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商用车联网终端之战 海格智慧引领新方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9:51 来源: PRNEWS.cn中国商业电讯
    苏州 2011-12-30(中国商业电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在营运客车车载终端的研发比拼中,商车厂家走过了龙争虎斗、辗转腾挪的一年。闪电战、游击战、阵地战交错施展,以逸待劳、暗度陈仓、声东击西不遗余力,交通运输部所组织的车载终端产品认证中亦不时闪现商车厂家的品牌与身影,都使得前装后装市场生机勃发,运输企业增强活力,商车企业成己成物,主管部门春风满面。 


第二届全国道路客运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动启动仪式


    短小的篇什难以尽述车联网与道路客运信息化能够绘就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但只要稍加留意,人们就不难记录车载终端应用的成功片段。片段是当下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片段的积淀,片段是历史的瞬间,它能唤起业界对于未来的无限畅想。 

    这一年风起云涌的车载终端应用,一切的一切,不得不提及名唤“全国道路客运‘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动”(以下简称“科技助力行动”)的巨大推手。它在短短9个月间,如飓风登岸,席卷行业,足迹所至,观念更新。活动覆盖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向1800余家企业播撒科技知识,行业内直接参与人员不可胜数。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组长、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会长杨利民四川站讲话

    8月下旬,第一阶段数据统计完成后,组委会召开了中期活动情况汇报会。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政策法规司、科技司、综合规划司及安全监督司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对这套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殷切期望系统能够研发出更多功能。 

    部安全监督司有关同志提出,系统应在“超载现象控制”、“非站点上下旅客监管”、“完善事故分析系统”等加大研发力度;部科技司有关同志提出应积极参与部车联网的建设,同时要加强成果权威鉴定、加大多渠道推广力度甚至进入国家推广目录;部综合规划司有关同志提出,系统要积极参与这一类科技产品的标准制定等。 

    11月2日,科技助力行动”组委会专家组召开了评优活动评审会议。会议审议了参评单位及个人的有关材料和智慧运营系统采集的数据,对四大奖项经过了多轮会商。 

    据统计,活动共有97家企业的1114辆营运客车参加,734名驾驶员报名,审议后最终评出“科技应用先进企业”46家、“安全节能驾驶能手”100名、“优秀管理单位”25家;经提名评出“特别贡献奖”5个。 

    活动两期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评优活动示范成效显著。涉及节能环保评价指标的车千公里平均怠速数降低了67.14%,怠速时间比例下降了24.40%,经济转速比例提高了4.80%,有效地降低了油耗,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参赛的省份平均降低1.38L/100km,平均降幅达5.47%。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讲话


    更重要的是,与安全息息相关的车千公里平均超速数、车千公里平均超转数、车千公里平均急加速数、车千公里平均急减速数、车千公里平均过长怠速空调数、车千公里平均空档滑行数、车千公里平均疲劳驾驶、整车最佳运行负荷率等一些重要指标均有较大改善,显示出一些客运企业本身具有较好的管理潜质,显示出智慧运营系统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巨大。 

    终端风潮长袖善舞,客户体验捷报频传,评奖表彰如火如荼,道路客运期待雄起。 

    随着科技助力活动的深化与延展,行业试图一举摘掉“传统管理”、“模糊管理”、“松散管理”、“迟滞管理”的帽子,力求实现科学管控、集约经营,向更高更远处展翅遨游。 

    三时出望无消息,一去哪知行近远? 

    个体经营、下放企业、卧铺客车、联合运输、联网售票、公车公营、节能减排……盘点近三十年来的行业热词,鲜见营运客车信息化应用相关的词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撷取历史长河中GPS与营运客车相关的条目,堪称乏善可陈,大多是因了某些部门的要求而实施行车记录仪、安检仪、视频监控等应景式安装,而在基础的营运动态管理上着墨甚简,导致运营数据大体上有,仔细则无,笼统上有,精确则无。 

    1992年,我国出现了最早一批涉足GPS车载研发应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公安、银行运钞车等特殊行业,以常规对讲、集群通信系统为依托。 


