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将是中国现代慈善的确立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3:5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未来三年将是中国现代慈善的确立期
演讲者: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
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2011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风风雨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社会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而深刻的现代慈善思想解放运动,整个公益慈善事业快步进入到了现代慈善的战略转型期。如何确定适宜的战略,对于慈善事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慈善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现代慈善阶段
2011年,中国慈善出现了相当激烈动荡的发展过程。质疑多、交流多、创新多,正是这种打破传统的发展格局,促成了全社会对于慈善事业的深层思考,并开启了现代慈善创新的历史进程。
质疑事件其实是一次巨大的现代慈善思想解放运动。最初,全社会对于慈善与商业的关系持相当传统的态度,认为不应该将商业引进慈善并对于两者的结合进行多方面的怀疑。但是,随着与国际慈善界交流的深入,特别是国际社会中流行的慈善资本主义趋势以及慈善与商业有效结合的潮流,使国内与国际的慈善理念进行了深度交锋,我国社会大众较为系统地接受了现代的基本慈善理念,从而为慈善与财富的结合打开了理论通道。
质疑公募基金会的行为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的动员型捐赠体制的转型。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捐赠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号召与组织,与政府密切联系甚至是由准公务员组成的公益慈善机构承担着垄断性捐赠的功能。而随着质疑浪潮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慈善捐赠的体制转型。于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募基金会转型正式拉开了序幕。
2011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有几个案例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是宁夏自治区提出建立“黄河善谷”,他们借鉴国际经验用发展企业的办法解决社会问题,这是重要的体制创新,比起纽约市特别邀请洛克菲勒家族改造曼哈顿下城地区,还要有慈善性质。同时,宁夏新建的燕宝基金会申请政府项目用慈善的手段来促进或者直接建设16所基层医院和8所学校,所需的资金就是2个亿,慈善基金会主动和政府合作,主动要求承担政府项目,但由基金会直接监督管理,尽管在国际社会已经司空见惯,但在中国慈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第二个案例是最近几个月邓飞等人所推动的免费午餐项目。结果,中国慈善出现了一个新的模型:民间倡导,政府响应。不到几个月就变成了国务院的一项政策,过去做慈善都是捐赠,谁也没有想到慈善领域可以倡导政府政策,但是这一次却做到了。
第三个案例是广东、成都所倡导的社会创新理念,其实正在促成一种新的开放,我称之为社会改革开放,它和经济改革开放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捐赠免税方式的改革在广州通过法律来进行规范。广东还探索让社会组织注册更为方便,包括主管单位这个词都要修改。成都更是筹措5个亿来推进社会组织创新,由社会组织创新推动社会的转型,包括城乡统筹的发展等。
总体上,中国的慈善客观上正在发挥着以下三大现实功能:
第一是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稳定器;
第二是正在成为我们国家与社会提升的促进器。只有通过慈善才能让我们迅速知道养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活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照料;只有慈善才能让我们知道了社会领域内的确存在着无缘无故的爱,我们大家的对话就会更平和。而慈善活动的广泛开展也会让大家感受到宽容、优雅与修养;
第三,慈善更直接的是社会价值的凝聚器。现在社会道德的建设,正在通过慈善而不断拓展,一种尊重个人利益和尊严的现代道德正在静悄悄地形成。
现代慈善并不是无源之水,我们有着深厚的经济依据。这个依据就是我们已经到了一个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并且快速向1万美元发展的阶段,我国已经进入GDP大国,位列世界第二,这个预期是超过了小平1987年的预测的,即提前40年实现了2050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目标。我们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了全社会的预期,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现在,许多人都在说,问题是物欲横流,或者说,社会道德沦丧。其实,我们现在是到了一个财富的大禹治水年代,如何处理不断增长、快速发展的巨额财富?如何处理开放时代的财富横流?其实需要全民族的观念转型。在贫穷状态下生活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国情已经彻底变化了,需要全社会来重新学习。或者说,还能不能用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为富不仁、杀富济贫的八个字来解决现在的财富呢?财富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是堵还是疏呢?我们迫切需要来回答!
