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最后一周:乱云飞渡底在何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4 01:39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赵笛
2011年的股市,还有5个交易日就将结束。
在今年最后一周即将到来时,投资者也不免回顾起这一年的喜怒哀乐,或许汇金增持四大行、CPI下降给人以喜和乐,但股市“十年零涨幅”和IPO融资加速又让人哀和怒。我们即便身处困境,也有美好的期待,因为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在乱云飞渡、一跌再跌的股市中,底部久盼不至时,也不免让人想起劳伦斯·宾扬的话:如果冬天过后还是冬天,人们何时能将春天盼望?最后一周,我们仍期待政策底、市场底都已不远,以让投资者好好过年。
/大势一览/
政策底“若隐若现”
距离10月10日汇金增持四大行已过去两个多月,却始终让人不敢坚信政策底已现。相比历史上的多次“救市”,这一次的政策力度可能相对偏弱,因此虽然释放出不少远景利好,但仅藉此是否就能构建坚实底部,让人心存疑虑。
2300点的“篱笆墙”
10月10日A股刚刚收盘,新华社就发布消息称汇金“动手”了。晚间,工、农、中、建四大行发布公告称,汇金公司当日在二级市场购进其股票。
11日,股市不出意外地大幅高开,虽然股指最终高开低走,但12日出现的2318点构成一个杀跌后的短暂低点。
反弹4日(指交易日,下同)后,股指又持续下跌4日。此时,文化传媒板块横空出世,成为市场救世主,政策利好又一次助力市场信心。在10月24日创出2307点新低后,股市迎来了久违的五连阳,沪指10个交易日上涨9.11%。并一举突破60日生命线,似乎底部正就此形成。
不过,市场或已深谙“政策底不是真正底”的历史规律,沪指在60日线上方坚守9天后,再次跌破60日线,一轮新的下跌出现。
11月30日,沪指出现近80点的中阴杀跌,最低探至2319点,距离再创新低的空间只有区区12点。市场恐慌气氛浓烈。
但就在当天晚上,政策再次出手。首先,中国人民银行率先宣布将释放流动性,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10年1月以来,12次上调准备金率后的首次下调。按照最新人民币存款余额79.2万亿元计算,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释放流动性约4000亿元。
随后,美联储宣布将携手欧洲、加拿大、英国、日本和瑞士五大央行联合救市,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支持全球金融体系。
12月1日,A股市场受上述两大救市消息的刺激,大幅高开逾2%。不过随后指数再度出现回落,但就在10时之后,增量资金开始进场,以保险、银行、地产股为主要攻击目标,沪指一度上冲约90点,涨幅约4%,收复前一日暴跌的失地。遗憾的是,到了午后,市场再次出现获利了结的抛盘,最终,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涨幅分别达2.29%和2.32%。
整体来看,“降准”的救市效果似比汇金增持在短期影响更大,由于11月30日沪指一度跌至2319点,而当日央行宣布降准,这让市场认为,2300点一线或成为政策固守的关键点位。
可是,好景不长,12月12日,虽然上一个交易日消息面出现11月CPI从10月的5.5%降为4.2%的利好数据,但最终沪指当日收盘时仍跌破2300点这一市场认为的政策固守点位,篱笆墙还是倒塌了。
政策:力度弱、远景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10月以来,沪指在2300点一线得到不下三次的政策力挺,让市场认为这个点位就是政策底了。但相比历史上的政策利好,如今出台的政策更多的是远景规划,因此对股市的即时效果显得有些疲软。
比如汇金增持,这是本轮救市第一次政策性利好。然而记者也发现,本次汇金政策暴露出两个方面的“弱势”:
首先是增持力度较弱。实际上,不算本次增持,汇金在历史上已经有过两次增持了。第一次是在大熊市末期,2008年9月18日晚间,汇金宣布出手增持工、中、建三大行(农行当时还没有上市);第二次增持对股市的影响提前体现于2009年10月9日,当天沪指上涨4.76%。10月11日晚间,工、中、建三大行同时发布公告称汇金公司近期分别增持相关银行3007.35万股、1613.92万股以及512.6万股,并且许诺在未来12个月将继续增持三大行股份。
