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傍央企,浙江创新对接合作模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6 06:25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今天,国务院国资委领导和100多家央企负责人齐聚杭州,如此大的阵容在浙江还是首次。他们此番前来,给浙江带来了两个好消息:一是国务院国资委与浙江省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二是央企与浙江进行合作洽谈和项目签约。在拟签约项目中,既有涉及能源领域的温州LNG接收项目,也有涉及服务业的浙江保税航油库区项目,还有装备制造领域的中国南车城轨车辆等多个重大项目。

  近几年来,浙江正在全方位宽领域推进与央企对接合作,并已初尝甜头。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我省与44家央企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或会谈纪要,协议金额为12974亿元,已引进央企投资2460亿元,涉及能源、石化、交通、机械装备、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诸多领域。

  浙江与央企对接合作,成为我省率先实现转型升级突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捷径,大大提高了浙江国际竞争力。

  浙江制造傍央企 借梯登高尝甜头

  不久前,东风裕隆第一款整车——纳智捷大7SUV上市了,这意味着杭州整车制造业又攀升了一个高度,“杭州制造”正走向高科技与高端化。

  在大江东新城核心区萧山临江工业园区,东风裕隆厂区2分钟就组装下线一辆车,形成流水线批量生产,未来将达到每天480台的产量,年产12万辆乘用车、4万辆商用车。东风裕隆是央企东风汽车与杭州市、台湾裕隆汽车三方合资建设的,对于推动杭州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萧山临江工业园,有一个装备制造业 “航母”,总投资18亿元的东方电气新能源设备(杭州)有限公司。该项目从事成套风力发电设备和潮汐发电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投资方是我国从事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建设的领军企业东方电气集团, 首期投资12.5亿元建设的风能、潮汐能发电机组生产线项目建成投运,首台产品已完工并发运。

  借梯登高,浙江借助智囊加速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格局初具雏形。在大江东临江工业园,一个“中科院产业园”正呼之欲出。在建的除中科院新松南方研究创新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外,还有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杭州雷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激光焊接技术应用、激光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中心等,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国一流的光电产业化基地。

  “如果能有更多的央企加盟,将使浙江站上‘巨人的肩膀’,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产业导向,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掌握最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必然会有效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杭州临江工业园管委员相关人士表示。

  目前还有很多央企合作项目在建和推进。比如2010年11月,国机集团装备研发中心在杭州滨江区正式开工建设;12月国家电网公司与我省合作投资的仙居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经国务院核准后,目前已正式开工建设。

  对接央企 创新“浙江模式”

  在对接央企之路上,浙江起步比较早也非常积极。尤其是2008年以来,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冲击,浙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各种引进与开展合作方式,逐步形成了对接央企“浙江模式”。

  除了浙江省政府和各地北上进京集中推介对接央企外,值得一提的有“军民结合”模式牵手央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与杭州市共同举办了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对接会,拟在发展特种车辆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了军民结合模式的典范。还有一种方式是“造园行动”。目前嘉兴市与多家央企共同投资建设产业园区,比如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在秀洲区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中节能嘉兴节能环保产业园,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中国兵器秀洲光电产业园,海盐县携手中核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核电产业基地。

  地方积极对接央企的目的,除了看重央企庞大的资金实力之外,更期待央企的一些大型项目能够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中核集团在海盐规划建设中国核电城(核电关联产业基地)的基础上,签署正式合作协议,与地方共建中国核电培训中心、宣教中心、备品备件中心、调试技术中心等技术联盟,推动集团“2公司4中心”落户浙江。

  “并购重组”模式融入央企,也是浙江的一大探索。央企中国建材集团与浙江三狮集团、尖峰集团、虎山集团等联合组建南方水泥集团公司,已在浙江衢州及周边地区收购、兼并、整合了68家水泥企业,形成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水泥战略联盟,走上规范高效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借力”央企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添动力

  引入央企,正在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新动力。

  当前,浙江已经进入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阶段。“这既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浙江与央企合作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央企涵盖了金融保险、军工科技、航天航空、能源矿产、电子信息、钢铁有色、装备制造、汽车造船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吸引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央企优势产业、高端项目落户我省,有利于我省更好地落实“国家三大战略”,有利于我省更好地推进“四大建设”。

  目前,浙江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但还存在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服务业比重提高不快等突出问题,都给浙江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通过对接合作央企优化资源配置,引进中央企业高端产业、优质资源、先进技术人才等,是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利用各种资源要素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抓手,是解决或纾缓浙江经济系列问题的一剂良药。”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

  对于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来说,对接央企是激发民企活力、提升产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浙江省改革和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认为,我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完备的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具有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强双方的战略合作,有利于央企利用我省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做大做强,有利于我省民间资本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力发展,有利于我省切实改变产业“低、小、散”状况,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在当前国际市场动荡的情况下,浙江企业还有个特殊的机遇。央企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竞争主力军、先行者,目前中央企业在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元,相当于一个浙江工业资产规模。对接合作央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优势互补作用,鼓励浙企参与央企股份制改革并实现参股控股,甚至实现兼并收购部分央企资产及其海外资产,有利于做大做强浙商实力和加快“走出去”步伐。

  新闻大局观

  央企拥有雄厚的资产实力和技术储备。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大陆44家企业上榜,其中31家中央企业。引进这31家大型央企就相当于引进了世界500强。央企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和基础电信服务,发电量、高附加值钢材产量、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5%、60%和82%。

  作为国资的“地方军”,浙江省属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44家浙企,国企占了12席。可以说,在浙江这片经济热土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非但没有此消彼长,而是通过各种合作实现了共同成长与共同进步,形成了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格局,为中央企业与浙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报首席记者 罗凰凤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