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动荡形势下 阿拉伯国家发展经贸继续"向东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3 14:5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 陈勇 曹轶)2010年底,一场发生在突尼斯的抗议活动,迅速演变为一场波及西亚北非许多国家的社会动荡,这为不断深化的中阿经贸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今年以来,中阿经贸往来依旧保持平稳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19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商务部、社科院、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日前在中阿经贸关系新趋势研讨会上,围绕新形势下中阿经贸合作的新趋势展望,以及发展突破口等主题展开研讨。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今年以来,中国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的进出口额、直接投资出现下降,但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阿贸易额已达1426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的1454.6亿。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说,总体看来,亚洲尤其是中国,仍是阿拉伯国家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应抓住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的机遇,充分挖掘双方在服务贸易、发展基础设施、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促进金融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潜力。

  中国商务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曹甲昌认为,中东局势一旦稳定,新政府必将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改善民生,中国应把握机遇,积极探寻中阿经贸发展新思路,利用中阿经贸互补性强的优势,推动双边经贸合作转型,实现互利互通、共同发展。

  “长期以来,中阿双边贸易具有明显的‘制成品换石油’的特征,双方应积极拓宽经贸合作领域,尤其深化在人力资源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培训、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曹甲昌说。

  他同时认为,在此次动荡中中资企业遭遇的损失也显露出规避风险预案和机制的缺乏,“中国企业缺乏对阿拉伯市场以及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我们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

  (责任编辑:袁志丽)

  

  今年9月,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在宁夏银川举行,22个阿拉伯国家及地区均派出了高规格的代表团参会参展,论坛共洽谈成功项目164个,项目签约额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新能源、清真产业、物流等领域。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指出,近年来很多阿拉伯国家提出了“向东看”的战略,更加重视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中国对初级产品特别是中东石油天然气需求不断上升,同时大量出口价格较低的工业制成品,这对中东国家增加出口收入、降低进口成本、改善贸易条件、加快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光认为,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模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普遍的认同,希望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可以乐观地预见,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未来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经贸投资互动是大势所趋,前景广阔。

  “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提出‘向东看’战略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吻合。”杨光说。

  外交部原副部长杨福昌说,此次中东动荡对某些国家僵化的政治制度、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是一种冲击,对今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中国的利益虽然在这次动乱中受到一定损失,但深化中阿经贸往来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重要方向,西亚北非动荡局势既为中阿经贸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杨福昌说。

  外交部中阿合作论坛大使武春华说,通过这次政治和社会风暴之后,阿拉伯国家认识到,经济不发达、民生问题不改善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因此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持社会稳定都将作为阿拉伯国家今后的重要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开展对外经贸合作,这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机会。

  海湾六国在此次动荡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石化产业的带动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海合会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已达963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927.7亿美元。

  杨光认为,中国应高度重视与海湾合作组织进一步深化经贸往来,中国与海湾石油输出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另外,海湾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巨大投入也为双边经贸带来更多的机遇。

  国际金融学院的调研显示,今年海湾国家进口需求将增长18%,达到4340亿美元,有可能创下最高纪录。

  “阿联酋和沙特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最主要的出口国,今年7月,中国向沙特出口额为11.66亿美元,月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沙特最大的进口来源国,预计全年中国对沙特出口额将达115亿美元。大力发展与海合会国家的关系,符合中国对外经贸的长远利益。”曹甲昌说。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