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光伏产业在寒冬中寻找希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3 05:30 来源: 经济日报

  光伏发电被视为最有希望大规模实现商业化的新能源产业,这样一个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迅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却在2011年走出了一条先扬后抑的“过山车”曲线。

  走向平价上网竞争

  在2011年三季度的财报中,我国主要光伏上市公司出现了亏损,但纵观2011年,国内光伏企业在出货量上较2010年都有所增长,如无锡尚德从2010年的1.5吉瓦(GW)增加到2011年预计2GW,英利从2010年的1GW增加到2011年的已确保1.6GW。国内光伏企业依然保持着在全球光伏市场中的优势。

  光伏行业确实在2011年遇到了危机。随着占据全球光伏装机70%以上的欧洲市场电价补贴额度的不断下调,欧债危机的加剧,从多晶硅到光伏电池组件,各环节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跳水。然而,在危机的背后却显露出行业发展的新动向。高补贴时代结束,全新的平价上网竞争时代正在危机中孕育,这将对光伏行业提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要求。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降成本不能再依靠扩大规模,而是要依靠技术创新,依靠全产业链的合作。

  2011年2月,中国首款高效N型硅太阳能电池量产项目——英利“熊猫”N型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系列产品正式亮相。这种电池能够双面发电,规模化生产的电池转换效率达18.7%,实验室转换效率达19.89%。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宋登元说,行业的危机促使像英利这样的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速度,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尽快降低成本,以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成本不可能在制造商一个环节上降下来,现在只有整个产业链将一切资源整合起来,才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率,分担困难,共享未来成果。”提供石英多晶坩埚的光伏供应商常熟华融太阳能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福军说,常熟华融通过创新打破了以往进口产品垄断市场的局面,将制造企业成本拉低了一半以上,也获得了全行业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危机中与光伏制造商密切合作、共降成本的需求更加迫切。

  国内市场成为亮点

  相对于国际市场的缩水,国内市场的利好消息不断,成为2011年我国光伏行业的一大亮点。

  “到青海省格尔木去走一走,你可以看到国内光伏终端市场的广阔,一片片大型光伏电站迎光而立,十分壮观。”张福军说。据了解,青海省2011年曾出现在短短两个月内光伏装机容量从200MW飙升至1GW的情况。从全国来讲,2011年国内光伏装机预计实现3.5GW,而在2010年则只有500MW。

  虽然说我国90%以上的光伏制造业依赖国际市场,然而国内市场的迅速上扬却给了国内光伏企业重要信心。

  国内市场的可喜变化得益于国家的积极推动。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光伏全国上网标杆电价,每千瓦时接近1元的标杆电价,已经接近了国内光伏电站的发电成本价,如果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补贴,国内光伏发电企业将触摸到盈利点,业内将此看做国内光伏市场启动的起点;2011年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宣布,自2011年12月1日起,上调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同时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由现行每千瓦时0.4分钱提高至0.8分钱。这无疑为光伏行业再添政策利好。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兼国际司司长吴贵辉透露,“十二五”时期,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将翻3番。这为处于寒冬中的光伏行业再添一股暖意。

  危机推动行业整合

  2011年光伏产业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产业链供大于求。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新增产能10GW,全行业产能累计达40GW到50GW,中国光伏产能约为30GW,但全球市场需求只有20GW左右;曾经供不应求的硅料,2011年新增产能7万吨到8万吨,全行业产能累计达到20万吨到24万吨,而需求只有其70%到80%。

  产能过剩的背后折射出国内光伏行业盲目冲动投资的现象。以浙江为例,浙江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规模均在100MW以下。过多的涌入者导致竞争加剧,使行业利润率大幅下滑,在危机来临时,库存骤增,资金链紧张,不少小企业难以为继。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理事长石定寰指出,目前一些小企业的生产接近盈亏平衡点,2012年被合并或者倒闭的可能性增大。未来两三年,光伏行业将出现一轮行业洗牌,进而使光伏行业发展回归理性。

  一场光伏的寒流,一次美国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让曾是激烈竞争对手的中国光伏企业首度集体发声,抱团应对危机。2011年10月19日,美国7家企业提出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实施“反补贴、反倾销”的调查申请,中国光伏企业迅速组团积极抗辩,2011年11月29日,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牵头,召集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中国光伏企业集体发声。

  在危机中,以前忙于各自赚钱的观念,被合作共赢的理念逐步代替。供应商开始寻求与制造商共建实验室,加强研发交流,降低成本;制造商也寻求与下游电站承建与运营商创新商业模式,寻找新盈利点。“希望与设备商共降‘单瓦设备维修成本’,与材料商共降‘单瓦材料消耗量’,希望与客户共同开发、创造市场。”英利推动坚强产业链的思路反映出光伏行业谋求产业链资源整合、共同求存的心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