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别了2011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8 19:57 来源: 中国财经报

  编者按

  倒计时的钟声已经清晰可闻。

  2011年即将谢幕,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90岁华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强音;这一年,美债困局不断刺激市场神经,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产生严重影响;这一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深入,物价出现回落势头……一番春秋,国内外涉及“国计”和民生的大小事纷呈登场。

  可喜的是,走过“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然而更需认识到的是,着力调控物价、保障百姓生活,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民生工程。

  未来,还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翘望2012年,我们更需要多一些信心,多一份坚持,直面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

  被猪肉“绑架”的CPI

  2011年,老百姓念叨最多的话,无疑是什么又涨了、什么终于跌了。“CPI”一词始终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在盘古、百度上的综合搜索结果累计已达300多万条。这个意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字符在2011年一路走高,从6月开始的4个月里连续保持同比上涨超过6%的水平,而在这其中,猪肉价格是今年以来CPI一路走高的主要推手,仅7月同比涨幅就达到56.7%。有网民直呼,猪肉“绑架”了CPI。

  有人说2011年的CPI应该是历年来“表情”最丰富的一年。在过去的11个月里,CPI让人们尝尽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过去的11个月,CPI走出了三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温和的通货膨胀是2011年物价走势的年度标签。“你也许跑得过刘翔,但你跑不赢CPI。”用这句话老话形容2011年的物价走势,也许再恰当不过。

  尽管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2%,创14个月以来新低,或许让人们看到了物价回落的希望。但在专家看来,虽然短期物价上涨的压力有所缓解,保持经济增速的压力有所增加,对于未来物价稳定仍然不可掉以轻心。正如业内分析所指,实现物价稳定的基础并不牢固,物价走势还存在反弹的可能。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上涨仍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们在这年终岁尾时翘首期盼着,明年政府部门在“控”的同时更注重“调理”,标本兼治,使物价早日回到正轨。

  网言网语:“涨价好像兔子跑,CPI回落却像乌龟爬”。

  记者点评:元旦、春节将至,而节前正是购买力较为集中的时候,加上冬季雨雪天气增多,鲜菜、鲜果等鲜活农产品生产、运输面临较多困难,12月的价格上涨水平很有可能被推高。

  食品安全让人神经“紧绷”

  2011年,人们怀着对食品安全的惴惴不安度过了365天:瘦肉精事件尚未平息,染色馒头又像一枚重磅炸弹引爆全国。随后接棒的则有回炉面包、牛肉膏、毒豆芽、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风起云涌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肆虐地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

  每一次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出都会引发对生产、监管、流通等环节的拷问与反思。关于生产环节,大抵是生产者为谋取私利而践踏法律和道德,缺乏自我约束,致使社会风气日下;关于监管环节,则主要是监管不力,玩忽职守,部分技术检验水准落后,各监管部门责任不清,缺乏有效惩罚机制等。

  更有网友画出了相关环节的关系图,生产者是正规的生产者,但他常年生产违法产品;监管部门也是正规的职能部门,但他经常失职;超市是正规的大超市,但他常年贩卖问题产品。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前,所有权威通通“倒下”。

  由于食品问题涉及各种利益关系和行为主体,单一地突击哪一方都不能有效解决,必须具备综合的“社会治理”观念。在社会利益和主体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只有让企业、民间组织、社区等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才能有效地治理社会。食品问题的治理,不仅急需对生产者、监管者、销售者等多个主体进行有效地权力制约和立法跟进,更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督监管。相比之下,后者更急需发展。

  网言网语:“每一回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几乎只有生产者负责抵罪、整顿、挨罚;而负责监管的质检、工商等行政部门其实则只负责突击行动、道歉、表决心。”

  记者点评:这场食品安全保卫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除了“任重道远”,目前还不能由更乐观的词汇来描述。

  楼市调控“史上最严”

  2011年,楼市调控贯彻全年。伴随着号称“史上最严”调控的一系列措施,楼市开始加速降温。尤其是进入下半年后,日趋低迷的市场使得开发商的销售速度大减,库存量逐月攀高。数据显示,截至11月份,十大标杆房企合计库存量较前6个月增加约六成。

  回顾2011年房地产的调控政策,1月,即春节前夕,新“国八条”出台,确定了全年房地产调控基调,同时也拉开了全国范围严格控制房地产行业的序幕。在新“国八条”出台之后,所有调控要求范围内的城市均先后出台了相关细则,其中限购、确定年度房价控制目标这两项重量级的措施均以北京最为严厉。

  持续低迷的成交量也令房价“坚冰”开始消融。10月被视为楼市分水岭,当月70个大中城市的价格平均环比指数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入11月,房价下行速度加快,数据显示,与10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仅有5个城市环比涨价,价格下降的城市个数继续大幅增加,占到全部70个城市的七成。此外“降价潮”也已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网言网语:“这轮楼市调控掐住了投机性需求的咽喉,各地房价开始下降,市场预期得以扭转,楼市‘暴利十年’正逐渐成为过去时。”

