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元肥皂剧与欧洲人的抗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8 04:22 来源: 信息时报

  

欧元肥皂剧与欧洲人的抗议
《欧洲的治理与民主:欧盟中的权力与抗议》(法)鲍铭言(法)钱伯内特 著李晓红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

  看世界

  继德国《明镜》周刊2011年11月7日刊发文章《欧洲的逐步解体:为什么货币联盟必然导致分裂》之后,法国《世界报》11月10日再刊发文章《欧洲将会像苏联一样解体吗?》,一片欧洲人的自我唱衰之声此伏彼起,这也为原本就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欧盟各国,人心惶惶,状况频出,被称为“欧元肥皂剧”。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过中国历史的几千年验证,已经几乎成为颠扑不破的公理了。但这句话放在欧洲,却一点也不适用。从拿破仑到希特勒,并不是没有想统一的欧洲野心,但都功败垂成。以至于从二战之后,经过惨痛的两次毁灭性的大战之后,终于慢慢开始意识到一个一体化的欧洲的重要性。于是,从比荷卢三国经济联盟、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盟,逐渐扩大,一步步地走向聚合。

  但今年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的大面积爆发,这个欧洲联盟,满打满算不到七十年就开始松动了。这其中的因素,不能不从欧洲独特的人文思想说起。奉行民主与自由、个人主义的欧洲,享受惯了高福利的生活状态,加之公民社会的发达,集体行动成为一个主要的抗争手段,这种公民的抗议示威活动,一次次把政府逼得走投无路,而后每一个国家都只能各顾各的。这在《欧洲的治理与民主:欧盟中的权力与抗议》有着完整的论述。尽管书是写于2008年之前(2008年英文版面世),但却一针见血地阐明了欧洲治理结构和集体政治行动间的关系,并探索了这一关系对欧洲民主的未来的意义与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洲公民与欧盟机构的关系在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在欧盟这个舞台上,各个利益集团关系错综复杂,与此同时,抗议者们是有进行着各种社会动员与集体行动,“从相对来说不太显眼的游说到比较公开地伸张自己权利的抗议示威活动,各种施加影响的方式构成了欧洲新兴的民主体制的轮廓”。

  通过对欧洲的利益代议制与动员活动的分析,作者展现了欧洲形势所呈现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为公共领域的抗议活动提供了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在较为隐秘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争议的层面上,利益集团也可以借助咨询公司和法律事务所的游说活动,在欧盟中表达自己的诉求。因此,相信在上述框架下,民众和团体的动员与抗议行动会愈加成熟,进而更好地监督与鞭策欧洲的治理模式变得愈加科学、欧盟更好地履行各成员赋予的权力。当然,在作者看来,“这些都表明了欧盟所执着的是那种尊重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模式”,欧洲一体化应该是在“公共的善”的前提下的,否则就背离了一体化的初衷,不得人心。

  而随着欧债危机爆发,局面已经开始逆转,勤劳的德国人,却要支援懒惰的希腊人。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如《天下无贼》里黎叔那句经典台词,“这年头,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走上街头的社会抗议运动越来越多,欧盟这个看似紧密的结合体,随着危机的到来,日益退化,走向解体的可能性越来越趋于可能——薄弱的国家自顾不得,濒临破产,殷实国家为了响应民众的对被拖累局面的抗议,明哲保身。

  不过我们也不必皇帝不急太监急,其实欧洲人明白,相对于一个共同体的联盟与个人的生活质量之间,他们毫无“大局观”地选择了后者。这一点上,只能说欧洲人民是聪明的,他们深刻地明白政府以及国家的意义,深谙欧洲的治理与民主,他们“一方面把民主理解为,政治机构能够通过政治参与来激发人们的忠诚与归属感;另一方面把民主理解为,政治机构能够提供符合公民偏好与期望的公共政策”。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个人的幸福自由,政治机构令人失望,那一个徒有虚名的欧洲大联盟又有何意义呢?

  特约撰稿 张天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