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小加:人民币国际化之于中国如“养儿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08:02 来源: 新华08网

  

  新华08网香港1月3日电(记者林建杨)港交所总裁李小加1月3日撰文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是重建国际货币体系,使中国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认清这个长期目标,对其过程的长期性和所要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就会有所准备。人民币国际化之于中国,有如“养儿子”,既不能不养,又不能急于回报,而且要花钱、费力并担风险。

  在题为《“养儿子”与“育儿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再思考》长文中,他说,自2010年7月至今,香港人民币存量从1000多亿元增长至6200亿元,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则增长了近15倍。人民币国际化大大提速,步伐快了、思路广了、措施多了。

  但是在过去半年里,由于离岸人民币存量的增速有所放缓,离岸人民币市场首次出现贬值预期,各种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这些质疑围绕三大问题,即中国在利率、汇率与资本项下管制等顶层设计改革还未完成之前和当前贸易格局之下,是否应该和可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现阶段承受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与成本值得吗;香港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做什么,人民币国际化又能为香港带来什么商机。

  李小加把人民币国际化比作“养儿子”。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让人民币这个“儿子”从体内出生、成长、慢慢走出去,在贸易结算、计价、投资、储备等领域为国际所用。之所以要养这个“儿子”,是因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其相对封闭的货币已经开始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他说,美国今天的霸主地位与它有美元这一个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儿子”直接相关。中国若要实现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这一长期目标,就需要让其货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中。

  他认为,只有在这个长期目标的大框架下,才能认清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长期性,并以平常心来看待“养儿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所需承担的风险与成本。他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可以大一些或小一些,但绝不能没有;速度可以快一些或慢一些,但绝不能停下来;温度可以热一些或冷一些,但一定要保证它的健康成长。

  必须养也可以养

  李小加认为,尽管中国当前尚未完成利率、汇率与资本项下管制等顶层设计改革,但是,顶层设计改革不应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开始推进的先决条件。而且,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儿子”是中国经济与市场力量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财富的聚集、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提速,封闭的资本项目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儿子”实际上已经到了不生不行的时候。

  当然,顶层设计的长期缺位会最终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长期来看,“小房子”养不出“大儿子”,父母还是要改善基本生活与教育环境,使“儿子”能健康地成长。同时,“养儿子”往往也给父母带来积极的动力与压力,促使他们努力改善“儿子”的成长环境。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倒逼”必要的顶层设计改革。

  关于中国结构性的全球贸易顺差,是否会导致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认为,需要动态地、有差别地看待中国贸易结构。

  首先,中国今天的全球贸易格局是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特点、市场力量发展与政府宏观货币政策选择等多种因素综合所致。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互动,中国的贸易格局不会一成不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之后,全球性的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必然会对持续了20年的国际贸易结构带来深刻、持久的变化。顺差与逆差之间、升值与贬值之间的动态变化会成为常态。而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结构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中国贸易在各地区内表现并不一样:整体呈现顺差,但对很多区域(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等新兴经济体)保持逆差。人民币区域性走岀去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说,虽然人民币这个“儿子”刚生下来的时候不可能马上远走高飞,但可以放在身边、就近养。

  李小加还说,有人可能会问,日本与泰国的货币国际化均遭遇失败,中国是否会步其后尘。其实,中国的货币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本来就无先例可循。单纯从经济学、货币学理论出发讨论其他国家的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中国的可比性并不一定恰当。中国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经验教训,把自己的“儿子”养得更好。

  【责任编辑:刁倩】

  

  风险与成本

  李小加认为,要养好“儿子”,需要给予充分的营养和呵护,这将会花钱、费时,还要担风险。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与成本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在当前贸易顺差的格局下输出人民币,会导致外汇储备短期内增长加快以及造成汇兑损失;二是离岸人民币回流,可能会降低内地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有效性。

  他表示,恰恰就是因为贸易顺差与境外产品匮乏,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必须允许一定的资本项目下进出,才能使人民币开始境外的“生命”,这是一条绕不开的必由之路。

  他认为,对于风险与成本的讨论,应放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这个大框架下来进行。相对于这个长期目标,有一些风险与成本是短期的、可承担的、可控的。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领域的开放,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下一个重大机遇。尽管中间过程可能荆棘满途,但一旦成功,给中国带来的将是下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我们需要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持有同样的决心与毅力。

  有观点质疑人民币国际化收效甚微,例如外汇储备不减反增,与初衷背道而驰,甚至由此而得出应该暂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结论,李小加认为这就犹如责备一个3岁的儿子一事无成一样。他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人民币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国际投资货币可能需要大约10年;而要发展为重要储备货币则需要更长时间。

  他说,要养好人民币这个“儿子”,就得接受在中短期内成本可能会大于利益这个现实,并做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持续供应营养、提供教育的准备。“养儿子”成本与风险不可避免,但不应因此放弃“养儿子”带来的幸福、快乐以及最终养老之益。

  【责任编辑:刁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