    随着网络覆盖的日趋完善及移动通信费用大幅下降,一夜春风催生万树梨花,自1999年开始,商家纷纷置身GPS运营市场,GPS/GIS、视频监控和无线通信等技术才逐步走入寻常运输企业之家。 

    尤其是近5年来,省级运管部门陆续建立危险品运输车、长途客运班车和出租车GPS监控平台,提高安全监管水平。但多数运输企业对此重要性仍持应付与观望态度,加之大部分或承包或挂靠的经营模式,营运客车车载终端应用一直未能登堂入室。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道路运输点多面广,流动分散,机动灵活,单车出门往往“无消息”、“一去哪知行近远”,更在节能与安全营运数据上无法实现信息对称,事后处理往往沦为口舌之争。 

    同时,单纯的定位查询、轨迹回放、轨迹抽查功能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营调度的自动化、信息化需求,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和政府对科学管理的需求。 


首届全国道路客运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苏州启动

    新的历史阶段里,信息化常以智能化工具应用为代表,承担起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重任,具体到营运客车领域,车载终端正是这样一款充满智慧能量的工具,小文章大影响,小盒子大效应,科技助力活动的成功举办无疑验证并坚定了上述论断的正确性。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追随着挣扎与梦想、困苦与拼搏、喜悦与感动,道路客运企业一路来到了精细化管理的岔路口。从拼外观拼价格,到拼实力拼客户,拼智能拼品牌,商用车厂家一路来到了整体解决方案的岔路口。 

    面对前装市场、后装市场,瞄准林林总总多小散弱的卫星定位运营商的服务空隙,有相关部门的政策做背景,有车联网列入重大专项为基础,主流客车企业开始发力,一时间百家齐鸣,百花齐放。 

    前些年,道路客运企业信息化管理工具呈现出一派“先进与落后并存、现代与传统齐飞”的景象。缺乏统一标准、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对营运管理真实可靠的监督手段,唯一的车辆监控手段是不具有海量数据自动提取功能的GPS和行驶记录仪,与管理需求貌合神离,贴近性较差。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恰是从未有人开垦的领地,目前一派繁华,轮番登场——先是苏州金龙的G-BOS智慧运营系统横空问世,随后引爆了其他客车企业紧跟而来…… 

    成功企业的信息化,总是紧紧地围绕着主导流程来开展;成功的运输企业在运用终端进行管理时,也总要紧紧围绕着核心业务来部署。 

    长期的蛰伏等待换来了繁荣的机会。一场着眼于安全与节能的车载产品秀,让群雄并起,它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其中比较耀眼的当属助力交通运输部推广科技应用的苏州金龙,它较早切入这块领域,默默研发多年,睿智地在烟波浩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战场,为人即为己,成绩凸显。 

    “安装了有点贵,不安装就更贵。”一位熟识的运输经理诚恳地谈起智慧运营系统,如果不是系统的助力,他们集团可能永远不会在半年内节约燃油费用200多万元,也不会想到车线还可以通过匹配使运行更科学,更不会想到一个小盒子就能将司机管理得服服帖帖,他们用强监管加上平日的爱心战术,让司机队伍异常稳定。 

    车辆的每一次刹车、每一脚油门、每一次离合、每一次换挡、每一次开门,都将以数字化方式记录在案,而速度、油耗、位置、转速、怠速,也都将以数字化、表格、图形方式呈现给管理者。企业的安全管理、节能减排、运营控制,均可通过海量信息采集和云端数据提取进行管理,企业开始规范,管理有板有眼,事件有据可查。 

    好雨频仍知时节,智慧当春乃发生 

    信息化与智能化工具是把拉动道路客运现代化的利剑,它贯通了行业应用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客观上发挥着抚平历史隐痛、给予现实安慰的作用。 

    通过大讲堂、论坛、比赛、培训、评奖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科技助力行动在行业内产生了巨大反响。如同一场场好雨,知晓时节的需求,它满带智慧,从春到冬,不遗余力,襄助安全与节能。 

