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云南农业综合开发促农增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2 09:14 来源: 商务部网站

  改田换地奏出丰收曲 云南农业综合开发促农增收

  隆冬时节,昭通市昭阳区青岗岭乡5000多亩的农业综合开发暨生物多样性高产示范样板基地里,四横四纵的机耕道上,满载的拖拉机、三轮车、牛车来来往往;一望无际的包谷地里,不断传出农民扳下大穗大穗包谷的“噼啪”声和他们的欢笑声。像这样由土地“变革”奏出的丰收乐章,在云岭大地随处可见。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硕果累累:农业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农业结构得到大幅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为我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了一条重要途径。

  综合开发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投入29亿多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91.7万多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5224.6万公斤。轰轰烈烈的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点燃了一场场土地“变革”。

  2006年冬,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曼杭混村小组的一栋傣家竹楼里热气腾腾,一场关乎全村命运的讨论会正热烈地进行着。经过村干部、户主的集中讨论,按满全村群众鲜红手印的土地统一整治“同意书”交到了县政府。农业综合开发的崭新模式——“曼杭混模式”由此诞生。

  “曼杭混模式”扭转了“空壳村”集体经济和村内公益建设的窘境,调动了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探索出适宜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产业生产的有效形式。

  2009年,我省启动实施2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年,昌宁县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县,两年来,该县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2712万元,开挖衬砌田间排灌沟21.14公里,配套建设田间机耕道路11.94公里,田间排灌沟渠20条18690米,举办核心样板2000亩,20000亩高标准农田应运而生。如今,笔直规范的道路、沟渠,生机盎然的稻田与乡村、县城浑然一体,一个集观光农业、优质高效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区初具雏形。

  做强产业 突显云南特色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2亿多元,建设优势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达159.08万亩,加工转化农产品24.36亿公斤,年新增总产值83.28亿元,年新增增加值23.34亿元,新增利税8.69亿元,直接受益农户86.5万户,376万多人,农民纯收入新增总额21.61亿元。

  从2003年开始,省农开办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成了集中连片的咖啡基地5万多亩,打造出全国规模最大的咖啡加工企业。截至2010年,德宏州已经开发种植咖啡15万亩,带动农民近20万人。

  农业综合开发,推动着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如今,芒市遮放贡米年加工收储量已超过3万吨,带动了几十万亩的优质稻生产。

  腾冲高黎贡山茶叶公司发展万亩茶叶基地,并开发了茶餐饮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亮点;滇东南、滇西南的许多县市通过科学化种植石斛,每年每亩收入达6万元左右;砚山县形成了叫响全国的辣椒产业,带动辣椒种植20万亩,惠及椒农12万余人;盈江县和临沧永德县的澳洲坚果种植均超过10万亩,在全国县级种植规模中名列前茅。

  综合治理 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1亿元,安排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60个,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8.94万亩,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8.08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20.49平方公里,配套建设农村沼气池超过5万口,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

  “我家主要收入是种香蕉,以前不敢种的地方,现在都种上了,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巧家县茶棚子村村民何欢本描述他现在的生活状况。

  巧家县蒙姑乡旦家沟,山高坡陡、自然灾害频繁。2006年,旦家沟小流域治理排洪项目实施,有效保护了山下土地,解决了近1000亩土地灌溉问题。原来怕被山洪冲走而荒置的坡地,现在都整整齐齐种上了香蕉、芭蕉、桑树。梁河县通过实施综合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项目区农民新增收入389万元。会泽县乐业镇生态小流域治理项目造林0.28万亩,封山育林0.28万亩,使小江两岸的2000多亩河滩地有了好收成。当地干部群众说:“项目的实施,支起的不只是3米多高的坚固河堤,更是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科技推广 凝聚农业发展后劲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投入农发科技资金近2亿元,形成了以科研院校和农技推广站所为技术支撑的科技推广体系,5年共完成科技示范推广面积94万多亩,科技培训140万人次,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几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携手科研院所,创造性地开发了“稻鸭共生模式”、“鸭鱼藕共生模式”、“种草养羊模式”等云南模式,逐步使农业开发项目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平台。

  “农业综合开发让科研机构‘触摸’到农业发展最新情况,通过项目平台推动农科部门走进田野,把科技带给农民。”云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赵鸭桥院长对此深有体会。

  陆良县三岔子镇三岔子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同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实行“菜单式”教学,采取电化教育、外出参观、现场交流、一帮一、一带一等方式进行培训,并把50亩食用菌基地和500亩蔬菜种植示范园作为群众学习技术、交流经验的场地。通过培训,全村190人获得绿色证书。科技进步,提升了当地食用菌蔬菜产业,截至目前,以姬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102万包,产值180多万元;蔬菜种植1403亩,产值6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和台湾等地。

  5年的大步跨越,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惠民工程在云岭大地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奏响了丰收的乐章。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