  记者点评:仅仅依靠严厉的政策还不够,体制、机制还需更为健全,商品房与保障房并行的格局也已逐渐起步,希望不久的将来,“居者有其屋”能够惠及老百姓。

  万民期盼保障房

  10多年来,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较为缓慢,而城镇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却在不断攀升,住房压力向商品房倾斜,为商品房市场带来了加速膨胀的效应。

  而近几年,对于房价上涨过快问题的反思,开始落脚到保障房建设的短板上,让“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开始促使政府下达保障性住房建设指标的硬任务。今年两会期间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将计划开工建设保障3600万套,今年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代表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陆续签订了《保障性住房目标责任书》,将任务落实到市县和具体项目。

  截至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实现了年初计划的目标任务。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开工套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黑龙江86.7万套、重庆52.8万套、陕西48.3万套。

  而今年中央财政已分批下达1522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截至10月14日,全国落实中央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用地42614公顷,用地落实率超过100%。

  网言网语:“保障房建设是好事,如果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当然好,但能否以公平合理和透明的方式实现‘居者有其屋’,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记者点评:对于这样的民生工程,质量和公平分配其实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在集中推进保障房建设的过程中,质量问题不可忽视,也要注意监管。要想保障性住房真正保民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城市“看海”

  “看海”是新兴的网络热词,这个由群众创造的词汇,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城市建设中部分隐含的民生问题。在这个热词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只顾粉刷看得到的“脸面”,而忽略了看不到的“地下工作”。

  其实国内城市中的地下管网建设规划遭诟病已久,今年,各地频繁的暴雨再一次验证了城市建设“地下工作”的薄弱。进入雨季以来,长沙、北京、武汉、南京等城市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网民们的QQ签名一度都改成了“一起到某地去看海”。让人在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尴尬。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去年进行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的城市多达137个,足见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新浪知名草根微博(http://weibo.com)“作业本”就曾在博文中写到,“地下工作”做得不好,与目前城市建设的理念有关,“面上工作”做好了,人人都能看得见,而“地下工作”花钱既多,又无法进行展示。从“以有限的钱办有效率的事”的理念来说,当然“不值得”往地下投入太多。但事实上,“地下工作”做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面上工作”的持续性。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做好“地下工作”其实也是划算的,“多挖几次马路的钱早就够提高地下建设标准。”

  我们相信,只要真正认识到“地下”建设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城市变“海”的现象才会逐步消失。

  网言网语:“城市不可缺失,更不能短命”

  记者点评:不要让市民在城市里“看海”。面对城市建设的现实和民生的需要,这句话当为城市建设决策者铭记于心。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罗荀 罗莎采写

  年终评说2011文化热点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是中国文化开启新征程的一年。

   这一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强音,各地各部门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努力。这一年的中国文化,更加璀璨夺目,更为绚丽多姿,她以其博大和神奇,丰富着民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这一年众多文化事件的发生,产生了众多精彩的瞬间,碰撞出了众多智慧的火花,令人难忘。通过对文化热点多维度的关注,使我们能够触摸到中国文化的年度脉搏,更为理性地看待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在北京举行,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并提出了到202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评说:这是继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命题,这也是2007年中共十七大以来的这届中共核心领导层,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这表明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后,在文化领域提出了更高追求。

   人口超过13亿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被视为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面对一系列傲人的经济数据,中共领导层依然保持着忧患意识,对于国家文化领域现状的关切,也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体现。而中国的文化产业,也正展现旺盛的生命力。2010年,全国电影实现票房100亿元,是2002年文化产业起步之初时的10倍;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与2002年相比翻了三番;每天出版报纸452亿份,出版规模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

   中国已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是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后要干什么必须回答的时代性问题。中国已是文化大国,但又远不是文化强国。如何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重塑曾经的文化辉煌,值得深思。

  公共文化免费大餐惠民生

   今年年初,文化部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意见显示,今年年底前,要实现现有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空间设施的全部免费开放,实现现有服务项目的免费,现有的基本文化公共项目免费。

   评说:“三馆”免费开放是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是我国关注文化民生的一项具体举措,也是进入公民时代的一个标志,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文化场馆免费固然重要,但是有了经费后更重要的还是服务。像巴黎的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等一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尽管是收费的,但这些博物馆里面永远都是人流如织,究其原因就是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文化服务。反观中国像河南、陕西这些文化重地的博物馆,其中的历史陈列毫无疑问是非常精彩的,对了解中国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是非常可惜,即便提供了免费的参观条件,结果也是参观者寥寥,还不如对人工营造的景点更有兴趣。

