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融资之困:资本非“向绿”,补贴是大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8 00:5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舒时
在向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和全球其他旨在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家一起,将会催生一个庞大的绿色经济市场。但业界人士指出,中国绿色企业会发现,融资将是转向绿色经济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绿色经济背后的融资需求
联合国环境署在其今年11月发布的《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报告(下称“报告”)中披露,全球经济实现绿色转型所需的资金将非常庞大,根据其测算(该估算侧重的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所需的资源),全球需要的投资比基线模型要多出46万亿美元。2010年至2030年每年需要7500亿美元,2030年至2050年每年则需要1.6万亿美元。
从联合国的统计来看,2009 和 2008 年,仅仅对清洁能源的新投资就分别达到 1620 亿美元和 1730 亿美元,在 2010年,投资额估计将创纪录地高达 1800亿 至 2000 亿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非经合组织成员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占全球投资总额的比例从 2007 年的 29% 上升至 2008年的 40%,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投资来自巴西、中国和印度。
上述环境署的数据从侧面体现出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对于资本的渴求。尽管全球绿色经济转型或催生庞大万亿美元级的市场,但对中国绿色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而言,当前的融资困境却是无法避免的第一要务,无论资本市场还是政府补贴,可能都面临巨大挑战。
显然,公共资金的支持对于启动绿色经济转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正如20 国集团国家在应对 2008 年爆发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时,其庞大的财政刺激计划中包含相当绿色成分。
环境署的报告也表示,在2011年开始的第12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政府将对绿色行业投资4680亿美元(过去五年是2110亿美元),重点是三个部门:废物回收和再利用,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环境署认为,有了这样的公共投资额,预计中国的环保产业将继续平均实现每年15%~20%的增长,其工业总产值在新的五年期间可望达到7430亿美元,而在2010年则为1660亿美元。预计这个新兴行业的乘数效应,是其他工业部门的 8~10 倍。
资本并非“向绿”
并非所有人对于中国绿色经济转型都持如此乐观态度。有业界人士表示,绿色企业从资本市场或是投资机构获得的资金仍然有限。
“现在所谓(绿色经济)融资,主要还是靠中央政策以及向政府申请津贴为主。”在香港,某国际环保组织的中国区首席代表在25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如果企业想通过IPO上市融资,其实其成功跟绿色不绿色是无关的。资本市场不会对绿色企业有任何的关照,投资者不会说你是环保的就先买你的股票。很多企业及基金机构虽然投部分资金,但也只是拿绿色或是环保作为一个由头或是幌子,他们会设想,如果企业需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就需要有绿色环保作背书;对于基金来说,他们也可以跟背后的金主说,我们投资的方向是国家比较推崇的一个方向。但在操作层面上,这些基金不会更偏好绿色企业,因为他们仍然还是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之一。业绩表现更重要,盖过了绿色指标。”
不少绿色产业均严重依赖政府补贴或是支持。但这些补贴往往只能令企业获得保底收入,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其他环保产业,如出售垃圾发电的电力,或是出售一些设备取得的额外收入。值得关注的是,即使是从政府那儿获得的补贴,也因为运行方与政府的关系不同而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民营企业得到的要少一些,”上述代表说,“而且有时连收款都有困难。因为有时地方政府不一定给现金,或是不按时付款,甚至还会打折还款,这样算下来,企业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再加上财务成本,都会影响到回报率。”
遗憾的是,在目前的中国各大城市组织的环保论坛上,很多人只是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或以“政府会补贴”吸引企业投资,但上述问题却关注很少。
这种现状凸显绿色企业,特别是民企在获得融资方面的困境——它们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支持,而严重依赖于政府融资或补贴又面临不确定性。
另辟蹊径
可以想象,在“一票否决”压力之下,各地方政府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将会投入更多资金,同时也将给政府带来更大的融资压力。有熟悉国际投资市场的香港资产管理公司主管向本报记者介绍,中国的企业或是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拓宽绿色经济的融资渠道。
首先,可以考虑租赁项目。例如对于一些环保能源管理合同,可以以节约能源效益分享来赚回报。比如一个医院,想进口一个设备,但又不愿意把钱投在节能设备上,就可以找一个ESCO(Energy Service Company)公司协助提供服务。由后者提供设备,但每个月节约的100万元电费中,后者会拿走80万元。这样企业节约的20万其实也是一种收入。而ESCO会审核公司的节能空间,可能一两年已经把几百万的设备投入收回,这样到第二阶段,可能就不再向企业征收80万,而是收50万纯利润,另外50万则相当于企业节约下来的“收入”。据悉,目前香港已经有不少专门做ESCO业务的公司,这些公司提供全面解决方案,除了设备,还在管理和咨询方面提供服务,这一行业也已成为比较有前景的新兴行业。
其次是寻找海外资金来源,如联合国及其他国家的国家基金及主权投资基金。在英国和德国,都有专门的低碳援助研发基金;此外,瑞士政府也针对中国低碳市场推出了援助基金,它们会针对中国的环保研究提供一些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