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免费“就读”世界名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9 01:1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曾翻译出版《魔戒》的台湾奇幻作家朱学恒,同时也是将世界名校课程翻译到华文世界的第一人。在推广公开课的这七年,他始终在尝试如何更好地让人们共享知识
孙行之
36岁的朱学恒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叛逆少年。留着板寸头,两边鬓角各剃三根弧线,身着印有“Steve Jobs”的黑T恤,时不时露出搞怪神情。只要跟这位台湾奇幻作家聊上几句,就能发现他敏于言辞的特长。他出身于大学辩论社,无怪乎能够经年累月地组织志愿者完成翻译计划。
迄今为止,朱学恒的人生中已有两个非同凡响的“第一次”。他是第一个将世界名校的课程翻译到华文世界的人,也是第一个使用“奇幻文学”翻译作品、举办展览的人,并创立出一个新的文学门类。
12月18日,朱学恒翻译的新版《魔戒》(插图珍藏版)在全国上市。相比十年前在台湾发行的版本,在大陆推出的简体版在内容上翻译更为精准,减少了文化隔阂。“我想这就是终极版了,有生之年不会再去修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朱学恒说道。
十年前,他花费9个月翻译了120万字的《魔戒》,这次艰苦卓绝的“工程”为他赢得120万美元版税收入的同时,也让他减掉30公斤体重。那120万美元,朱学恒全数投入了构思更为宏大的“开放式课程计划”(下称 OOPS)。而这次在大陆推出简体版《魔戒》,他依旧承诺将版税收入投入OOPS计划中。OOPS计划第一次推动了名校公开课在中文世界的传播。人们能在网易、新浪等网络平台上看到公开课,亦离不开朱学恒与志愿者们的努力。
下一步,朱学恒希望更深入地推介网络公开课,他想到的办法是“公开课社群化”,即在网上开办讨论论坛,以及在电视台制作本地化的节目,让受众更好地消化这些课程资源。
公开课联合国
因为大学时代苦不堪言的“重修”经历,让朱学恒萌发了推广一流高校课程资源的想法。
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电机系的朱学恒,曾在电磁学这门课上收获两盏“红灯”,因而三修电磁学。当时,电磁学老师的授课方式非常枯燥,疏于与学生互动。“要是我那时遇到个好老师,能够有很好的教学方式,我对电磁学的兴趣也就不会被摧毁。现在还可能和同学一样在某家高科技公司供职。”朱学恒说道。
早在2002年,耶鲁大学便在网上推出公开课,但上传到网上的资料是讲义和PPT,没有直观的视频资料。2004年,朱学恒看到了一门编号为8.02的电磁学课程,颇受感动,“没想到老师能将艰深枯燥的电磁学讲得那么精彩,下课之后,老师居然是在学生的掌声中离开教室的。”他想,“如果更多的年轻人能看到这样优秀的课程,一定会受益匪浅。”
就在此时,朱学恒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在家一心从事耶鲁公开课的翻译。最初,只有他与一位友人分担翻译,然而随着工作量越来越大,朱学恒干脆在网站招募翻译志愿者,竟引起来自14个国家、超过700人次的华人志愿者纷纷响应。他们依照自己的专业“认领”课程,短短10个月便将其中的19门课程编译上线,81门课程接近完成。之后,更多公开课被陆续翻译、整理并在网上推出。
到了2009年,朱学恒已经被批准为耶鲁大学的合作伙伴,与耶鲁大学沟通华语受众的要求,学院向休利特基金申请款项,专门用于拍摄公开课视频并陆续放到线上。与此同时,网络公开课开始在世界各大名校中引起共识,剑桥、哈佛等大学也加入网络公开课的行列。
“这些学校和我们都是通过国家公开课联盟进行交流,这就好像是一个公开课的联合国,高校、译者、内容制作方的诉求都在这里交流。”朱学恒说,公开课最大的意义在于带来竞争,“当全世界最先进的课程出现在你眼前时,所有的老师都会被拉到竞争舞台上。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知识可以更快速地公开分享。”
社区化,本土化
名噪一时的哈佛大学“公正课”是国内网站点击率最高的开放课程之一,这也是哈佛大学首次打开校门向全球媒体开放课程内容。
迈克尔·桑德尔讲授的“公正课”有一个逐渐公开的过程。开始,该课程只对哈佛校友公开,之后才在当地公共电视台播放。当“公正课”在日本收费频道播出后,收视率位居所有收费电视的第一位。直到2010年,“公正课”才被放到网络上,供人自由下载。
朱学恒看过许多公开课,发现桑德尔采用的辩驳与追问的授课方式最能吸引人们看下去,且容易看懂。而有些课程因为知识点密集,加之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太过艰深。“我们翻译推广至今,公开课的数量已经足够多,所以新的问题是,很多人不知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也不能完全看明白。”朱学恒说。
于是,当“公正课”来到台湾时,朱学恒让这门课程变换了模样。根据课程内容,在每一堂课上,他都会请来相关专业人士对课程内容做讲解,将之转化为本土化的知识。
以“公正课”为契机,朱学恒找到了推广“公开课”的新路径,将之推介到社群,并进行本土化讲解。现在,朱学恒制作“公正课”节目将在台湾播完,此后,他开始构想在网络上建立社区,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内涵的理解。
“当公开课达到一定数量时,就要考虑人们能否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朱学恒说,“将网络公开课推向社群,是必然的趋势。”
朱学恒把自己比作一位“厨子”,在推广公开课的这七年,不断对其进行加工。而这种加工,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越来越细致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