   因此说,文化场馆的发展,如果仅仅建立在免费上,肯定是不够的。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首先要有充实的内容,尤为重要的是还应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办法,逐步培养社会公众把进美术馆参观作为一种文化习惯,唯此才能让这些文化机构真正成为传播和传授文化知识的场地,成为一个可以使人变得聪慧、更加有修养的平台。

  图书市场在艰难中保持尊严

   2011年,是图书业继续滑坡的一年: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百万发行量以上的佳作极少,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作者……读书正被小众化,在浅阅读与一元视野的压力下,它艰难地保持着自己的尊严。

   评说:作为不少改制后的出版社,生存是首要任务,因此学会戴着镣铐舞蹈是必修的功课。图书出版业与电子数码领域之间的较量风起云涌,各家竞逐,却只停留在商业手段的层面,难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坛盛景。

   拔得畅销书榜单头筹的,恐怕非《史蒂夫·乔布斯传》莫属。这本书是乔布斯惟一授权的同名个人传记,全球同步发行,简体中文版引发读者狂热追捧,形成出版业热门事件。根据中信出版社官方数据,《史蒂夫·乔布斯传》简体中文版首周销量为67.8万册,而各大媒体的报道与热议则一直持续,在很多人心目中,乔布斯依然活着。

   2011年是辛亥百年,图书业蓄力已久,确实推出了一些好书,从写作上看,这个题材聚合了目前国内思想界、写作界的精英,亮点颇多;《朱镕基讲话实录》、《货币战争3》在人文社科类和经管类图书中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文学类图书中影响最大的出版品种小说依然沉默,中国作家中去当大官的却越来越多,混个某协会“主席”当当也能引领市场的风向标。当下小说的沉沦,让人痛心,也让人无奈;儿童图书市场提供了印刷和数码领域创新的机会,之中蕴含的商机将更多优秀作家和插画家带给了小读者;网络文学依然火爆,玩票的压大轴,只能说明内行们太业余。

  没人比乔布斯更能影响流行文化

   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 北京时间2011年10月6日,苹果董事会宣布前行政总裁乔布斯于当地时间10月5日逝世,终年56岁。

   评说: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乔布斯改变了音乐产业,改变了电脑产业,也改变了电影产业,他每一次创新都惊动着整个世界。从发明个人电脑,到建立一个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的全新市场,再到彻底改变人们购买音乐、享受音乐的方式——乔布斯的玩具“苹果”的领袖地位已迅速延伸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勇于创新的改革策略只为服务到每一个用户。如今,乔布斯的玩具理念已开始影响文化领域,已经代表一种生活品位,一个时尚符号。

   作为全球市值最高企业的CEO逝世,无疑是科技行业一次重大的损失。这位个人电脑行业的先驱,不仅赢得消费者的追捧,更改变了人们对科技的思考方式,他不仅帮助苹果公司成为了流行文化偶像,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他也颠覆了互联网使用、音乐消费、书籍阅读等多个行业。

   作为苹果灵魂级的人物,乔布斯在中国拥有大量的崇拜者,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假如没有个人电脑,我们的文化将会怎样,他是那少数几个改变了我们整个文化的人之一,这些事物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他逝世消息传来后各大媒体均在第一时间以头条的形式进行了报导。

  中国成为第一动漫大国有点尴尬

   中国动漫年产量达22万分钟,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这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出炉的消息。

   评说:不过这个“第一”的消息如风过耳,业内业外都波澜不惊。比起争论和质疑,更悲惨的结局,莫过于无人问津,如此“第一”有些尴尬。说产量,我们遥遥领先,全国数百家动漫基地,每家出一个产品,数字也可以砸死人。只可惜近年来中国动漫数量的增长并没能给人以更多印象深刻的动画形象和情节。中国原创动漫发展了这么多年,除了孙悟空、黑猫警长那几个经典人物,能想起来的也只有喜羊羊与灰太狼了。

   为什么外国人可以把中国原料拍得有滋有味,中国人却不能?为什么外国人能把动漫做得老少咸宜,中国人却不能?论“有量无质”的原因,无非是老生常谈的那几条:创意不够,资金不足,人才缺口。事实上,动漫产业不是制造业,要从烧钱的游戏变成挣钱的产业,其核心是打造文化。一味求大求全,不是中国动漫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果将其当作“抢快钱”式的快餐文化去经营,那么,其获得的也只能是一份“盒饭”的回报。

   好的故事,永远都是动漫世界的钻石。缺乏好故事,造成了娱乐帝国好莱坞近十年来的停滞不前,也导致其采取了大力推进视觉技术、批量改编漫画作品的缓兵之计。中国的确是缺乏讲好故事的方法,但这是可以学习提高的。相比讲故事技巧的缺失,若是创意完全被压制则更可怕。为什么中国独立动画短片在国外屡获大奖,中国动画长片却在影院里无人问津?为什么那么多“中国迪士尼”却连一个值得记住的经典作品都没有?

