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灵活货币政策助力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5 00:03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童芬芬

  2011年,是让人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让世界经济复苏变得更加艰难曲折,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和新挑战。

  在世界经济的动荡和调整中,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平稳运行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2012年的宏观政策如何演绎方能助力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培育出更多的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这无疑对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或更为复杂

  对2012年的展望,对许多专家来说,或许并不那么轻松。这是因为2012年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将远远高于2011年,管理层的政策决策也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调整。

  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内经济趋于下行格局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数据支撑。

  据公开资料显示,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继10月减少249亿元后,11月减少279亿元,是2007年12月以来最大降幅。如果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占款减少数目仍超此数目,说明资本外流,以及民众与金融机构持汇意愿增强效应在继续发酵。

  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11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145.2亿美元,同比收窄34.9%;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11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87.57亿美元,同比下降9.76%。

  央行12月22日发布的第四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宏观经济热度指数继续下降,两年来首次跌入临界值50%以下,为48%。

  国家统计局12月18日公布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首次超过一半。其中,一线城市全面下调,限购城市平均环比降幅达0.35%。

  然而,相比于这一系列不乐观的数据,2012年或将迎来更为复杂的一年。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表示,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会下降,但是不会低于3%。其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2012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但是也不悲观。他预测,2012年美国经济会保持正增长,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日本的经济增长比今年要高一些。

  但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看来,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难预测、最复杂、最严峻、最困难的一年。他认为,欧洲债务危机2012年3月份是一个坎儿,如果解决不好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大衰退;美国可能在2012年推出QE3,这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大的麻烦和伤害。

  发达国家的经济下滑会造成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下行。成思危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也肯定会下行,但考虑到中国的实体经济基础比较稳固,因此不会下滑得太多。他预测2012年中国GDP的增速大概为8.5%。

  同样持这个观点的还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他也认为,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对中国经济不利,会导致出口订单下降,外资来华投资减少,中国资本走出去更加困难,但经济仍然可以保持8%左右的增长率。

  对于2012年国内宏观经济的走势,中金公司预测,2012年,欧债危机笼罩下全球经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同时国内经济自主增长动能下降。这两点或是2012年的主基调。

  欧元区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将是2012年主要下行风险已成为市场主流观点。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便欧元区没有爆发金融危机,2012年中国净出口负增长也是大概率事件。

  宏观经济面临的难题不仅于此,实体经济也并不乐观。有业内专家认为,2012年一季度可能成为增长最为困难的时候。

  财政政策应有更大担当

  在全球经济无法摆脱金融危机阴影下,要想寻找到"突破口",在业内人士看来,就需要各个经济体要尽快寻找到"新增长点"。

  经济学家认为,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汲取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虚拟经济或者说经济体系的发展不能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相脱节。欧美现在之所以走不出困境,最重要的原因是实体经济没有新的增长点。中国要吸取这个教训。

  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正在凸现。一是世界经济疲软并可能长期低迷,贸易顺差下滑还将持续,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扩大内需更显重要;二是工资成本上升速度较快,不仅使低成本制造的竞争优势受到挑战,而且因比价关系调整,将致使CPI呈现结构性上涨的特点;三是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抚养比正在发生变化,不仅意味着社会抚养成本上升,而且有可能因此引发储蓄率的下降,进而使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四是资源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更加明显,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更为迫切。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这些问题表明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条件已发生了迥然于前30年的新变化,中国经济因此而步入转折期,过去那种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将很难持续,GDP增速还有进一步回落的态势。与此同时,CPI也不会再呈现过去年均2%左右的和缓态势,将会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曹远征表示,当前全球经济事实上正处于政策刺激效应衰减过程中的疲弱复苏阶段,并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泥潭中完全走出。政策效应衰减、根本性问题依然存在和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使全球经济近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全球经济的复苏依然曲折、艰难和复杂。

  在此背景下,市场对财政政策寄予了厚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通胀见顶回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稳增长,财政政策在"稳中求进"中应有更大担当。据悉,政策已经局部松动,市场预计,未来中性偏宽松仍是主要方向。但业内人士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是全面铺开,而是定向宽松,所以寻找政策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十分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明年出口动力较弱,投资需要培养新的增长点,消费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不过,扩大消费目前还面临很多制约。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没有实现与GDP增速同步。同时,消费的扩大,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作为依托。"

  因此,巴曙松建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更多围绕民生加大投入,强化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责,减少消费者后顾之忧,以此带动消费需求。

  业内人士还预计,财政将填补薄弱行业和薄弱领域的投资欠账,如智能电网、通讯设备、水利、核电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将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战略突破口,必然会成为政策和资金倾斜的重点。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获得产业政策支持。"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减税让企业和老百姓敢于去消费、投资,有更多的积极因素来促进,让市场化因素来发挥主动性,以此来刺激经济增长。"业内人士表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这意味着结构性减税或将成为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

  货币政策更偏于"灵活性"

  正是由于2012年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刺激经济、挖掘经济新增长点已成必然,但由于包括欧、美、日等在内的发达国家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刺激经济的重任只能由货币政策来承担。那么2012年,宏观政策要如何演绎,才能助力培育出中国经济更多的新增长点?

  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定调2012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组合虽与2011年相同,但经济环境和形势的新变化,决定了政策具体操作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因此,经济学家认为,2012年在稳健的基调之下,货币政策在"预调微调"方面将加大力度、加快频率,货币政策将更偏于"灵活性"。

  具体操作上,经济学家认为,从短期看,为避免GDP落差过大和CPI过高的局面,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仍应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偏积极方向的微调。

  首先,在消费、进出口增长均放缓的背景下,稳定投资成为平滑经济周期的主要选择。短期看,房地产投资因为启动快、其相关产业又多达50多个,成为稳定投资的首选行业。目前房地产调控效果已显现,由"量跌价滞"到"量价齐跌"的拐点正在形成,预计民间房地产投资将会显著回落。为稳定投资,保障房的建设必须加快进行。长期看,还应及早规划并启动包括水利设施在内的后续投资项目。建议财政政策应更加偏向积极。主要措施可考虑加快推进和扩大地方直接发债的试点。与此同时,筹划减税安排,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结构性减税,以刺激民间投资并有利于稳定就业和扩大消费。

  其次,由于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仅对防止物价进一步上涨有效,但对促使物价进一步下跌效果有限,加上需要防范GDP落差过大的风险,货币政策不宜再做进一步的紧缩。专家建议,货币政策进入观望期,保持稳健态势。主要措施可考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实际上,货币政策方面,央行1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既打开了存款准备基金率下调的通道,也明确释放了2012年货币政策会适度放松的信号。目前机构普遍预测,2012年新增信贷8.5万亿元,M1拐点可能在一季度出现。

  专家指出,当前的国内外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继续实施去年以来的政策组合;但同时微观经济的一些具体问题在某种程度、某些范畴里已经发生变化,要对那些苗头性、倾向性的变化密切关注。因此新的一年要着重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防范潜在风险,在总体稳健的前提下,强调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2012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将更加注重与产业政策的协调融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包括信贷投放适度向小企业倾斜、通过结构性减税来刺激企业生产在内的多项政策,都将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充实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升其竞争力作为首要出发,从而形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长期力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