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送”活动下基层 赣南农村换新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3 03:12 来源: 经济日报11月30日,入冬后最强的冷空气南下,江西省赣州市气温骤降近20度。12月2日,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低保户刘桂英和钟甘秀来到村里的“爱心超市”挑选御寒衣物。不少衣服是新的,还带着吊牌。她俩高兴地互相比划着,看看哪件更适合自己的体形。垓上村村支书杨明生告诉记者,“爱心超市”是在“三送”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他们捐出手头的物资,放到超市里,帮助困难群众。村里困难群众每季度可以根据登记卡来领一次。
杨明生所说的“三送”叫“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为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保障和社会管理等问题,2010年12月,赣州市委根据中央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和江西省委“十万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部署,从市、县、乡三级抽调23690名干部组成4646个工作组,下到全市3751个行政村(社区)和895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开展“三送”活动。
排忧解难树新风
11月30日傍晚,龙南县渡江镇象塘村,在该村挂点的赣州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胡璋萍来到村民钟华英家探访。见到胡璋萍,钟华英一瘸一拐地迎上前,一把抓住他的手,热情邀他在家里吃饭。钟华英今年77岁,1955年入党,患有高血压、风湿等疾病,以前还中过一次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作为胡璋萍的工作联系对象,他经常上老人家走访慰问,帮助她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象塘村村支书钟宏告诉记者,自“三送”工作组入驻象塘村以来,村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该工作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向上“争资争项”,引进百亩高效西瓜基地,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还公开承诺2011年为村里兴办10件实事,已落实修路、水利、扶贫等帮扶资金15.5万元,为村委会添置了电脑、打印机,筹资为象塘小学安装了自来水。他们还针对梳理出的48件村民诉求事项,按照轻重缓急,做到件件有回音,如:专门邀请市水利局有关专家现场办公,协调处理了长期困扰村民的砂场纠纷案;协调解决了14岁聋哑女孩钟某赴赣州市聋哑学校上学的问题;协助维修水库、山塘3座,组织水渠清淤1500多米,确保了春耕生产顺利开展。这些工作,有效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对“三送”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12月2日,在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95岁的老人黄玉荣从家里的柜子里掏出一个塑料袋子,把里面的存折和资料小心翼翼地展开,一边让记者看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政策可好哩!县里派干部下村来搞‘三送’,我们得了大实惠了”。黄玉荣17岁时就参加了革命,任苏区政治保卫处妇女干事,后来在长征路上失散后返乡。今年乡里干部上门送政策,并帮她办理了“新农保”,每个月有55元的收入;村里每个月给她300元的高龄补贴;县财政每月还为她发放2000多元的老红军补贴。
在“三送”活动中,联系黄玉荣家的乡农机站站长涂英桂海向上反映了她家住房困难的情况,又帮助她争取了4万元的建房补助,记者发现就在她家老屋的旁边,新房子已打好地基,明年就可以搬新房了。
黄玉荣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当年参加革命时,兴国山歌里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穿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我看现在‘三送’干部不辞辛劳,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的作风和以前的苏区干部没什么两样!”
创新举措暖民心
“如果没有‘三送’活动,把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基层,时间不会那么快!比如‘新农保’的推进进度,按照以前,完成全乡的工作至少要2年至3年时间,现在依托‘三送’活动,才两三个月时间,‘新农保’就覆盖了79%的农户。”长冈乡党委副书记涂佐明说。
在“三送”过程中,赣州还广泛开展“建账联网”工作,即建好户情档案、矛盾处理、重点人员3本台账,编织好致富创业、维稳信息、民生覆盖3张网络,在摸清底数的情况下,对各类群体建立差异化服务管理方案,提供准确有效对路的服务措施。创造性地建立包干负责、上下联动解决问题的机制,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清责任,抓紧办理”的原则,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解决,采取公开承诺、销号整改等制度进行处理,做到无缝对接,切实做到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些措施暖了民心,也让赣州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大变化。
铺地砖、砌花坛、种花草……12月1日,记者走进赣州市定南县龙塘镇龙塘村,只见这里数十幢房屋如别墅般漂亮,错落有致,20多位工人师傅正忙碌着。“这个村是我们镇‘三送’活动中着力打造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规划建设、绿化亮化、健身设施等等都达到了城镇的发展水平。”镇党委书记何新平介绍说。看见我们漫步小广场,一位从新房走出来的村民高兴地说:“我们村里的环境条件和城里不相上下,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赣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的发展亟待改善提升。“三送”干部一改过去“规划不下乡”的习惯,把规划延伸至乡、村两级,结束农村发展建设的无序状态;实行城乡结对帮扶、结对共建制度,大力支持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一批批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品位较高、富有特色的新村庄迅速在全市建成,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特色产业富农家
干净整洁的村道旁,摇曳生姿的桂花树下,几位村民正怡然自得地围坐着聊天,这是记者在11月30日在龙南县里仁镇正桂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原来这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交通不便。”正桂村党支部书记杨晓珍告诉记者,正是“三送”工作组把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现在很多村民都急着要回来盖房子”。
“农村要有大变化,一方面是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村里挂点的赣州市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古义春告诉记者。
以前,正桂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村外,村里经济落后,在市驻点工作组牵头组织下,该村争取到上级拨款用于修路建桥,投入了400万元,建成一条长1.3公里、宽6.5米的正桂大道。工作组还帮助村里发展产业,特别是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形式,引导带动了周边50余户农民种植桂花苗木1200多亩,使之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桂花产业示范基地,让“桂花经济”为村民开财路。目前正桂村的桂花产业已颇具规模,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又吸引了县城里的人到这里度假。“一到周末,5个圆桌都安排不下客人呢!”今年36岁的李志良,在驻村工作组工作人员的劝导下,利用自家的老房子搞起了农家乐,年收入1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赣州“三送”下派干部正围绕做大做强脐橙、花卉苗木、生猪、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特色产业,积极帮助群众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协调解决土地流转、资金、种苗、技术等实际问题,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创业孵化”、“金融下乡”工程,破解了许多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像龙塘村、塘石村、象塘村、垓上村、正桂村这样的新村庄不断涌现,赣州农村的面貌正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