   正可谓讲出好听的故事,功夫在讲故事之外。

  故宫惊爆十重门承受信任危机

   从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到网曝“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短短3个多月,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问与信任危机。

   8月19日下午,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故宫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爆料虽然情况不一,有的与事实有出入,有的还没有查实,但都指出故宫的管理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

   评说:故宫这个在人们心中地位高贵的文物托管单位一再而、再而三地出事儿,不得不让人一次次地感叹,我们是不是所托非人了?

   一个原本是文化神圣之处、文化与文明的聚集地,却散发着熏天铜臭;一个最应该呈现有中国传统诸如知书达理文化气质之地,却屡屡表现得极其没有文化;一些本该对文化有最高的敬畏之心、有高尚操守的文化守护者,却在一次次地辱没文化;一个本该是中国文化脸面的地方,却屡屡让这个国家的文化颜面尽失。也许,处身市场大潮中的故宫的确面临着一些体制尴尬和经营困境,但有问题就要解决,而不能以之为由忽略了日常管理,或者进行不靠谱的商业开发。

   问题不只是故宫而已。近年来各地频频传出与公共资源有关的新闻,杭州西湖、云南洱海、武汉塔子湖等等都被报道已经被房产开发变成了“私家湖”,这些例子仅仅是类似现象的一角。这些“富贵化”的公共资源可能会与寻常人渐行渐远,很多普通人耳熟能详的景观正在变成难以踏入的别人家后花园。对于这种现象,社会应该予以关注并保持足够的警惕。

   北京故宫博物院,在2011年集中地给全世界呈现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之殇,我们不能不深刻反思,一个经济日益强大的国家,该如何自我捍卫本该无限自豪的文化尊严,如何真正地扩大文化影响力、充实自身的软实力?

  《建党伟业》奠定主旋律电影市场之路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一系列红色主旋律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作品公映公演。电影《建党伟业》成为继《建国大业》后又一部红色大片,片中汇聚了20多位“明星”、100多名一线演员,“老戏骨”和偶像明星都铆足劲,在银幕上呈现着革命志士的壮怀激烈,令人回味无穷。

   评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曾出现一大批献礼片,与之相比,今年公映的主旋律电影更高达数十部。 近两年以献礼片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势头强劲,涌现了一批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的佳作。从《建国大业》的小心摸索,到《建党伟业》的豪放手笔,“到主旋律中去”已然不再仅仅停留于口号,而是被放大为中国演艺圈的集体选择。

   《建党伟业》延续上集《建国大业》的招数,找了170多位明星演绎建党初期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然而,《建党伟业》中所使用的“明星牌”,第二次用似乎显得不那么灵光,《建党伟业》的过热营销最终导致了票房的不利。

   《建党伟业》明星阵容强大,许多观众感觉纯粹是到影院“数星星”,把他们找出来颇费眼力。此外,看《建党伟业》之前做足功课实在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虽然大部分观众进影院看“建党”图的还是一个热闹,但要如果没有近代史做基础,就连热闹都未必看得明白。

   2011年《辛亥革命》《秋之白华》《钱学森》《百年情书》等将历史人物细腻的情感脉络、家庭生活、人生际遇逐一搬上大银幕,史诗巨制与明星效应的叠加,令观众在银幕前或温习历史或“数星星”,这种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观影模式,已逐步奠定了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之路。

  网络流行“咆哮体”只为解压

   继充斥着 “伤不起”、 “有木有”字样及大量感叹号的 “咆哮体”一度走红网络,白领们把工作小结、辞职信、歌词、菜谱等统统改编成咆哮体来宣泄工作压力。

   评说:从梨花体、凡客体到如今的咆哮体,几年来,一批网络文体相继流行。“咆哮体”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内容,就是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者句子。例如:“办公室上班族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跟你作对有木有!聊个QQ还得小心被抓到有木有!上下班挤成饼干有木有!”“中国的保安乃们伤不起!乃们只承认警察叔叔有木有!乃们都唾弃我们保安有木有! ”这种看上去带有很强烈感情色彩的咆哮体引来了粉丝的追捧。和之前流行的各类网络文体一样,咆哮体的以咆哮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和感受,成为宣泄压力的途径。网友评论:“‘咆哮’是因为生活里有种种烦恼,而你吼出来就不觉得烦了。”“娱乐一下,以求心理的平衡。 ”

