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的一年开始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2 08:13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伊险峰

  先是广告主,继而是投资者,然后是董事会,他们先后对公司和公司管理层失去信心,让《纽约时报》的未来更加让人担忧。虽然报纸与杂志形态不同,但同属资源高消耗的传统媒体产业,同样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竞争,它所遭遇的问题我们一样有可能会遇到,所以这个时候也是提醒自己抵御潜在危机的最好时候,尤其是我们面对的还是很难琢磨得透的有关信心的问题,信心的有无总是包含更多的不确定性。

  我们为《纽约时报》更换CEO的稿子取的标题是《纽约时报的墨菲定律》,还会有更坏的消息吗?在稿子里没有提到,但我一直有一个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问题:它们真的不是产品本身出的问题吗?一味认为是“传播载体”或者是“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更多时候可能是回避了矛盾核心所在,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被彭博收购后的《彭博商业周刊》发生的正向的变化。

  我们在纽约采访了《彭博商业周刊》的创意总监Richard Turley,他可能是近年来平面媒体业给我们最多惊喜的一个人,在这一期杂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不景气的时代里做了什么。他说:“最好的杂志,应该给人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给他们最想要的东西。”在前几期杂志中Paul Graham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见解,他说好产品应该是制造需求,而不是满足用户想要的那一个。我很高兴地看到智慧的头脑总是能想到一起。并且我怀疑,出色的、辉煌的、每个新闻从业者都敬仰的《纽约时报》未必有这样的心劲和心态,它发现了未来,它知晓趋势,但它背着太沉重的过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不足,让它应对新的竞争形势时总是茫然,总是显得不合时宜。

  按惯例,我们新年第一期还是会不合时宜地去总结过去一年里中国市场中的“失意大公司”,今年我们发现的问题是:市场和销售为导向的公司在景气之时往往会忽略公司制度的完善,那些笃信“增量解决存量问题”的公司,可能在市场节奏变缓之时,成为失意者。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同样失意的《纽约时报》,它可能过分强调了技术变化,而忽略了消费者变化。

  这应该也是我们要随时提醒自己、反省自己的重点所在。Richard Turley不在意“太疯狂”“太不像商业杂志”这样的评价,因而创造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一个老牌没落的商业杂志重新找到了感觉。它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成为主流,而是创造新主流。

  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种气魄。作为一本商业新闻杂志,我们是不是可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商业信息给读者?在这一期我们在前面新增加Business+的内容,以更广泛的视角去看待商业和商业延展的内容。公司报道中有哪些未开发的领域是可以提供给我们的读者的?关于商业文明,我们是否可以从更多角度去关注?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可能会继续为我们的读者带来创新的阅读体验。

  又是新年,我们这本与读者一道成长的杂志,也希望自己有更多进步,也希望学会制造需求,当然也希望做最好的商业文明传递者,创造商业报道的新主流。我们不敢说一定会做得到,但我们会为此而努力。

  祝读者新年快乐。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