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回顾2011动荡年基金业最与罚 逾7成基民亏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4 04:12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基金年度盘点及展望

  寄望明年制度重塑 基金业可再度“破茧”

  本报记者 吴倩

  回顾2011年

  在中国基金史上,2011年的基金业注定与荣耀无关,股债双“熊”的市场下,逾七成基民亏损已让基金苦不堪言,个股“黑天鹅”频繁掠过更是让不断“踩雷”的基金不堪重负。曾经被投资者誉为市场“带头大哥”的公募基金业正在经历了来自监管层和市场“罪”与“罚”的“声誉拷问”。

  最“杯具”:股债全军覆没 逾7成基民亏损

  2011年国内资本市场一片惨淡,股市债市“双熊”,尤其是股市跌幅超过20%。基民亏损程度堪比2008年。有调查显示,今年七成以上基民亏损,51.5%的被调查者投资基金亏损10%~30%。

  偏股基金是大部分基民亏损的“元凶”。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截至12月15日,股票型基金今年平均跌幅超过23%,混合型基金平均跌幅超过20%,无一取得正收益,跌幅最大的近40%。

  债券基金在2008年股市大跌时曾风光无限,被基民视为“避风港”。然而,时隔三年,债基也风光不再,虽然三季度后有一波反弹,但积重难返,整体全年录得负收益,只有少量债基上涨。QDII今年平均亏损也超过20%。

  货币基金成为2011年基金中唯一的亮点,整体取得超过3%的正收益,接近一年期定存,虽然不高,但相比股基和债基已经是独占鳌头。

  最愤慨:基金频踩“雷”直面“声誉拷问”

  2011年,上市公司的“黑天鹅”事件特别多,基金公司频频踩“雷”。13年来,凭借“乙肝疫苗”概念,重庆啤酒的股价累计上涨超过了37倍, 12月7日该公司公布的疫苗测试报告,“乙肝疫苗”概念跌下神坛。近11个交易日的10个跌停,一举吃掉了对其进行集中重仓的大成基金逾20亿的持股市值。同时,大成基金被赎回浪潮卷起,据传,大成旗下基金已被恐慌性地赎回至少过百亿。

  重庆啤酒并非年内首个“雷神”。今年3月,双汇发展被媒体曝光与“瘦肉精”事件有涉,股价高台跳水,连累169只基金,事涉41家基金公司;8月,中恒集团画出“巨饼”的天价合同无果而终,截至二季度末,中恒集团被20只基金持有过亿股,8月22日的跌停基金市值损失就过3亿元。

  当一些曾被部分基金引以为傲的“集中重仓股”变成众人避之不及的“地雷”时,投资者不禁开始对基金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产生怀疑,专家理财是否应该有效避免这些地雷,值得基金公司反思。

  最无奈:“微”基金时代到来 4只基金濒临清盘线

  从新基金发行数来看,2011年是创纪录的一年,不包括“一对多”产品的情况下,已经发行超过200只各类公募基金。

  但是市场不佳,基金个数扩容,存量游戏也让基金的平均规模迅速减小,小微基金也越来越多。不论是新发行的基金,还是发行多年的老基金,都面临规模缩水的问题。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就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来说,已有35只规模小于1亿元,规模小于2亿的更多过百只。盛利配置、天治趋势、天弘永定成长、国联安红利4只基金的规模已逼近5000万元,游走在“清盘线”周围。

  濒临清盘线的小基金反映出在2007年基金规模大爆发后,投资者开始趋于理性,一些投资能力不佳的基金逐步被市场抛弃。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管理规模小于1亿元的基金基本上是亏本的买卖,但清盘对于公司品牌影响甚大,究竟该如何处置是个大难题!

  最快慰:监管升级“硕鼠”获刑

  基金“老鼠仓”一直是基民最痛恨的事情,2011年,监管机构加大了对老鼠仓的调查,多位前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因老鼠仓事件获刑,这也是原基金从业人员首次因为老鼠仓获刑事处罚。

  2011年5月,长城基金原基金经理韩刚,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罚金31万元。2011年11月,原光大保德信投资总监、原光大保德信红利基金、光大保德信均衡精选的基金经理许春茂,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210万元,退缴的赃款予以没收。

  另外,证监会11月29日首次公开证实: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涉嫌“老鼠仓”, 且已被列为证监会今年的大案要案。通报还表示,目前公安机关已逮捕李旭利, 证监会将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最悲情:

  首只QDII谢幕

  在成立5年之后,2011年11月,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宣布第一个投资保本周期到期日终止基金合同。2006年11月2日,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成立,掀开了国内基金投资海外市场的大幕。但其受雷曼破产的影响无法正常估值,长时间暂停赎回,最终由华安基金向投资者弥补了176.34万美元的差额,得以每单位份额约1.001美元的净值完成其历史使命。

  展望2012年

  2012年,公募基金即将迎来第15个年头,业内寄望,制度的重塑将引领基金业再度“破茧”。

  猜想一:基金法呼之欲出

  公募基金在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冀望法律能为其留出更灵活的空间。而监管层也有意推行“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思路。

  多年来被市场广泛讨论的新基金法2012年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上周表示:“《基金法》修改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明年将会正式进入审议程序。”

  在新基金法的修改草案中,“证券”的定义得到了延伸,证券投资包括买卖未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而未来私募基金将会逐步纳入到监管体系之中,成为基金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猜想二:公司型基金登场

  证券投资基金有两种类型:契约型和公司型。我国公募基金全部都是契约型的,大股东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重视投资人的利益。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公开指出,要完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在符合社会公平原则的前提下,研究制定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员工持股计划。

  猜想三:销售渠道更多元

  银行和券商垄断着我国目前的基金销售渠道。目前银行占据基金销售市场超过80%的份额,证券公司在10%左右,基金公司直销则不足10%。

  2011年四季度,证监会正式接受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的申报,预示着第三方大幕正式拉开。未来,银行、券商垄断基金销售吞食管理费的局面将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全新的基金销售公共金融平台。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