   按照以往惯例,这类网络流行文体在短时间内大红大紫,引起了众多年轻人的共鸣,其戏谑和娱乐功能让它看者认为是恶搞,参与者觉得更像解压,对这个“认真你就输了”的时代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面对这个世界上很多不完美的事情,公众情绪郁闷,转为咆哮体,咆哮的本质其实是虚弱无力,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无奈之举,集体宣泄之后,真实社会中的压力源依然在。要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一方面民众自身要有所追求和纾解,另一方面,根本还在于通过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解决压在民众心上的实际问题。那时候,良好的社会心态将是自发生成的。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回应质疑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8月20日揭晓,获奖作品之一张炜的《你在高原》共有450万字,相当于6部120回的《红楼梦》,以长取胜遭到广泛质疑。在5位获奖者中,除了刘震云其余四位均为中国作家协会的成员,不少人质疑茅奖成体制内的自我狂欢。

   评说:读者之所以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不买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获奖作品多是中国作协成员,疑似作协“体制内的狂欢”;二是获奖作品销售情况不佳,大多不为读者所知。

   相关网络投票结果显示,有超过90%的人完全没有读过这5部作品。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5部作品销售情况都不理想。在重庆的一家大型书店,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从2009年出版以来,一共卖出30几本,这在获奖的5部作品里还是卖得最好的。张炜的《你在高原》不见评委、专家称道其艺术质地,只看到褒扬“长”得“独特”,不禁令人啧啧称奇,莫非这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乃是不论“功劳”,单论“苦劳”?

   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回应,主要获奖作品作者是作协主席、副主席,本身就是因为具备一定实力,他们的作品参评文学奖是一个合理的过程。他们被提名是因为具有创作实力,写出了好作品。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公众表达欲日渐强烈的时代。处在如此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权威的消解似乎是必然的,它时时受到挑战。评奖在走向开放、走向多元的同时,要使评奖具有权威性,要使评出的作品得到社会各方较为一致的认可,尤其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与检验。

   时代潮流之下,期待茅盾文学奖敞开大门,办一个广受欢迎的大众文学奖。

  广电总局频出杀招规范影视剧市场

   今年,广电总局频出杀招,先后发布了“控烟令”、禁止四大名著翻拍、 “限娱令”和“限广令”。更有消息称,从明年1月1日起,总局将禁止宫斗戏、涉案剧、穿越剧在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

   评说:现在电视上一些选秀和娱乐节目,整体风格煽情、作秀、八卦,并且急功近利,高举三俗大旗,力图在短期时间内用爆炸效应迅速吸引眼球,取得收视率。而后宫争斗戏,在电视荧屏上也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来了个集体大爆发。一时间,皇上、贵妃、皇后,“三角恋”是演绎得惊心动魄,而后宫更被演绎成尔虞我诈,群女斗智的场所。雷人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蔓延已经到了不得不整的地步,因此,广电总局此次举出的“金箍棒”不再是软绵绵的口头警告,而是直接痛打到身上——不仅不准播,也不准拍了。

   然而必须明白,娱乐市场是无法被任何一个所谓的禁令控制的,现在已经不存在雪藏、封杀、冷冻这样的行为了,即使几重禁令真正下达,卫视台还是有办法通过改变节目设置规避。想达到国外某些娱乐节目中涵盖了人性化、对人有启迪的深度,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几道禁令能扭转过来的。

   不难预测,娱乐节目最终仍然会回到“名”、“利”二字身上,在“限广令”和“限宫令”的双重限制下,偶像剧和都市题材剧将成为植入广告的温床,时装偶像剧的广告植入则大有可为,汽车手机等高端产品出镜率极高。此前一直受观众诟病的广告植入,极有可能卷土重来,甚至势头更猛。 (本版文字:胡兆燕)

  2011资本市场记忆

  编者按

   2011年的A股市场注定要在失落中收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通胀不断加剧、货币政策日益趋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下,上证综指从4月份高位的3067点附近一路下跌,最低至2149点,创出两年来的新低,整体跌幅超过20%,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股市之一。

   回首即将过去的2011年,汹涌如潮的IPO、A股十年零涨幅、以及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带来的改革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2011即将画上句号,我们无法去诟病市场的对与错,只能多保持一份理性,不断从中总结得与失。被誉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表示,很多次股市看起来要天崩地裂,但后来只不过是小小的波澜;又有多少次,看起来只是小波澜,最后却是天崩地裂。相比恐慌本身,看待恐慌的态度更加重要。

  沪指

   A股“熊冠全球”

   今年A股持续低迷,股指涨幅“熊冠全球”。蓦然回首才发现,十年的牛熊转换后,沪指已经重现回到了原点。

   “直到和你做了十年朋友,才发现你的指数永远高开低走,也就2000出头。”有股民把流行歌曲《十年》重新填了词,用来形容今年A股持续低迷,股指涨幅“熊冠全球”。

   12月26日,上证指数收于2190.11点,早已跌破了2001年6月上证指数创下的最高点2245点。

   10年之间,在熊牛转换之后,沪指回到原点,让人觉得沉重又费解。要知道,在这10年间,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里,GDP平均增速高达两位数以上。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沪深A股上市公司由2001年底的1248余家发展到2290家,市值由4.3亿元增长至约21万亿元,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从8000万元增长至16亿元,增加了约为20倍。