记者注意到,在第二次增持中,2009年10月9日,汇金买入工、中、建三大行分别为3007.35万股、1613.92万股以及512.6万股,对应当时市值为1.47亿元、6415万元、2940万元;而在本次增持中,汇金增持工商银行(601398,收盘价4.17元)14584024股、增持农业银行 (601288,收盘价2.58元)39068339股、增持中国银行(601988,收盘价2.90元)3509673股、增持建设银行 (601939,收盘价4.56元)7384369股,根据10月10日上述四股的均价计算,成交金额依次为5787万元、9572万元、1000万元、3256万元,明显弱于第二次增持额度。
其次是增持后市场的反应较弱。第一次增持次日,沪指暴涨9.45%,几乎所有股票涨停。第3日,沪指再次大涨7.77%。统计显示,汇金增持的消息发布后,沪指在5天时间涨幅即达21%;第二次增持后股市展开反弹,沪指一度接近前期高点3478点,反弹幅度约17%;本次增持的次日,沪指高开52点,但遗憾的是,随后低走并一度翻绿。虽然第3日沪指在盘中跌破2319点前期底部之后,大幅拉升,出现本轮下跌以来的最大涨幅,但反弹仅维持4日,涨幅3.91%。
另外,从政策对股市的效用看,前两次似乎更加“应景”,而本次则显得“远景”。
在1664点前的救市,即2008年9月18日,当天共出现了印花税改单边征收、汇金增持、放开央企增持、回购等三大利好。这三大政策全部属于能够立即发挥效力、市场能够及时受惠的利好。
然而,本次政策救市除了汇金增持的利好属于即时生效以外,文化产业的扶持属于远景规划,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虽然也属于及时生效型,但从银行层面过渡到股市层面,效力却存在延时和折扣。
IPO速度不减
2300点之所以被认为是政策底,说明其具有一些底部特征,但是其可靠性依旧让市场存疑和心生不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政策利好能让汇金增持,能让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但却依旧对市场最关心的也是最难以接受的IPO圈钱洪水没有有效制约。
12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证券周刊推出了 “十年股市涨幅零 中国股市病在哪”的策划,分析指出,十年来沪指 “涨幅零”(如今已是 “涨幅负”)的症结就是IPO的异化。A股多年成为全球融资“老大”,从为国有企业脱困服务,到如今已成为产业资本圈钱、套现的重要工具。
今年以来,沪指下跌逾20%,中小板指的跌幅更是超过了36%,就在年末资金紧张、股市不断创出新低的当下,IPO圈钱不但没有停止,还加快了速度。
上周(12月12日~16日),证监会共预披露了12家企业的IPO招股书(申报稿)。而本周,在19日公布了5家公司的招股书后,22日又有6家公司的招股书被披露。按此速度,本周的新股上会预披露数量将达到约16家,整个12月份预计将有约50家公司披露招股书。
如此上会速度历史罕见。
有市场人士和媒体称,经济不景气才是股市下跌的根源,而不是IPO。但《每日经济新闻》已用详尽数据表明,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沪指的涨幅却全面落后。
十年来,A股的流动性在IPO扩容的冲击下已经到了枯竭的地步。在A股的总市值翻了510%的情况下,真实换手率却从1.57%下降至如今的0.6%左右 (详见本报12月10日的报道)。诺安基金公司总经理潘福祥也指出,尽管对内忧外患的担心属市场常态,但最近股市脱离外盘的决绝走势令人不安。无关乎外患,是内忧造成的不确定预期在悲观市场情绪;也无关乎估值,供需失衡的趋势性多杀多,已足以摧毁任何价值防线,股市扩容政策的调整迫在眉睫。
/走势回顾/
市场底频遭融资利空搅局
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如果2300点一线真的就是政策底,那么市场底还远吗?
看似不远,但实际上也许还有点遥远。不断地反弹,又不断地创出新低,一次次给了市场希望,又一次次让市场受伤。哪里才是市场底呢?
何处是市场底?