客观上,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社会改革的加速期。透过这一段的讨论,可以看到,大众更加关注公共权力,更加关注公共权力的运作方式!我们的公共道德正在系统地转型,中国慈善事业正在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这个转型有依据,有条件,但却考验着全社会的智慧。
二、发展现代慈善的
主要挑战是什么?
我们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整个社会缺乏准备和不适应。不是大家不愿意建设现代慈善,而是确实大家不太会建设。
现在确实存在着四大体制性的障碍:1.注册组织特别是基金会门槛太高,全世界的慈善公益组织都没有这么高的门槛,只有在中国,一个非公募基金会注册就要200万,还要有主管单位,结果是社会组织过少,一个人要捐10万或5万根本不可能注册基金会,行善太不容易了。2.不养慈善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我们的很多人一说有10%的行政经费就说太高了,全世界流行的规则是最少20%,哪有10%还嫌高的呢?结果是有的人往往以标榜零成本为骄傲,这种缺乏现代慈善常识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3.存量过少。全世界没有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之分,我们划分出公募并要求每年支出70%的捐款,非公募要多支出8%,比美国5%还高得多,这非常不利于基金会的发展壮大。4.在纳税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曹德旺先生捐36亿的股票还要交五六亿的税,我们怎么能让人家陈发树先生的83亿股票捐赠实现呢?我们社会怎么能理直气壮地邀请更多的富豪来参与慈善呢?另外,基金会的基金年度收入也要交税,也与国外不同。所有这些,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
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挑战更来自于我们内心,来自于我们的社会理念!除了体制滞后以外,其实理念滞后更为严峻。首先要肯定今年的反思和质疑促成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要注意我国社会轰轰烈烈、原地踏步的历史传统节奏。对于慈善的反思,美国的媒体是三轻一重:媒体不追问捐款者的原罪,不追问组织的性质,更不追问捐款者的动机,但它重在程序的公正与效果。对慈善组织持肯定态度,并且称赞其非常小的进步,一点点创新,媒体就用大的篇幅来称赞,为什么?说民间不容易。我们恰恰反过来了,是三重一轻,重在追问捐款人的原罪,谁捐款马上追问他的商业行为,这个风气是非常危险的!还要重在追问动机,捐款是要干什么的,并且接着要追问它的过去,一个捐款人的亲戚朋友有什么问题?并且接着追问组织责任,喜欢给一个组织的行为方式定性。而对于体制、程序和效果,反而没有多少思考。这就不可能产生实质性进步!我们这个社会的平面反思传统非常强。
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仅举一例。目前,国际社会正在热烈讨论社会创新特别是商业如何与慈善实现有机结合。但我们流行的理念就是不准慈善与商业结合,很多激昂的口号,比如说想发财的不要来做慈善,就是要绝对奉献,结果博得大量掌声!你看这些口号多么高尚!其潜台词就是:慈善人士必须是完人,捐赠不能有任何动机,慈善不能有任何成本!结果,造成的局面是:多捐说作秀,少捐就说“铁公鸡”,捐款到位迟了就说“诈捐门”,而不捐则可以批评任何人。在这样的文化状态和思维方式里面,怎么能弘扬大众的捐赠?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极端的传统思维惯性在慈善领域内确实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有的观念好象很激进,理念好象很高尚,其实是一种很传统的思想,是清流的倾向,相当于多年前的“狠斗私字一闪念”。比如舆论中讨论的慈善敛财概念,连基本事实都没分清,就开始热烈讨论、慷慨激昂。其实,首先要明白的是,到底是先挣钱还是先做慈善?顺序要清楚。另外,也应知道外国的情形,老洛克菲勒曾被美国人骂为“强盗爵爷”,但后来大力推动慈善,同时也推动纽约曼哈顿地区的发展,联合国的办公用地就是这个家族的捐赠,而其目的之一就是让纽约更加繁荣。慈善、商业两不误,利国利民利自己,这是一个世界通则!因此,建设现代慈善,一定要警惕不宽容的阶级斗争理念。鲁迅先生说的“道德杀人”,我们务必警惕!
