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公开:行动如何走在制度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01:5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田享华
2011年初,曾经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期待将不再是一个“拼爹”的年代,虽然去年还是有好几起震动全国的富、官、星二代肇事事件,不过已经没有了“我爸是李刚”案那种群情激昂。社会的宽容度在增加,那群二代们经过几番舆论的洗礼,多少也有些收敛,尤其是星二代的李双江之子肇事打人后被收容教养一年,让更多人认识到草根们的情绪与尊严得到了尊重。
而在一个正在开启卷轴的2012年,我们可以期待什么?如果说去年主张的是公正,那么今年可以称之为公开,我们相信微博(http://weibo.com)和网络已经融入工作、融入生活,它正在让权力运行更加公开和透明。有研究机构把2010年称之为“微博元年”,2011年是“微博应用元年”,2012年将是“微博深化元年”,其中政务微博的深化应用最值得期待,而它的首要之意当然就是公开透明。
虽然“元年”这个称谓不宜太频繁使用,但是今年作为公开透明的元年也未尝不可,因为与之关系最密切的一部法律《预算法》修改草案很可能会在今年送全国人大审议。虽然有专家称预算公开条款规定太原则而面临效果打折,但是最大程度地将所有体制外收入都纳入预算当中依然是不小的进步。
从草拟的条款看来,或许确有落差之处,但就社会对公开透明的诉求与期待,已经没有退步的空间了。正如最近热议的PM2.5数据公开,虽然个别地方有最初的拖延和推诿,但也已经有地方主动公开与回应了,全国多城市今年都会启动PM2.5监测,这场以公开为名的环保大幕已经拉开。
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开PM2.5的制度尚未建立,却已经有公开的行动走在前列,那么预算的公开与透明化,其实也可以行动走在制度改进之前,因为在民智已开、技术可行的今天,没有理由可以阻挡公开的步伐。而在一些基层政府里,早已经将预算透明化的举措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需要做的就是推广普及。
总是期待制度降临,然后就在生效日那天开始巨变,其实对于中国而言并不是很现实。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经验也表明,地方政府只要是朝着公开透明、人民满意的方向去改革,迟早都会被更高位阶的制度所认可。所以,在政府信息公开的领域里,各地都可以先行一步。
唯一让人疑虑的是地方政府改革的动力不足,某种意义上来说,越后期的改革可能越是集中于约束政府权力的领域,这是最难下手的地方。但是换一个角度而言,公开透明也可能正是缓解地方政府日益沉重的维稳压力的好办法,有所失亦有所得。本报记者很多次听到地方官员谈及在推行预算公开、办事透明后,居民上访的数量明显减少,维稳的成本大幅降低。
其实,大家都明白:权力运行公开才是最保险与安全的做法。比如,开诚布公地向老百姓交代我们的财政状况、开支细目,有何盈余、有啥亏损,都一目了然,不用费尽心机地去遮掩,也不用投机取巧地来讨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老百姓难道不能理解这最简单的道理?
有了微博与网络的公开,确实对于改革动力不足的一些政府有所触动,奢侈的政府采购被曝光叫停,急需的校车采购被启动,都在彰显官民的理性与良性互动。在储蓄、住宿、网吧、车票、微博等都强调实名的今天,其实民众对于政府是相当透明与公开的,如果说相互的信任依然在减少,那肯定是政府的透明与公开还不够。
如何去做,已经有太多的路可以走;如果不去做,也有很多的坎坷在等候。我们有理由期待2012,一个明智的政府,会让我们迎来的是一个权力不断公开透明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