   而放眼全球,10年来,多数国家股指均有增幅。截止12月26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十年累计涨幅达21.87%、纳斯达克指数累计上涨33.56%;欧洲市场,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上涨了6.48%,德国DAX指数涨幅为17.13%。新型市场资本市场发展更是迅速,俄罗斯RTSI指数453.33%,印度孟买30指数十年涨幅达395%,巴西BOVESPA指数十年涨幅达331.96%。

   此外,A股疲软的走势与上市公司盈利提升的状况也形成了鲜明对比。10年间,大多数上市公司利润均实现了增长,沪市A股平均净利润从2001年底的9325万元增至15.88亿元,增长了约17倍。深市A股3808万元增至2万亿元,增加了约5倍。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仅看数字本身已经无法理解A股的变化。正如英大证券李大霄在微博上写道:“热议2000来点,10年前是牛尾,10年后是熊尾;十年前是少部分流通,而十年后是大部分流通;十年前是小市值,十年后扩大十倍是大市值;十年前是70倍,十年后是10倍;10年前是投机的终极,十年后也许是投资的起点。此2000与彼2000已不同矣。” (罗晶)

  基金

   交出10年来最惨答卷

   覆巢之下,所有与股市沾边的理财产品几乎全部赔钱。无论公募基金还是私幕基金,它们2011年的日子都相当难过。

   八成基金跑输业绩基准,偏股基金下跌市中首次跑输大盘,债基创历年来最大跌幅。基金交出10年来最惨淡的成绩单,除了货币基金之外的其他各类基金今年以来整体业绩全线尽墨,并创出两个第一次:偏股基金和债券基金第一次同时出现年度亏损;偏股基金第一次在大盘下跌年份里跌幅超过大盘。

   截至12月23日,391只开放式偏股基金今年以来单位净值平均下跌22.71%,超过同期上证指数21.48%的跌幅,仅有5只基金净值跌幅小于10%。普通债券基金今年以来单位净值平均下跌3.17%,为历年来亏损幅度最大的一年,也宣告债券基金自2005年以来连续6年盈利的纪录终结。封闭式基金、QDII基金等投资品种同样表现不佳,跌幅均超过20%。

   虽然股市行情2011年还有最后一周的收官之战,但基金全年惨淡收场已成定局,除了货币基金之外的其他各类基金今年以来整体业绩全线亏损。

   没有取得正收益、没能战胜大盘,最糟糕的是,大面积跑输自己的业绩基准,当股市的大潮在2011年退却逾20%,以专家理财著称的基金经理纷纷沦为“裸泳者”,交出开放式基金10年来最惨淡的成绩单。

   高仓位运作以及持仓结构偏重中小盘成长股,是今年偏股基金整体跑输市场和大面积跑输业绩基准的两大原因。背后也折射出,基金数量激增之后,人才短缺导致基金投资能力有所下降。 (徐丽红)

  换届

   新掌门 新希望

   树“规”清“疴”。A股持续萎靡不振,让亿万股民对新任证监会主席格外期待。

   证监会换帅,注定是2011年资本市场最醒目的“符号”。10月29日,前建行董事长郭树清,接替尚福林成为新一任证监会主席,成为总市值超过23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证券市场的新“掌门人”。

   市场各界对新主席充满了期待。随着郭树清的上任,有机构、散户、老股民、新投资者等通过建言形式表达对证券市场的期望。市场人士的态度表明,新主席的上任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股市未来值得期待。

   履新之后,郭树清没有令市场失望,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便燃向上市公司分红。将通过四项举措提升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包括要求上市公司树立牢固的分红意识,上市公司采取措施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以及要求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回报规划、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等。

   其后,证监会监管新政更重拳频出,包括加速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打击内幕交易、严惩欺诈上市等,意欲荡平上市公司良莠不齐、重融资轻分配、重投机轻投资、内幕交易盛行等“乱市”沉疴。

   如果说,制度上的各项改革和完善让投资者看到了希望,那么监管升级则是郭树清上任后的显著变化。11月29日,证监会通报李旭利涉老鼠仓案。证监会措辞严厉地将“绿大地”、“李旭利”等一系列案件称为“影响广泛的大案要案”。12月1日,证监会宣布解聘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吴建敏。此外,一些保荐代表和机构也被处罚,保荐胜景山河的平安证券遭证监会出示警示函,两名保荐代表人被撤销保荐资格。

