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市场下跌和业务消耗 险企偿付能力吃紧年底急找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4 08:35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高和平 北京报道
偿付能力吃紧,已经成为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为了应付这一困境,临近年底,多家保险公司出手找钱,只是方式各有不同,或向大股东伸手,或向市场发债。
记者统计后发现,仅12月15日以来,就有7家险企发布了补血计划,其中包括2家寿险公司、4家财险公司和1家保险集团。
对于险企如此缺钱的原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再加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构成了挑战。
多家险企急圈钱
近期保险公司的融资很集中。根据记者的统计,最先开始的是人保寿险,12月15日与各股东签订了增资协议,向全体股东配售50亿股新股,配股完成后,人保寿险总股本将增至约201.33亿股。19日,保监会发布公告,批准中意人寿向中外方股东增资6亿元,完成后,其资本金也由27亿元增加至33亿元,成为唯一一家资金本超过30亿元的合资寿险公司。
记者翻查以往资料,上述两家保险公司都不是近年来的第一次增资。以人保寿险为例,今年6月份,公司已经实施了一次63亿元的增资计划,完成后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了159%,算上年底的这一次,已经是人保寿险成立6年来的第五次增资。而中意人寿2009年时,公司资本金曾从19亿元增至27亿元,增幅超过42%。根据其发布的2010年信息披露报告,截至2010年,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5%,同比下降20%。
不仅寿险公司急缺钱,财险公司的补血动作也并不落后。
12月20日,保监会连发两个公告,其中一条是永诚财险增发3.55亿股普通股的申请获得批准,另外一家要融资的财险公司是民安财险,将募集不超过2.5亿元的5年期次级债。
12月21日,保监会网站又发布两家财产保险公司的增资获批消息,其中阳光财险增资后注册资本变更为26.5亿元人民币。太平洋财险注册资本变更为95亿元。
在众多险企的融资动作中,最受市场关注的莫过于上市险企中国平安了。12月20日,市场传言已久的中国平安融资计划终于落地。拟发行总额不超过260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长达六年之久,相比以往,此次的融资动作很柔和。募集的资金都将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满足其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线快速发展需要。
根据中国平安的公告,如果以2011年10月31日的数据静态测算,假设拟发行的260亿元可转债全部转股,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资本可达到2089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可达到194.9%。
市场低迷是原因之一
“保险公司近期的这轮融资潮,主要是受到资本市场的连续低迷影响,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出了考验,此外,保险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会降低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华创证券保险分析师牛播坤告诉记者。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之前也对外表示,虽然保险业务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但险企的偿付能力不容乐观。受资本市场下跌、上市公司向股东分红、公司业务发展消耗资本金等多因素的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下降。
“尽管行业整体上偿付能力充足,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数量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增加,但少数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呈现显著下降的态势,特别是一些大的公司过去偿付能力是非常充足的,最近也出现了比较快速的下滑势头。”陈文辉说。
宏源证券保险分析师黄立军也认为,“本次利率周期中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下降,股市乏力更是导致实际偿付能力加速缩水,所以寿险行业均面临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的压力。此前,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均已发行次级债补充偿付能力。”
其实,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险企进行了融资。由于目前保险公司补充资本的渠道比较有限,多数依靠股东注资、公开上市募集和发行次级债,其中发次级债融资最为直接省事,成为最常规的融资方式。之前中国人寿就发行了300亿元的次级债。
偿付能力压力大
偿付能力充足率是对保险公司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果想在业务发展上大展拳脚,无论是设立分支机构还是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等,自己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必须达标。
记者了解到,根据规定,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50%,才符合监管的二类指标。考察寿险和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难发现,已经有一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在监管线附近。
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底,只有19家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其中17家超过150%,高于保监会定义的二类充足水平。截止到今年二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还有7家。
“造成今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吃紧的外部压力,是资本和流动性的因素,如果明年得到缓解,相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会逐渐回升。2011年已经接近尾声,目前来看,今年寿险公司保费增速下滑几乎已成定局。寿险业务增速放缓,从短期原因来说,可以理解为市场流动性紧张造成的,如果从深层次找原因,是保险行业的发展模式面临转型,要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牛播坤说。
记者从保险公司了解到,目前无论是寿险还是财险公司,都把精力放在了明年的开门红上。
对此,牛播坤认为,保险公司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每年都要争取开门红,以往,保险公司争夺开门红的主要手段就是在前端销售上,多做营销活动,对代理人推出激进机制等等,相信明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