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招不到工。于是紧急又与已经回老家的工人们联系,问愿不愿意回来。其时不少工人转到别的厂里了,而有的工人回家后暂时不想再回来了。”

  事实上,正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徐国芳不但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反过头来,还收购了几家工厂,其中甚至包括一家五金厂,让自己的产品与质量控制都延伸到了产业链的更上游。

  在这位东莞老板的眼中,这个城市的制造业解决了1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外界所谓的一些转型升级,甚至呼吁淘汰制造业,更是不可思议。徐国芳最认可的是,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提出的观点,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是要舍弃制造业,而是要提高附加值,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我们企业的盈利能力,能顶上一个做到四五百亿元的企业,而且他的风险还大。也就是说,我们的制造业还有大量可以提升的机会。”而他自己,一直抱有一种实业兴国的情怀,“东莞显然不能只搞所谓的高科技。”

  从徐国芳这个普通的东莞老板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情怀。甚至有同行戏言:“这是一本企业界的《中国不高兴》。”当曾经饱受诟病的制造业主身上呈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智慧与担当,无疑,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企业家的未来和希望。

  编 辑 赵代波(微博)

  E-mail:zhaodaibo@vip.sina.com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