   大刀阔斧治理顽疾的同时,郭树清还鼓励长期机构资金入市,以期股市良性健康发展。就在最近,他在公开场合建议,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可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并鼓励大家,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景要有信心。

   最后,引用某知名基金经理一段感言: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先生,喜欢他温文尔雅、智慧的形象。希望他像他的名字一样革除中国证券市场的顽疾,树立新风,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韩馨仪)

  IPO

   扩容排第一

   A股难逃“虚胖症”,IPO扩容是“元凶”。A股指数十年间不涨,但却有另一项数据在永不回头地猛涨,这就是A股市值。

   与今年A股股指走熊相比,两市的IPO募资金额却是全球第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两市共迎来了276只新股上市,平均一天就有1.15只新股发行,发行股数合计160多亿股,募集资金2700亿元,自2009年以来连续3年居全球之冠。

   此前的12月21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调研报告称,截至今年11月底,以IPO宗数计算,深交所IPO宗数位列全球证券交易所第一,以融资额计算,深交所全球第二、港交所全球第三、上交所全球第四。另据统计,今年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持续引领全球IPO活动,融资总额达679亿美元,占全球IPO融资总额的40%。除IPO外,2011年再融资数量也在上升,A股实施增发和配股的融资规模达到3954.9亿元,超过前两年。

   融资功能强,是过去10年中国股市的一大特点。10年间,包括新股发行、再融资等,上市公司共计从沪深两市集资近4万亿元。从1990年至2000年的11年间,股市融资总额5167亿元,其中首发募资3167亿元。而自2001年6月至2011年12月,股市融资金额高达3.83万亿元,其中首发募资1.84万亿元,是前11年的7倍。2011年至今,股市融资总额6413.62亿元,其中首发融资2643.68亿元,仅次于2007年和2009年。

   而与此同时,股民的分红数额却不能与融资大幅增长呈正比。统计显示,1990年末到2010年末,A股累计完成现金分红总额约1.8万亿元。据估算,普通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超过30%,其所分享的红利最高不过0.54万亿元。也就是说,股市发展这10年间,从股民腰包里掏出去的钱要比拿进来的少。

   “我们可以从外部经济、政策紧缩等寻找行情低迷的注解,但市场供求失衡,恐怕是制约行情发展的主要原因。改善股市资金供求形势,还原投融资主体良性循环的生态链,应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从监管角度看,要求我们适当控制发行节奏,严格发审条件,选取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续增长、稳定回报的公司进入上市程序。”日信证券总裁洪明这样认为。 (金秋)

  概念股

  中国概念股美国折戟

  随着中国概念股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成熟市场也逐渐开始认清其圈钱本性。

   中国概念股今年在美国市场遇到的麻烦,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1年6月,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的处境急转直下,屡遭信用危机,股价市值大幅缩水。7月,众人关注的盛大文学和迅雷在上市前宣布暂缓上市,使得7月份在美国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为零。8月,推迟数月上市的土豆网逆市IPO开盘即破发。9月仍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10月至今市场上也再没有听到一家中国企业有赴美上市的计划公布。

   从一年前“逢中必火”,中概股遭遇空前热捧;到如今风光不再,明枪暗箭难防,经历了这一切的人看不清楚,只能感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经过2010年下半年和今年年初中国企业全球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及IPO数量大规模上涨的“蜜月期”后,中国概念股的命运,在今年5月份出现大转折。多家公司被海外做空机构曝出财务造假、业绩不实、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被美国监管机构调查,有些甚至被迫停牌或退市。

   一时间,中国概念股全线遭遇信用危机,投资者对中国公司抱着“宁可错杀,不可轻信”的心态,不敢轻易介入。而涉及中国公司的不利信息则有了迅速传播的土壤,无论是确有其事还是空穴来风,全部都会对公司的股价造成重创。

   其实,曾经炙手可热的中国概念股,如今成为卖空者在美国几千家上市公司中主要打击的目标,背后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原因。

   首先,当年很多投资者追捧中国股,并非真正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而是看好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以及中国十多亿人口形成的巨大潜在消费群。其次,美国市场九成以上由大机构控制,而华尔街的大多数基金经理并不了解中国企业,其中很多人根本没去过中国,更不用说亲自走访自己投资的企业。此外,正因为两国间文化和规范的不同,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企业在中国进行的避税措施,也有可能成为做空者攻击的目标。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一些中国企业上市后不了解美国监管规定,不按规矩办事,在信息披露方面不规范,甚至有意造假。这些事情被证实后不但引火烧身,也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概念股的集体声誉。 (徐丽红)