如果市场绝大多数人仍认为2300点一线就是政策底,那么如何才能够把握住政策底之后的市场底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历史数据中总结出两点,第一,二次探底的时间周期不超过30个交易日;第二,二次探底下跌幅度不超过8%。
从第二个底部的结构看,有不创新低的,也有再创新低的。比如2005年6月6日的998点构建了第一个底部,2005年7月12日的1004点构建了第二个底部;2009年9月1日的2639点构筑了第一个底部,9月29日的2712点构筑了第二个底部。这些底部都是不创新低后出现的。
而2008年9月18日,沪指因为汇金增持等多项救市政策而出现政策底,但最终政策底在反弹后还是跌穿。从9月18日的1802.33点到10月28日的1664.93点,沪指又跌去了约7.6%;再如2010年5月21日的最低点是2481.97点,2010年7月2日的最低点是2319.74点,累计下跌了7%。这些市场底都是再创新低后出现的。
目前,2300点早已跌破,如今市场底的出现,其与政策底的结构关系显只能属于后者了。
从前述把握市场底的两点历史总结来看,首先是下跌幅度,1664点底部二次探底下跌了约7.6%;2319点二次探底下跌了7%;其次是下跌时间周期,1664点底部二次探底下跌周期为24个交易日,2319点二次探底周期为28个交易日;998点到1004点的周期为27个交易日;2639点到2712点的周期为21个交易日。
因此,从上述历史数据可看出,二次探底的周期确实没有超过30个交易日,跌幅也未超过8%。目前,从2318点到2149点的跌幅为7.3%,跌幅和历史数据相仿。但下跌时间周期已经达到了53个交易日。
这或许说明两种可能:要么是当前市场无法象历史上那样走出较标准的双重底形态,“L”型走势代替“U”型走势的可能性很大;第二,那就是当前的政策底都尚未真正形成。
再融资搅局
如果将市场底部的形成用加减法来考量,政策底形成过程中,利好显然是“加法”。而在市场底形成过程中,若出现过多的利空,显然就属于“减法”,势必会延后市场底的出现,这或许就是现在的估值形态像极了“L”型的原因。
的确,近期的基本面有着不和谐的音符。首当其冲的仍然是融资圈钱的压力。IPO的情况上文已有所交代,而就在12月21日,比IPO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再融资圈钱又给了市场当头一击。
当天,中国平安(601318,收盘价33.99元)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 《关于授予董事会一般性授权发行新股的议案》和《关于审议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议案》。本次中国平安拟发行260亿元A股可转债,这是该公司一年之内两次融资 (今年6月在港股增发约200亿港元)。
虽然中国平安在A股市场并非常常融资,但其体量不小,知名度更高,而且让市场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方案是促成A股暴跌的元凶之一。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尽管中国平安后来并未在A股实施增发,但此后上证综指却由4914点暴跌至1664点。
除了中国平安的融资圈钱,光大银行(601818,收盘价2.8元)、宁波银行(002142,收盘价9.34元)也有再融资的需求,这些显然对早已不堪重负的市场资金面构成一次重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市场底就算不需要利好刺激,但至少也需要基本面保持平静。在投资者信心极弱的情况下,市场肯定经受不住多少利空打击了。因此接下来,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市场还有哪些潜在的不利因素会致使市场底延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大概有两大潜在利空须警惕:
一是欧债危机等国外经济动向和重大事件的走向。招商证券就以“树欲静而风不止”为题指出,尽管12月PMI指标萎缩幅度减小,令人看到一些经济活动下滑程度可能放缓的希望,但欧元区经济出现又一个季度的萎缩恐怕不可避免,特别是考虑到商品和服务新订单的持续下降、企业信心的低迷以及欧元区外围国家财政与信贷双紧缩的状况,更令人忧虑。
二是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目前,通胀的压力已被认为基本解除,但政策放松的步伐却并未加快。虽然明年一季度新增贷款的出现又将考验物价,但市场对CPI已不再过多担心。最担心的还是经济。中信建投以“增长中枢下移”为题指出,技术后发效应趋淡、资本产出效率降低、劳动力迎来刘易斯拐点,加上外部需求的变化,中国必须进行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这是增长中枢下移的过程。目前,中国正经历2008年以来的二次中枢下移。
史上年底走势对比