三、确立快速转型的
现代慈善发展战略
为什么要确立快速转型战略?因为现阶段我们的重大挑战在于,整个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快速转型。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最近10年的急速发展,整体节奏是要走完发达国家用200多年时间走过的路,结果使得13亿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而工业化就有污染,西方国家当时也有严重污染,然后又发展城镇化,全国又处于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之中!13亿人同步四化,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观。到底怎么发展?如何管理这种变化,人类社会缺乏经验,我们的社会缺乏讨论。结果就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和矛盾,我们确实需要提供多项社会服务并改变和调整多方面的结构来支撑这种发展格局。
综合社会多方面的发展态势与矛盾,不难发现,现代慈善事业其实面临着三年左右的战略转型期。形势的发展等不得,多项社会矛盾急需要社会慈善来解决,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都可以通过发展慈善事业来调节,慈善事业在社会建设中至关重要。
如果战略得当,三年左右将是中国现代慈善的确立期。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经济改革开放的经验,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全有可能在公益慈善领域出现奇迹,关键决定于如何组织。现在需要呼吁全社会注重一种新的战略选择,这个战略选择就是要将现代公益慈善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部分,用现代公益慈善来引领社会建设,用慈善的力量来解决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实现成本最小的社会转型。
转变的前提是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包括学习和教育、科学研究、政策咨询方式等都需要来一番系统的转型。知识方式什么时候一定要转型?因为社会的互动模式变化了,原来是平面的,你可以不断的复制、记忆就可以了,现在则是一个变动的社会,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新的知识产品出现,中国的知识生产方式确实需要来一番较大的转型。
转型既简单也很艰巨。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尊重普通人的日常需求,因为做慈善如果不尊重普通人的日常需求,大口号、大呼隆是做不了现代慈善的。我呼吁名牌大学的学生卫生间要有卫生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现代慈善的要义是以善促善,不要以恶促善,不要动不动搞阶级斗争。丛飞在临终前呼吁,能不能让慈善成为圣坛不要成为祭坛?这值得全社会来反思。怎么办?一定要用善良的制度、善良的办法,用宽容的心态和优雅的方式推广慈善,促进社会的巨大慈善力量的形成。不要以批评为主,而要以表扬为主,慈善一定要优雅。
还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卢德之先生提出慈善要走向国际,的确重要。确实应该思考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开放过程中走向国际的一些企业到世界各国,或者说到与生意有联系的国度去做慈善呢?商业做到哪里你的慈善就应该做到哪里,这是全世界的一个通则,为什么不允许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慈善家到国际上做慈善呢?我们一定要注意推动慈善领域的开放。其中包括在行政体制方面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包括英国建立慈善委员会的经验,这样才能让大众意见很顺达地进入到体制,通过体制的力量来解决矛盾从而推动慈善事业的进步。
当然,在政府方面也要尽快推动法律的进步。《慈善法》起草已经超过五年了,现在我觉得需要尽快达成共识、修改不适合大众行善的规定。同时,也应该使立法的过程更为透明、公开,特别是慈善方面的法律,牵涉面广,需要社会大众参与,这样才会更加有效。
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时代已经来临!如果我们的理念能够调整,并由此推动知识生产方式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一定会加速到来!(编者注:感谢王振耀先生应约将现场演讲的内容撰写成文在此发表,希望藉此能使这一演讲的内容得到更准确的传播。)
■2011年,中国慈善出现了相当激烈动荡的发展过程。质疑多、交流多、创新多……质疑事件其实是一次巨大的现代慈善思想解放运动。我国社会大众较为系统地接受了现代的基本慈善理念,从而为慈善与财富的结合打开了理论通道。
■我们现在是到了一个财富的大禹治水年代,如何处理不断增长、快速发展的巨额财富?如何处理开放时代的财富横流?其实需要全民族的观念转型。在贫穷状态下生活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国情已经彻底变化了,需要全社会来重新学习。
■美国的媒体是三轻一重:媒体不追问捐款者的原罪,不追问组织的性质,更不追问捐款者的动机,但它重在程序的公正与效果……一点点创新,媒体就用大的篇幅来称赞……我们恰恰反过来了,是三重一轻。
■如果战略得当,三年左右将是中国现代慈善的确立期……现在需要呼吁全社会注重一种新的战略选择,这个战略选择就是要将现代公益慈善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部分,用现代公益慈善来引领社会建设,用慈善的力量来解决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实现成本最小的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