  高利贷

  上市公司热衷参与

  上市公司争放贷,赚息轻松胜主业。

   电影《华尔街》里“金钱永不眠”的场景早已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演。高利贷,如今却成为上市公司“开源”的“上佳”选择。“主业不佳放贷来凑”,利息收入正在成为一些主业低迷的上市公司的重要盈利来源。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120项委托贷款公告,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70多亿元,同比增38%。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达24.5%,远高于一些上市公司的资产回报率以及目前商业银行基准年利率6.56%的水平。

   上市公司为什么热衷放高利贷?答案很简单:赚钱的买卖没理由不接着干下去。委托贷款规模激增的背后是高收益的驱动。数据显示,有的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被评论为“做高利贷倒爷,掏空实体经济”。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显示,委托贷款增加7028亿元,同比多增3829亿元,增长率近120%,委托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9.1%。

   那么,上市公司放高利贷的钱从何而来?业内专家指出,“三高”发行导致的超募现象是上市公司“不差钱”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2009年A股IPO审核重启以来,“三高”发行使得新股超募比例甚至达到了199%。在2011年上半年164宗IPO中,预计募集资金为717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则达到1607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24%。

   尽管委托贷款成为上市公司增加业绩的有力途径,但其背后的风险不容小视。“上市公司做起了‘小银行’是不正常的。”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资金应该投向公司的募投项目。虽然委托贷款的利率高,但隐含的风险也很大,对业绩的支撑不可持续。

   此外,放高利贷的行为应归为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超募资金属上市公司全体股东支配的资金,若用来放贷收益,其获利能否被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分享也待考察。 (罗晶)

  内幕交易

  “捕鼠”行动

   2011年是A股内幕交易曝光最多的一年,可以看出,监管层已对证券市场的不法现象“大棒”高举。

   今年,中国证监会保持了对内幕交易的高压态势,查处了一批重大、典型的案件,涉及投资咨询人员、基金从业者、上市公司高管等。

   11月29日,证监会开出保荐代表人最严厉罚单,撤销平安证券两位保代资格。此外,证监会通报,今年以来共获取各类案件线索245件,立案调查案件82起,从查处案件类型看,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和信息披露违规方面,这三类案件占比77%,其中内幕交易占比最高,超过50%。

   12月1日,证监会首次对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处以解聘。

   12月9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媒体通报了6起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其中包括一起迄今查处规模最大、有组织有预谋的“抢帽子”操纵案件,该案涉及552只股票,累计交易金额高达571.76亿元,非法获利4.26亿元。而近日,证监会通报了包括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老鼠仓”涉刑第一案在内的五起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

   对此,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表示,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的治理水平并没有领先于上市公司,导致了高管经营决策短期化、“老鼠仓”时有发生等问题。应该在符合社会公平原则的前提下,研究制定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探索允许专业人士参与发起设立合伙制资产管理机构。

   自今年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一职以来,首谈股市便宣称对内幕交易“零容忍”。11月25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正式实施,希望从源头上杜绝内幕交易行为。证监会连续对市场违法违规现象开出罚单,具体包括:撤销胜景山河保荐代表人资格;解聘一名违规持股的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通报6起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此外,证监会相继进行了强化分红制度、完善退市机制、提高新股发行审核透明度等多项改革,这些措施均直接针对资本市场的历史顽疾,触及市场的核心层面,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罗莎)

  版块

  文化传媒崛起

  版块规模快速扩张,资本市场迎来文化“盛宴”。

   今年发展文化产业已被提升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10月,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文化发展繁荣的支持服务功能。要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鼓励文化类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稳步扩大文化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水平,推动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配套制度,促进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同时,尚福林强调,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等重要部署和要求,不断创新改革、发展、监管、服务理念,更加自觉、主动、全面地发挥资本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尚福林的这一表态标志着资本市场将迎来迎来了文化“盛宴”。在实际的运作层面,文化企业确实争先恐后地掀起了一波“上市潮流”,根据新元文智推出的《2011中国文化产业企业上市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已经公布上市计划的文化产业企业达到180多家,其中以出版印刷领域的企业最多,达54家;其次为影视及动漫领域企业,达52家;两大领域计划上市的企业占全部计划上市企业数量的57%。同时,据上证资讯统计,截至目前,共有包括天舟文化、粤传媒等共22家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合计IPO募资总额为136.58亿元,算上两家定增融资33.89亿元,文化传媒板块在A股资本市场融资金额共170亿元。

   新元文智预测,2011-2015年,每年将会有20-30家文化产业企业在不同的交易所上市,未来五年间共实现融资额折合约为600-1000亿元人民币。中信证券在其报告中指出,如果考虑“十二五”期间GDP内生增长,文化产业复合增长速度至少达到22%-25%。而据东兴证券测算,若按照GDP年均增速9%来计算,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将翻番,这意味着届时文化产业规模将达到2.85万亿元,是2009年末的3.4倍。资本市场上,文化传媒股正在崛起,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徐丽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