    与信息化的融合是各行各业发展的总体趋势。面对油价高企、铁路发力、松散管理三座大山,客运企业发现自己“活在剃刀边缘”,过去顽固坚持“信息技术怀疑论”者逐步积累了“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的热切期待。企业亟待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进而形成核心能力、提高竞争优势。 

    科技助力行动的开展,使得长期以来单纯停滞在使用层面的行业升级,一举跃升为协作共创的行业行动,使得原来短期的、局部的、微观的、技巧性的转型模式,一举转变为长期的、全局的、宏观的、战略的智慧互动。 

    活动的顺利进行反映了大时代的进步,反映了交通运输部“抓前沿,破难点”的决心,反映了信息化与行业之间取得了宝贵共鸣,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助力已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大多数道路客运企业不再将命运寄托于“等靠要”,也不再拘泥于“争线路、签协议、跑审批”的传统运作。活动整体上达到了“利于监管,政府喜闻乐见;心悦诚服,企业管理受益;促进销售,车厂动力十足”的效果。 

    营运客车终端的巨大市场空间,如今供需两旺,热点频频。智慧运营系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战略领先与产品领先相得益彰,既照顾着高屋建瓴的主管部门意志,又应对着日益多元具体而微的客户诉求,跨越荆棘,沉着研发,迎来曙光。 

    世上本来没有路,在道路客运信息化进程中,可能会有更多坎坷,也许这也正是更多的机遇和希望之所在。总之,这一年,智慧运营系统成为风行的时尚路标。 

    波涛万顷望无极,稳掌南针总向前 

    在科技助力活动的号召下,道路客运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个可喜的苗头:应用智能运营类科技产品(以海量数据挖掘、3G无线物联与智能远程控制为核心手段)提升管理的诉求逐步强烈。 

    政企互动、车企助力,加强信息采集能力,提升信息服务能力,矢志云海计算,能够真正助力道路运输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拓展。 

    但是,前装后装市场也进入到了一个多系统、多工具的乱战阶段。技术路径、产品功能各异,不同平台不兼容的盒子,用户究竟如何比选?与以前的GPS究竟如何取舍?成本如何计算? 

    企业在利用高科技设备进行各项管理时,缺乏统一的监管平台建设要求,各省之间平台功能及数据格式差异巨大,跨省追踪、监管如何实现?各省平台如何兼容? 

    这无疑是一种致命伤,先知先觉的一些专家和主流客车企业正在强烈呼吁:主管部门、道路客运企业、IT业界、交通信息内容运营商应共同研究,超前考虑新系统与旧平台的融合,并希望主管部门出台指导性意见,渴盼车载终端能够有序发展,避开歧路,协商互赢。 

    从纯技术的角度去观察,智慧运营系统完全可以替代GPS和行驶记录仪,并比之增加了司机操作监控和评价、油耗监控、故障报警、车辆维保、车线匹配功能,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管理。通过数据协议对接,新系统还实现了和苏州、江苏、浙江运管等部门的监控平台对接,但限于各省市的标准差异很大,周期相对较长,如果各省市能够统一监管标准,这一对接工作必将于国于民于企,善莫大焉。 

    汽笛嘹亮,车轮铿锵,闯关夺隘,志在四方。智慧打通行业任督二脉,任脉是监管,督脉是监控;智慧引领行业大步流星,增科技含量,做透明管理。 
    
    “波涛万顷望无极,稳掌南针总向前。”波涛汹涌,晨光点亮应用,遥望远方,稳稳把控中有更多期待。助力暂告段落,应用永不停止,明年的活动已经启动,将继续给“人车企管”的“四位一体发展链”带来惊喜。 

    既要仰望星空,又须脚踏实地。智慧运营系统正借力活动,用超强的体能、坚强的意志、合理的战术,努力将新系统的普及打造为道路客运信息化的重要转折点。行业足可以“从小处着眼,从大处规划”,将联网售票、小件快运系统、站务管理作为下一步研发重点,步步为营,提振行业的应用信心,自觉升级行业应用水平,为下一个五年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 

    终端风潮渐起,行业期待雄起,未来终将记住这一段风云历史。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