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PM2.5监测响应竞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01:5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张旭东
2011年度全国环保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提出PM2.5监测“四步走”:2012年,在北京、天津、河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全国实行新标准。
地方政府随后纷纷行动,推行地方PM2.5监测,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上海、南京、广东、重庆和北京表态,将监测和公布PM2.5数据。
岁末年初,正是各地制定新的规划和计划的时刻。其中关于PM2.5监测的细节更加引人关注。
从抵制到大力推行,这个转弯有时只需很短时间。
地方PM2.5监测竞赛?
环保大会后,各地也感受到了压力。国家环保部2011年11月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提出在2016年1月1日起,将按新标准监测的PM2.5数据向社会公布。周生贤在环保大会上解释“四步走”,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设定的是时间表,2016年1月1日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将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2011年12月30日,环保部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这意味着,PM2.5纳入常规监测已成定局。
全国环保大会后,上海环境监测中心首先公布了该市PM2.5试点监测的进展和数据情况。据介绍,上海自2005年即启动PM2.5试点监测,在部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增设PM2.5监测仪器,开展监测方法探索研究。截至2011年9月底,全市已建成PM2.5试点监测点24个,其中3个为国控评价点。
当然,上海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上海PM2.5浓度年均值在0.044~0.053毫克/立方米之间,2010年PM2.5日均浓度最低为0.007毫克/立方米,最高为0.245毫克/立方米。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上海应按照二级标准来衡量,PM2.5的年均浓度限值为0.035毫克/立方米,日均浓度限值为0.075毫克/立方米。也就是说,过去5年该市的PM2.5年均浓度严重超标。
紧随上海之后,南京市环保局也向公众发布了2008~2011年的PM2.5数据,是全国第二个发布PM2.5监测数据的城市。
南京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工程师陆晓波透露,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已基本完成发布方案制定及相关技术准备,关于PM2.5等空气污染物指标的监测数据将按照国家和江苏省统一部署进行发布,最迟2012年6月份通过南京环保局官方网站进行PM2.5的发布。
2011年11月南京气象局官方微博(http://weibo.com)曾公布该市PM2.5数据,几个小时后被撤下,之后解释说是工作失误。
广东也不甘示弱。于2011年12月27日公布PM2.5监测时间表:2012年珠三角各市将开展包括PM2.5和臭氧在内的六项主要空气污染物指标监测,到2014年,所有地级以上市开展监测。珠三角部分站点则在国家公布新的空气质量标准起率先公布PM2.5监测结果。
据记者了解,2005年粤港两地环保部门就设立了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测网,其中的16个站点都在稳定监测臭氧,并有3个站点对PM2.5做常规监测,但PM2.5并未公布监测结果。
重庆日前发布的《重庆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对PM2.5和灰霾天气形成机理进行专门研究,开展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污染扩散研究、空气污染预测预警模拟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对策研究等。尚无明确的公布监测结果时间表。
北京市环保局也对外表示,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将在2012年启动PM2.5监测,完善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制度。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还未见到细节,但也给出了时间。
一时间,各地纷纷响应环保规划,推动PM2.5监测。不过,业内专家认为,关键还在防治。
治理PM2.5需持续投入
广东省环保厅区域大气科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钟流举就对外表示,根据国家的要求,要实现PM2.5的监测主要不是靠增加监测站点,而是在原来的国控空气监测点的基础上安装设备。
据钟流举透露,广东现有97个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穗深两市所有国控监测点全都具备了六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监测能力,珠三角以外的其他城市目前基本不具备“新标准”要求的监测能力。
钟流举表示,要在广东按时做好监测PM2.5的准备,最主要的是增加设备投入。估计广东全省97个国控监测点共需要增加投入1亿元。
以此计算,2012年先行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的北京、天津、河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将耗资数亿元。
监测设备投入之外,防治PM2.5的难度依然很大。PM2.5人为来源主要来自大工业点源、机动车排气、建筑扬尘以及冶金水泥等污染源,当中既有直接排放也有二次生成。PM2.5物质直径非常小,很容易漂移,需要区域联合治理。国务院去年35号文件中,提出联防联控,治理灰霾污染,并对重点区域实行煤炭消费控制。
大城市的机动车排放是PM2.5的另一来源。“在大城市中,PM2.5主要来源是机动车排放,”环科所岳欣研究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城市机动车在数量上仍然在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