目前,距离2011年结束仅有一周时间,这一周股市会如何演绎呢?是真反弹、还是砸出底部、还是用假反弹来诱惑市场呢?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了2000年以来的年底股市的大体状况:
2000年底,股指处于高位,迎接它的是2001年的熊市;
2001年底,股指处于反弹回落后的连续下跌途中,次年1月沪指累计跌幅超过15%;
2002年底,股指在连续下挫后构建了一个平台,并出现小幅反弹,但在12月份的最后一周,股指加速下跌,至次年1月初砸出底部;
2003年底,股市正处于上升的途中;
2004年底,股市结束了小幅反弹后继续下跌,至次年2月左右才形成了反弹,但随后依旧是下跌;
2005年底,股市正处于998点之后的大牛市初期的上涨途中;
2006年底,股市依旧处于上涨过程中;
2007年底,股市处于从6124点下跌后的下跌中继,反弹途中;
2008年底,股市正处于1664点后的见底回调过程,这个回调的最低点刚好就在当年12月31日。次年股市迎来了大反弹;
2009年底,股市正处于反弹后的顶部区域;
2010年底,股市处于3186点后的下跌过程中,1月底股市见底反弹。
纵观近11年的年底行情,有3次处于上涨过程中、4次处于顶部区域、2次处于底部区域、2次处于下跌中继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和2011年近期情况稍相像的有4个年份,即底部区域的2002年和2008年和下跌中继阶段的2001年和2004年底。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由于沪指年线历史上不曾有过连续3根年K线收阴的情况,而目前年K线已是连续两年收阴,因此处于下跌中继阶段的2001年和2004年底的经验可以排除(因为随后的2002年、2005年的年线为阴线)。
由此可见,单纯从历史数据的统计看,似可认为在今年12月的最后一周,最迟不过明年1月,A股就会形成市场底。
/板块直击/
强势股补跌低估值股坚挺
那么,在政策底忽隐忽现和市场底欲迎还羞的2011年年底,如何把握市场的脉络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两底共振”的紧要关头,投资者应关注两个现象。
一是强势股的补跌。
近段时间,出现跌停的股票多是强势股。比如重庆啤酒(600132,收盘价28.45元)瞬间从83元跌至28元,*ST昌九(600228,收盘价7.54元)在14个交易日下跌超过50%。而在下跌之前,这两只股票的股价异常坚挺。
而不少前期强势股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消息面的支持。而无论是消息落空还是消息兑现,都将导致强势股暴跌。比如12月23日,宝石A(000413,收盘价13.26元)在公布非公开增发预案后跌停;12月22日,前期借文化产业政策利好炒作的武汉塑料(000665,收盘价10.93元)跌停;12月21日,9月以来一直横盘震荡的智光电气(002169,收盘价7.35元)跌停。
目前,还有哪些强势股有补跌的需要呢?
巨灵数据显示,在29个行业板块中,市盈率高于25倍的板块有9个,这其中,市盈率最高的5个板块依次是农林牧渔(36.48倍)、计算机 (35.99倍)、通信及设备(34.55倍)、电子元器件(29.99倍)、文化传媒(29.93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5大行业板块均能够找出前期的炒作由头,比如文化产业振兴政策对应的文化传媒股,巴菲特购进IBM刺激的计算机股、中央一号文件利好的农业股等。显然,在炒作劲头过后,价值回归是必然的。
二是低估值板块的抗跌。
12月以来,沪指已下跌5.51%,但有些板块或个股却没有怎么跌。
比如中国石油(601857,收盘价9.83元),12月以来上涨3.91%;又如银行股华夏银行(600015,收盘价11.22元)、南京银行(601009,收盘价9.25元),12月以来涨幅超过5%;再比如地产板块,四大地产股“招保万金”就能在12月份录得上涨,其中金地集团(600383,收盘价4.98元)的涨幅更达13.18%。
有市场人士认为,对于这些板块个股的上涨,多头的基本思路是,在通胀以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都已经出现后,相关利空都已经通过股价下跌完成了,再坏的情况已很难出现,“利空出尽是利好”,这就是为什么政府明确了2012年坚定楼市调控不松手后,地产股不跌反涨的原因。
当然,市场也需要仔细分辨,哪些低市盈率股票更多是扮演护盘的角色,若如此,则一旦市场底形成,上述个股往往会滞涨,比如中国石油和银行股们。而对于地产股,大块头的强势有可能会带动中小地产股的再接再厉。
巨灵数据显示,目前市盈率低于15倍的行业板块共有10个,市盈率最低的5大行业板块依次是航空(7.56倍)、金融(7.87倍)、石油化工(11.3倍)、建材(11.9倍)、建筑工程(11.97倍)。
未来,这些板块似乎也有着上涨的基本面动力。比如保障性住房概念下的建材、建筑工程板块;人民币升值下的航空股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乃至降息预期板块下的金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