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对中国投资处上升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8 15:0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安丽芬
2011年的经济形势注定多舛。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经济不确定因素充斥全球,中国市场也难言平静。伴随着一些外国机构的唱衰声,A股屡屡探底,宏观政策陷入多重纠结,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减缓在华投资力度,甚至撤出中国。与此同时,摩根大通却在华频频进行大手笔投资。
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创摩根和摩根大通哈尔滨分行相继开业,苏州分行获批筹备,并投资了由发改委牵头的合资担保公司;近日又传出获批在北京成立募集规模高达10亿美元的人民币基金的消息。在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摩根大通对华投资战略有何考量?本报专访了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邵子力。
对华投资上升期
《21世纪》:请问摩根大通对中国的投资前景是如何考量的?
邵子力:第一肯定是看好中国的。从长远讲,摩根大通当初请我来做中国业务负责人,战略上就是要继续扩大中国业务,这反映我们看好中国的远景及决心。
今年虽然经济上出现了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的投资步伐一点都没有放缓,一切还是按照最初的计划进行,对中国的投资也处于上升期。
《21世纪》:眼下中国股市跌跌不休,机构纷纷下调明年的经济预期,市场上笼罩着悲观气氛。对此,摩根大通会不会调整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布局、未来投入等?
邵子力:短期的经济调整不会改变我们的商业计划。我们看重的是中国的长期发展,对证券公司的建设开发一分钟也没有慢下来,我们的商业银行会继续扩大,也在考虑扩大资本和分行网络,同时也在运作其它的投资项目。
《21世纪》:中国市场在整个摩根大通全球市场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有没有清晰的定位?
邵子力:我只能说目前占的比例很小,我们也并没有硬性指标来说中国在全球业务中一定要占多少的比例。加入摩根大通以来,没有人给我提过明年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最主要的是做高质量的业务和稳健的发展,同时要有相当的风险控制,中国区的发展计划更多时候由我们自己提出。这可能反映了摩根大通的管理风格,不希望我们为了实现某个特定增长指标而盲目扩张。
全面的批发银行
《21世纪》:您刚才说,很多东西都是由您向总部提交计划,有很强的灵活自主性。在您提交给总部对自己的定位中,计划把中国业务带领到怎样的一个高度?
邵子力:我们的定位就是做一家全方位的批发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从全球企业银行、资金和证券服务、投
资银行到资产管理的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
另外,我们也希望扮演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角色。无论跨国公司到中国来还是中国公司走出去,都需要一个跨越国境的桥梁,而我们有很完善的全球资源和专业支持网络。
《21世纪》:摩根大通一直都是做大机构业务和批发业务,非大莫属,而近来却介入了中国的担保业务,令人感到有点意外。
邵子力:我们服务大型客户的政策和方针没有改变。目前为止,我们的批发性商业银行仍侧重服务大客户。但在中国,中小企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中国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经济群体,但也是政府和银行在过去几年支持力度相对欠缺的一块。因此,这也是机遇所在。
《21世纪》:我们注意到,最近两年随着大企业金融脱媒的加速,银行的议价能力逐渐下降,中资银行也在适时调整。这对你们有什么影响?
邵子力: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的强项在银行中间业务上,从未把信贷作为主要业务,只是把信贷当作综合服务的一部分。而中国的银行很大程度上靠信贷利差盈利,非利息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从国际成熟银行的发展模式看,中间业务往往很重要。
纵管与横管结合
《21世纪》:国内有些机构即便在分业监管的情况下,也在做综合经营的平台,但面临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选择问题。您可以分享一些成熟的经验吗?
邵子力:我们的经验以前是纵向多,这一两年更多地谈横向了。在新兴市场中,纵向和横向结合起来才可以。否则如果我们在中国的五六个平台各做各的,每个平台都相对较小,那么根本没有优势,所以一定要整合成一个综合平台。
《21世纪》:但是整合的话,如果没有持大股,您怎么发挥话语权?又怎么克服融合难题?
邵子力: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只能说靠与合伙人的磨合和信任,及对一些理念的共识。因为谁都想把业务做好,双方都能够看到里面的利益。
既然要整合,各方的业务差距就不能太大,要有一定的互补;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管理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大家能够通过协调看到对自身业务发展的好处。从自身讲,信息和业务交流是我们业务开发很重要的环节。我的职责之一也是协同,为多部门业务人员提供交流机制和平台。
《21世纪》:您如何评价与一创的合作?
邵子力:很好,非常好。我们的理念和方向都很一致,现在整合已差不多,下一步会集中精力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