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要使良心职业纷纷沦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05:13 来源: 深圳商报

  □信海光

  报载,近日一名号称“为正义打假”的成都职业打假人黄某因“打假”而被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判决书披露了黄某名为“为正义打假”实为非法敛财的内幕,短短两年间,这位职业打假人以举报电视台播发虚假广告为由,跨越河南、江西等众多省市,向300余家电视台索要金额共计241万余元。

  黄某的打假方式是这样的:2008年,他发现全国各地许多电视台播放的医疗类广告存在夸大疗效等违法行为,如果被举报,这些电视台将面临相关主管部门的处罚。于是他招募了一批“雇佣军”赶赴各地收集材料,不停举报这些违规电视台,使有关部门勒令停播了相关广告,断了电视台的财路。而电视台感受经济压力之后,就不得不出钱与黄某讲和。

  尽管黄某与辩护人均认为自己是在从事一项正义事业,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且在客观上确实也给播放违法广告的电视台制造了麻烦,但从它们非法敛财以及牟取私利的事实看,被判以敲诈勒索罪应不冤枉。

  扛着维护社会正义旗号的打假人因敲诈被判刑,黄某的案子并非孤例。事实上,透过他倒下的身影,我们可以看到几年来一系列传统的“良心职业”正在逐渐沦陷。近期最典型的比如慈善行业的郭美美事件、中非希望工程事件,在传统观念中,行善可谓良心之本,但恰恰是这个以公益为使命的职业,在中国频频遭到私利的绑架。

  还有记者行当,作为舆论监督的工具,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良心职业”之一,却也由于丑闻频出而面临污名化。最近轰动一时的达芬奇举报央视记者敲诈事件由于还在进展之中暂且略过不提,但其他的关于记者敲诈被判刑、假新闻、媒体暴力的丑闻却很难无视。我有同学在某地方政府任职,总为大小媒体来地方上“黑吃黑”而叫苦不迭。他抱怨,地方政府工作有失误不假,但有的记者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来联系采访,其实多半是为了要钱。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使不少公民个体拥有了自己的媒体平台,其中一些人酷爱维权事业,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己任,还开设了自己的舆论监督网站,以打假、廉政、反贪等为旗帜,但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正义,有多少是为了牟财呢?比如黄某办的“说法网”,就是他整电视台黑材料的平台。

  还有律师,在群众眼里和记者一样,也是一个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己任的良心职业,但闾丘露薇最近写的一篇博客却提到律师行业也正被污名化,她关于刑辩律师印象的很大一部分是“拿着钱捞人”。

  老师、医生、警察……

  “良心职业”濒临集体沦陷,这是社会的一大悲哀,因为社会的底线,正是由这些人们日常印象中的良心职业在坚守——无论是记者、律师还是打假人,而一旦这些良心职业者转而去打着正义的幌子牟取私利,它击穿的不但是社会的道德底线,还有群众的信任及他们对这社会的信心,还有什么比曾经信任的勇士或善人被发现原来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更令人痛心的呢?

  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些良心职业为何会接二连三地沦陷?除了人心不古、监管失效等因素之外,很大原因是这些职业被当今社会赋予了太多职业本来不该承担的情感和责任,使他们具有了自己掌控不好的权力与影响力,责任越大,失责的可能也越大。可人们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地把维护社会正义的希望寄托在这些职业身上(而不是法律和政府)呢?这尤其值得深思。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